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人民政协报》:开门治水 人人参与——广州市政协“有事好商量”协商平台助力河涌治理综述

日期:2018-10-29     

  文/本报记者林仪揭春雁通讯员李志洁

  图/李志洁

  自古以来,广州就有着“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山水格局。交织繁杂的河涌仿若城市经脉一般盘活了这座水城,也养育了千万广州人。

  上个世纪末,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和人口膨胀,一些河涌成为“排污渠”“臭水沟”。1997年,广州开始对河涌进行整治,近年来则是围绕“控源、截污、清淤、调水、管理”的思路进行治理。

  2016年开始落实的全市河道四级河长制度,让广州治水进入“快车道”。曾在广州市、佛山市任职多年的广州市政协主席刘悦伦,当仁不让地肩负起了广佛跨界河道市级河长的担子。今年,刘悦伦又多了一个身份——大学城中心湖市级湖长、金山湖市级湖长。作为河长和湖长,刘悦伦认为,要勇于担当,不要怕得罪人,真正严查严控,才能有效消除污染源头。

  在河长+湖长主席带动下,市政协积极投身治水攻坚战,助力市政府治水工作。今年以来,多次开展对广佛跨界河涌、驷马涌治理工作的督查活动。

  5月,广州、佛山、肇庆三地政协创新性地开展三地跨区河涌水环境治理情况联合视察活动。

  719日,市政协组织召开“推动广州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民主监督座谈会,为广州污染防治工作计划的推进把脉谋策,营造全民治水的良好氛围。

  914日,广州市召开全市河长工作会议。广州市委书记、广州市第一总河长张硕辅给各区总河长颁发第1号总河长令,现场给全市11个区和市水投集团下达了全面剿灭黑臭水体的任务书,广州治水进入决战时间。

  930日,市政协第七期“有事好商量”协商平台请来政协委员、政府部门负责人、企业代表、群众代表等,共议“开门治水人人参与,助力河涌治理”。

  ■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拆违刻不容缓

  为充分掌握河涌治理情况,协商前,广州市政协城建委组织委员开展专题调研。通过调研,委员们发现,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

  “违建不拆,劣水难除”,调研组提出,河涌违法建设的存在是影响水环境治理的沉疴痼疾。这些违法建设不仅大量占用河道蓝线,导致截污管网无法地下铺设,还是“散乱污”场所的“寄生地”。同时,因建筑内“散乱污”场所及居民居住而产生的大量生活污水、垃圾直排河涌,严重影响了河涌水质。

  据统计,2018年,广州市涉及152条黑臭河涌流域范围内的违法建设共94.09万立方米。河涌管理范围内存在大量民居、村庄。除了违法改建、扩建、加建的建筑,不少民居拥有有效的产权证明,这些建筑不能简单定性为违法建设进行拆除,这给河涌整治增加了难度。

  市政协委员郑子殷指出,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大量的民居、村庄有宅基地证,不能强拆,需要拆迁安置,不能仅仅靠水务局,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尽快出台相关规定,妥善解决拆迁安置群众的困难。

  调研组成员、市政协常委刘国光建议,政府部门应加强上级巡查制度和上下级河长的互联互通,及时发现问题,严格处理。

  “河涌两岸6米内的建筑都属于违建。如果我们把这个信息广而告之,把群众发动起来,让大家看到违建都能向相关部门报告,‘漏网之违建’会越来越少。”市政协委员付伟则建议,发动群众,进行有奖举报。

  为了做好整改工作,广州市还创新提出了“四洗”行动,即“洗楼”“洗管”“洗井”“洗河”,向水体各类污染源宣战,推进水污染源头治理深刻革命。其中,村级工业园是重要的整治对象,因为这里集中了大量的散乱污企业。

  在调研过程中,委员们发现大量“散乱污”场所规模小、转移快、隐蔽性强,部分藏匿于民宅违建之中,排查力量难以全覆盖。付伟建议执法部门明确各方责任,加大执法力度,层层施压,督促相关区、镇落实排查和清理整顿责任。

  “这些企业之所以能生存至今,都有一个特点,它是所在镇的经济支柱,不能一味关停。政府可以协助他们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而且在关停落后产业之后,也要加速产业链的升级转型。”市政协城建委主任崔虹说。

  今年,广州市工信委也加入到整治“散乱污”的队伍中。市工信委副主任张宏伟表示,将分类推进村级工业集聚区整治改造,引导具有一定规模、符合相关许可条件且积极整改的生产经营单位进入集聚区,探索引入第三方,加强对村级工业集聚区的改造提升,推动集聚区因地制宜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既要堵,也要补:加大水务基础设施建设

  2018年以来,广州开工建设了6座污水处理厂,新建污水管网1250公里,完成了70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京溪净水厂别出心裁地将污水处理厂埋于地下,采用世界领先的新加坡“膜处理”技术,将污水处理的主要工艺池体及构筑物全部埋于地下,建成后地面将作为公共绿地,优化周边居民的居住环境。

  “京溪污水处理厂的做法既解决了生活污水的处理问题,也权衡了民意,可以说是双赢。我认为在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时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从而解决‘邻避’问题。”市政协委员宋丹说。

  不少市政协委员也对此做法竖起大拇指点赞,市政协委员周鹤龙说:“城市里用地紧张,特别在老城区是寸土寸金。所以这种模式很值得推广。”而市政协常委曹志伟则建议,京溪净水厂的规模还可以再缩小,污水处理厂的设置可以划作一个片区去做。

  “在未来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中,我们将更深入了解和考虑百姓的需求。”广州市水务局总工程师冯明谦表示,可借鉴参照京溪污水处理厂的选址和建设模式,把污水处理设施建到地下,将地面建设成为可以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河涌治理,人人参与

  911日,“有事好商量”微信公众号上推出一份调查问卷:您认为治理城市河涌污水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32%的人认为要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监管和治理,还有24%的人认为应引入社会力量,例如完善民间河长制,鼓励人人治水。

  60多岁的慕容叔,是荔湾区水务部门正式为驷马涌聘请的民间河长。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观察和记录驷马涌的变化,对驷马涌每一个排水口、周边的污染源了如指掌。慕容叔在空余时间也会来到学校,和梁丽珠校长一起给学生也就是“民间小河长”们上课,普及河涌保护知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关注河涌保护,最初由慕容叔“单枪匹马”组建的民间护涌队,已发展成为规模不小的民间环保组织——“乐行驷马涌”。驷马涌也从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现在人人叫好的“示范河涌”。

  “只要有责任心和时间的人都可以加入我们。”慕容叔说,“现在,我们每周三定期巡涌,发现污染情况会及时和官方河长沟通。”

  慕容叔的故事让市政协调研组深受感动。“民间河长是很重要的一股治水力量。要提高人人参与的积极性,可以推荐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担任河长。”刘国光说。而宋丹则建议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来对河长的工作进行监督。

  广州在全省率先推出“互联网+河长制”的治理模式,开通了广州治水投诉微信公众号;开发出广州河长APP。通过APP,市民可以了解河长的履职情况。

  “河长制就是责任制!”冯明谦表示,应鼓励身体健康、热心于治水事业的市民报名担任“民间河长”,并出台工作指引,各区结合实际情况为“民间河长”买保险、买设备、买工作服等,为“民间河长”巡河做好保障工作。

  河长制在广州治水工作体系中如同一份家谱,为每一条河涌都找到了“家长”。

  “人人参与,不只是人人监督,还要人人守法,这才能达到治水效果。”在刘国光看来,应充分拓展“人人参与治水”的内涵。

  冯明谦对此表示赞同,并希望将继续向市民宣传“人人都是排污者、人人也是治污者、举报者”的观念,希望每一位市民都参与到治水中,从小事做起,不搞违建,不乱排污水,不乱扔垃圾,积极举报偷排企业,支持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协商结束时,许多到场参与的市民意犹未尽。“政协‘有事好商量’的协商平台非常好,希望通过这次节目,吸引更多市民加入到民间河长的队伍中,齐心协力保护好每一条河涌。”慕容叔说。另一位受邀来参加的市民代表梁丽珠也表示很受鼓舞,“有事好商量”让普通市民也有机会参与到政府决策的过程中,让民意得到体现,也让政府工作更为群众所知。

  “我们做出的每一项承诺,推进的每一项工作,都要让群众听得懂、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同时,也让群众参与进来、行动起来、监督起来。”刘悦伦说,“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这样美的广州值得每一个人去守护。”

  委员观点

  广州市政协常委、市政协城建委主任崔虹:

  号准脉开好方出重拳

  要以问题为导向,找到水污染症结所在,号准脉、开好方,重拳治理。要紧紧抓住“散乱污”企业整治,河涌违法建设整治,加快推进源头截污、雨污分流,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通过“有事好商量”平台,共同协商,共议对策。在水环境治理上,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尽其职、形成合力,保证制度不落空。还要激发社会各界群众广泛支持和参与碧水保卫战。敢于担当、善作善成,按照治水3年行动计划完成黑臭河涌治理任务,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广州市政协常委、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国光:

  把污水管的建设与维护落实到人

  由于历史原因,广州市至今仍有一些建成区未被污水收集管网所覆盖,因此要加快污水管网的建设,提高污水的收集率。对于建筑比较密集、铺设管网有困难的城中村或老城区,可以片区为单位,分散设置小型的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进行分散处理。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提高污水处理率。如果能够进一步延伸“河长制”,建立“管长制”,把污水管的建设与维护落实到人,让“管长”对接“河长”,则会对“河长”发现问题的解决提供很好的机制保障。

  广州市政协委员、农民日报广东记者站站长付伟:

  增强市民“我护我水”的责任感

  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部门能否形成合力、出拳是否精准有力是关键。广州在这方面已探索出不少成功经验。通过践行开门治水理念,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广州的碧水保卫战正在成为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宽阔而精彩的舞台。一方面,无数双“火眼金睛”已经形成了一张让水污染违法违规行为无处遁形的“天网”;另一方面,被“民间河长”等机制创新所不断增强的“我爱我家”“我护我水”责任感和荣誉感正在让治水长效机制在广州逐渐枝繁叶茂。

  广州市政协委员郑子殷:

  整治宜优不宜堵

  对于“散乱污”企业的整治,不仅是简单的堵,而是要优化升级。这些“散乱污”企业负责人的法律意识并不是很高,觉得只是直排污水,不算违法,甚至觉得不会被发现、被处罚。所以,我们要加大法律宣传力度,从严处罚,对一些典型的违法违规企业进行通报。

  部门回应

  广州市水务局总工程师冯明谦:

  拆除违建态度坚决

  河涌6米范围内的违建历来是河涌治理的“拦路虎”,在多年的工作中,我们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说6米范围内未经报批发放了许多宅基地证,规划中原本批准建设3层的建筑实际却建到了五六层甚至八九层,还有人居住,这些违建直接排放污水到河涌,严重影响河涌水质,既妨碍了截污工程建设,又侵占了防洪通道,还侵占了市民的沿河休闲空间。对于此类违建我们水务部门的态度是非常坚决的,河涌6米范围内的违建必须拆除,请市民支持,发现类似情况及时举报。下一步我们也会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跨区巡河工作,并将跨区巡河的经验进行推广。

  广州市环保局副局长夏育民:

  将加大对散乱污工业企业巡查和执法力度

  “散乱污”场所清理整顿是广州市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委员们提到了要加大执法力度。环保部门将加大对散乱污工业企业的巡查和执法力度,主要是充分发挥镇、街、园区专职环保员的作用,增加巡查的频次,扩大巡查的范围,及时发现环境违法的线索,移交给所在区的环保部门依法查处。

  广州市城管委副巡视员邓检牛:

  强化河涌保洁力度增加保洁频次

  河涌保洁和河涌治违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在河涌保洁上,市城管委将强化保洁力度,增加保洁频次,把督导督办落到实处。在河涌拆违方面,将按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和水务部门一道,以更大的决心和更实的措施,坚决打好河涌治违“攻坚战”,坚决完成河涌拆违任务。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宏伟:

  运用大数据实现分类施策智慧监管

  下一步,广州市将实施源头治理和全面推进清理整治工作,运用用水用电大数据梳理“散乱污”场所重点排查名单,要求落实各区政府属地管理责任,以街镇为落实责任主体,全市全域齐抓共管,有效遏制“散乱污”场所市内转移现象。分类处置各类生产经营场所,将生产经营场所分为“关停取缔”场所、“整合搬迁”场所、“升级改造”场所三类,不搞“一刀切”。加强智慧监管,建立长效机制,避免死灰复燃,拟建设“散乱污”场所大数据监管系统,对异常情况进行预警,将使用异常情况有“散乱污”可能的名单及时报送各区、街镇进行核查处理。

  来源:人民政协报20181029A08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