媒体报道

《羊城晚报》:名校育名师 名师扬名校

《羊城晚报》:名校育名师 名师扬名校

日期:2017-04-21     

  本版撰稿羊城晚报记者付怡

 

  在广东教育界,广铁一中老师的爱岗敬业是独树一帜的,他们严谨、细致、温暖体贴、追求完美。这些品质来自老师优秀的人格和高尚的师德,更来自广铁一中对教师的尽心培养:“三格培训”、新老教师传帮带……除了这些带着铁一气质的共通点,许多优秀的教师也在多年教育实践中悟出自己独特的理念。在教书育人的路上,他们还在攀登……

 

  铁一出人才。广州市政协主席、全国名校长、最强大脑、硅谷人生赢家……他们都在广铁一中种下梦想,借助学校给的翅膀,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母校65周岁生日,他们有许多话要说……

 

  广州市政协主席刘悦伦

  老师敬业是铁一的特殊文化

 

  今年年初,刘悦伦当选为广州市政协主席,这位在工作岗位上雷厉风行的政府官员,中学时光便是在广铁一中度过的。近日,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正在中央党校学习的刘悦伦,对在母校度过的每寸光阴及收获的点滴,他依然历历在目,而铁一老师的敬业更是他心中最抹不掉的感激。

 

  师生建防空洞终身难忘

 

  刘悦伦的父亲是“老铁路”,所以作为铁路子弟的刘悦伦从小就在铁路系统的学校上学,从铁一小毕业后直接升上广铁一中。不过,在刘悦伦上中学的时候,恰好属于“文革”中后期,初中阶段以学工学农为主,没什么时间认真读书。

 

  “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广铁一中的师生一起建防空洞。”尽管已经过去多年,但刘悦伦回忆起来仍很激动,“当时我们全校师生用黄泥巴、石灰等弄出三合土,沿着学校的围墙一起挖防空洞,用了大半年时间建了好几百米长。”虽然后来由于没有打仗防空洞没有用上,但那段经历却让全校师生终身难忘。

 

  老师教导写作文影响深远

 

  刘悦伦说,他至今还记得当时高中的班主任楼西雁老师,“现在广铁一中一些年纪比较大的老师可能对他有印象,因为他已经去世了。”刘悦伦说,楼西雁老师的教学水平非常高,知识面广,对待工作严谨且投入,给他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批改作文非常认真,每一篇作文都认真看并写评语,还会拿出范文在班上讲。“当时我的作文是比较好的,所以经常受到楼老师的鼓励和表扬,他经常喊我去办公室甚至家里评讲作文,分析我的作文好在哪里,有哪些地方可以提高,这些对我来说都受益匪浅。”

 

  刘悦伦说,写作文的经历对他后来的人生影响非常大。高中毕业后,他到农场务农,当时农场要找一个会写文章的当秘书,结果他就被选上了。1977年恢复高考,但那时他正在铁路第五工程段当泥瓦工,没有时间去复习,对高考也没什么信心。“后来听说文科是开卷考试,我就报了,凭着中学的老底子考进了中大。”

 

  为母校的发展感到骄傲

 

  谈及对母校广铁一中校园文化的印象,刘悦伦坦言在那个时期的学校还没有形成特有的校园文化,但是,广铁一中的老师非常敬业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老师非常爱学生,无论自己受到怎样的挫折,都以一种博大的爱心去教诲学生,这一点我是非常敬佩。”

 

  这些年,广铁一中无论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和教学成绩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刘悦伦都看在眼里并引以为豪。“如今广铁一中的影响力远远超出我们在校的时候,作为校友,我为母校的进步感到骄傲。”

 

  退休老校长陈庆雯:

  做“教育麦田的守望者”

 

  1999年担任广铁一中的校长开始,到2014年正式退休,陈庆雯在十几年的校长生涯中,经历了从企业办学到政府办学的体制转换。她自称是“教育麦田的守望者”,用多年的教育思考和实践实现了学校的文化重建,让广铁一中在变革的浪潮中仍然屹立不倒。

 

  建设校园文化,守望孩子成长

 

  陈庆雯是广铁一中的校友,毕业之后回到学校当语文老师,1996年成为广铁一中副校长,1999年正式担任校长。她的教育生涯几乎全部在广铁一中度过,是一个彻底的“铁一人”。

 

  陈庆雯刚上任的那一年,广铁一中正经历着从企业办学到企业分离办学的变革;2004年,广东省开始建设国家级示范性高中;2005年,铁一中成为广州市直属公办中学,完全由政府主导办学。陈庆雯认为,在这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中,应对的关键在于确立和建设校园文化。她说:“校园文化包含了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等多方面内容。文化,是一校之魂。”

 

  要建设怎样的学校文化?陈庆雯最终在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中受到了启发。“书里有这样一段:‘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只想当个麦田的守望者。’我很受触动,教育的本质也是守望,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为他们提供身心发展的天地,去引领、培育、守护他们。”

 

  成绩提升是优秀校园文化的必然结果

 

  陈庆雯曾说过,当一所学校的着眼点不在成绩上时,成绩反而会如影随形。连续多年,广铁一中荣获广州市初高中毕业班工作一等奖,不仅中、高考成绩均名列前茅,而且所有高考科目的成绩进步值也在全市排前列。

 

  一所学校要树立品牌、要得到市民的认同,最先关注的往往是成绩,因为这是办学质量最直接的体现。“但是,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成绩上是不科学的,也无法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因为这违反了教育发展的规律。当你关注学生精神成长的时候,成绩的提升必然会是其中的一方面;而如果只盯住成绩,学生学习是被动的,虽然短时间内会提高,但不具有长远性。所以广铁一中的培养目标就是品学兼优、才艺兼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现代公民。基于这样的目标,学校就不能只关注升学率。”陈庆雯强调。

 

  2000年广东省全科高考状元张颖:

  在铁一可以尽情发展自我

 

  “广铁一中或许不是广州最顶尖的学校,但只有在这里,我才有机会遵循自己的想法发展自我,找到最好的状态。”回忆起在广铁一中的6年中学时光,2000年广东省全科高考状元张颖认为,成为状元不仅是刻苦学习的成果,广铁一中温暖和谐的同学情谊、宽严相济的老师、开放包容的校园环境,是助推她走上“人生赢家”之路的最重要因素。

 

  铁一有我想要的发展环境

 

  张颖的父母都是广州铁路的职工,10岁时她随着父母工作的调动来到广州,之后进入广铁一中初中部。自从她适应了广铁一中严格精细的管理,张颖便如同一名自由的舞者,在这里跳出了令她终生难忘的青春故事。

 

  初中毕业时,成绩优异的张颖也曾考虑过要不要去考其他高中。而张颖选择留在广铁一中的理由却显得有些出人意料:在广铁一中压力没有那么大,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发展自我。

 

  在张颖的眼中,广铁一中是一所温暖的学校。这份温暖,来自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也来自友爱的同学和开放包容的校园环境。张颖说,在广铁一中,同学们之间是单纯真挚的友情,每个人都在和自己竞赛,而非他人。

 

  良好状态来自老师指导关怀

 

  2000年,张颖成为广东省全科高考状元,进入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后被推荐至美国密歇根大学读博士。毕业后的她先后在爱立信、惠普工作,目前是Facebook的高级工程师。这样的人生轨迹,足以被称为“人生赢家”了。而张颖回忆起高考前的那段岁月,感慨地说,广铁一中的一切都让她感到自由和舒心,正是因为这样的环境,才给了她良好的状态应对高考。

 

  当年高考,张颖考得最好的是英语。她坦言,中学的英语教育不像语文,缺乏对语言背后文化的教授。而她的英语老师彭胤文,为英语课加入了许多英美文化的元素,丰富了课程内涵,让张颖觉得英语特别“高大上”。

 

  给张颖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老校长陈庆雯。张颖当时的语文老师生病,陈庆雯作为代课老师来上语文课。张颖语文成绩一直不错,但她总觉得离顶尖的水平还差了最后一个突破点。正当她苦苦摸索时,陈庆雯出现了。“陈校告诉我,语文学习要靠语感,更要靠逻辑。就像理科那样,应该学会揣摩出题者的意图,知道对方想考什么,才能给出正确的答案。”就是这一两下的点拨,帮助张颖打通了语文学习的最后一道经络。

 

  在《最强大脑》节目崭露头角的于湛:

  铁一给了“超能力”的先天优势

 

  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广铁一中一以贯之的办学理念。不久前,在风靡全国的科学真人秀《最强大脑》节目中,有一位年轻的选手崭露头角,他完成了一项一般人“连规则都看不懂”的挑战。这个人就是广铁一中2014届高中毕业的校友于湛。

 

  “迷宫迷”成功“一眼辨山”

 

  身材高瘦、不苟言笑的于湛,从广铁一中毕业后考进了天津城建大学。在《最强大脑》节目中,他成功挑战的项目叫“一眼辨山”,就是观察庐山实景地形图片后,通过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判断该地形图片在等高线虚拟地图上的具体方位和这张图片拍摄的角度,由于庐山的高峰和沟谷非常相似,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很难区分,专业地理学教授认证后都认为人类肉眼几乎不能分辨。

 

  在接受采访时,于湛表示自己是迷宫爱好者,画了多年迷宫,对迷宫的体会越来越深,他曾设计出一个三层楼的立体迷宫,类似于一个仓库,并设计了一些机关。

 

  中学培养了“超能力”兴趣

 

  当被问及为何有这项“超能力”时,于湛将此归功于广铁一中,他说:“是在广铁一中逐步积淀下来的习惯,激发了我天生的优势。我在中学做类似于等高线的地理题目时,就觉得很容易了。当时痴迷于画迷宫,对空间几何、三视图、立体几何兴趣浓厚,数据和坐标就是我眼里的世界。”

 

  于湛说,“最强大脑”的大多数能力,除了要有一点天赋的支撑,后天的训练和兴趣培养是更重要的,比如他在逛街的时候,就会练习对商场的空间结构想象,尝试想象自己的行进路线并推理地形的空间结构。他认为人的潜能是完全可以开发出来的。

 

  在铁一的最大收获是有了学习方法

 

  于湛在广铁一中生活了6年,回忆这段中学时光,于湛表示,最大的收获就是总结了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大学学习奠定了基础。而在铁一期间,老师给了自己最大的帮助,不断地鼓励、支持以及给予他自信:“我刚到学校时,英语口语不是很好,教英语的曾海燕老师鼓励我多说多练,给了我很大的自信;而教音乐的张慧老师,也鼓励我在同学们面前多展现才艺表演。”

 

  肖宏伟:

  “过江龙”成学生催化剂

 

  五年前,铁一中番禺校区开办,尽管2012年才开始招生,但这里的师资力量丝毫不弱于越秀,短短几年内,高考重本率已经有了急速的攀升。这样的成果,与各个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是分不开的。而化学老师肖宏伟作为从河南来到广州的“过江龙”,不仅带领着番禺校区的化学成绩节节攀升,也指导着年轻教师们不断进步。

 

  2003年,肖宏伟通过广东省人才引进计划从河南来到广铁一中。在此之前,他已经在河南工作了16年,来到广铁一中后,他一直在高三做班主任和管理工作。虽然不是本地人,但他却很快融入到广铁一中的教学中去,并很快成为广东省中学化学教研积极分子、广州市高三化学中心组成员等学科领头人物,并于2013年被评为广州市优秀教师。

 

  来到铁一中十多年,肖宏伟不无感慨地表示,他幸福的时刻就是看到学生们健康成长,不仅学习文化知识,也收获做人的道理。至今,他仍小心珍藏着往届学生送给他的画作和书信,2010届高三一班的同学送给他一幅画,画上是竖着大拇指的手,旁边写道:“肖老师,您是神奇的催化剂!帮助我们在思想的有效碰撞中发生本质的化学变化。”肖宏伟说,这就是化学与人生的奇妙结合。

 

  杜莉:

  做校长要抬头看路

 

  广铁一中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铁外”)是广州市铁一中学倾力打造的一所民办完全中学,从2016开始招生。作为一所年轻的民办学校的执行校长,杜莉说,自己一直以“从三年看到三十年”为教学信仰,虽然做一所民办学校的校长不容易,但她坚信,教育是需要从心灵出发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杜莉2000年大学毕业后就来到广铁一中担任语文老师,一干就是16年。这16年间,杜莉当过备课组长,做过班主任,后来成为科组长、级组长……可以说,教学口的各项工作都承担过,对整个学校教学德育等方面的情况也都非常熟悉。

 

  2016年,广铁一中外国语学校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杜莉回忆,当时校方打算任命自己做执行校长时,说实话,自己也很迟疑,很犹豫。“但是后来,考虑到学校花了很大气力来办这所学校,并且有很强的团队与我并肩作战,所以最后我还是承担了这份重任。”

 

  从老师转身到校长,杜莉说,跨出这一步不容易。相比较而言,做老师需要一颗沉静的心,低头把事情做好;但是做校长更需要有长远的目光,要抬头看路。“作为老师,把自己负责的事情、学生带领好就够了,但是校长要在大局的规划上多下功夫,如何让教师团队和校长一样有建设学校的愿景,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也是比较难的一件事情。”

 

  黄涛:

  做铁一人,我很自豪

 

  在广铁一中,有许多教师都遵循着这样一条人生道路:在广铁一中读书,大学毕业后回到学校执教。越秀校区的教导处副主任兼高三生物老师黄涛就是其中一位,从2001年至今,她送走了一批批毕业生,在学生高中生涯的最后一年为他们保驾护航。现在的她也早已成为高三生物教研组的带头人。

 

  黄涛在2009年被评为广州市优秀教师,2012年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而她教生物的这条路却并不平坦。黄涛初到高三年级时,广东高考还在实行“3+X”模式,当时的生物是冷门学科,选修的学生很少。“我带的第一届高三学生选生物的只有16人,其中不乏基础较差的学生,有的同学对自己没有信心。通过我的鼓励和指导,有不少同学在后期的综合排名进入年级前列,达到重本水平。”渐渐的,在黄涛的引领下,生物不再是那个鲜有人问津的边缘学科,选修的同学也越来越多。

 

  如今兼任行政岗位的黄涛,对学校、对教师岗位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说:“从我自己在广铁一中读书开始,我就很自豪自己是广铁一中的学生。我希望我的学生也能有同样的自豪感。”

 

  齐美丽:

  对每个孩子都做到公平

 

  在广铁一中,有一个班级连续五年每个月都获得“文明班级”的称号,这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然而这就发生在初二(四)班齐美丽老师带领的班级上。这位2011年来到广铁一中的数学老师,已经在班主任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了十多年。为什么她带的班级总是那么优秀?

 

  齐美丽一直以来都在初中做班主任,初中十三四岁的孩子,不似高中生那样成熟,也不似小学生那样略显幼稚,他们开始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特点,这让班主任的工作显得更加难做。

 

  为了管理好班级,齐美丽非常重视培养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每一次集体活动,齐美丽都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并在活动后作好总结。在一次次活动的渗透中,将集体意识传递给学生,渐渐地,同学们也能够自发为班级体争取荣誉了。

 

  齐美丽在班主任的岗位上十多年,已不再只停留在做好教学、管好纪律的层面,她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内心。她尊重每一个学生,从不用成绩去评判他们,对每个孩子都做到最大限度的公平。“一视同仁是我一直以来贯彻的教学和管理理念。”齐美丽如是说。

 

  来源:羊城晚报2017421T04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