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信息时报》:加强立法,监管完善微商经营行为

日期:2019-03-03     

住粤全国政协委员对民生话题、企业发展、校园安全等领域建言献策

  □本版统筹信息时报记者黄艳

  本版撰文/摄影信息时报特派北京记者蔡晓素黄艳张玉琴何小敏

  你的朋友圈里是不是经常有人在卖保险、卖化妆品、卖日用品?全国政协委员许玲指出,如今,朋友圈里垃圾广告和虚假宣传广告泛滥,她建议加强立法,完善微商经营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对违规经营者,监管部门可在所有已注册的第三方交易平台对其封杀。

  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今日开幕。记者了解到,住粤全国政协委员们对市民关心的身边事、热点问题建言献策,涉及民生话题、企业发展、校园安全等各个领域。

  关注微商经营监管

  建立微商经营行为检测体系,严厉打击违法经营

  “随着微信的普及,朋友圈购物如雨后春笋。但微商售假贩假、非法经营、维权无门等乱象丛生,令人担忧。”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员会副主席许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她关注微商监管话题,建议完善微商经营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科学高效的微商监管体系。

  许玲指出,一些违法经营者通过朋友圈、群组建立从事网络诈骗、网络传销等违法行为。另外,一些违法经营者通过移动社交平台建立分级代理制度,以发展下级代理商为名骗取财物,实施传销,影响恶劣。对于微商网络商品交易的监管,目前我国缺乏统一、专业的法律法规。许玲说:“由于移动社交平台电子商务的私密性、特殊性,对于朋友圈购物、点赞营销、抢红包、‘摇一摇’等新型营销方式没有针对性条款。在消费维权方面,朋友圈里的交易属于双方私下交易,是否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网络购物范畴仍存在争议。另一方面,使用者利用微信发布商品信息、销售商品,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与移动社交平台是否关联还没有明确的界定。此外,对微商的监管还缺乏有效惩治措施和合理的市场退出机制。”

  那么,如何加强微商经营监管?许玲建议,一方面要加强立法,通过整合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完善微商经营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让微商管理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高效的监管体系,通过落实以实名登记制为基础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对已依法取得营业执照的单位,应确保其与在微信平台登记的信息保持一致;对暂无工商营业资质的个人微商,应对其注册时提供的身份信息真实性重点核查。在各类网络平台上采用通用的市场退出机制,对违规经营者,监管部门可在所有已注册的第三方交易平台对其封杀。建立一套完整的微商经营行为检测体系,运用信息化手段和大数据技术,严厉打击从事违法经营活动的微商经营者。建立科学投诉机制,对微商平台明确落实处理消费者投诉的责任,施行平台为主、监管部门为辅的投诉处理模式。

  关注化妆品原料创新

  加快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更新,为企业减负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化妆品零售交易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化妆品消费市场。预计到2020年,我国化妆品消费人口将达到4亿人,带动超过1万亿元的消费市场。“但当前,我国国产化妆品原料水平与欧美日相比差距较大,基本处在价值链低端,且创新性不强。”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赛莱拉干细胞研究院院长陈海佳建议,从加快立法修订、放宽已使用化妆品原料认定标准、加强科研支持三方面入手,加强我国国产化妆品原料创新。

  陈海佳认为,加强国产化妆品原料的创新,是推进我国化妆品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也是提升我国本土化妆品国际竞争力的基础。“目前,在监管体制上,对于新原料的监管重事前审批,且申报要求较高、程序复杂、周期较长,压抑了企业创新开发新原料的热情;创新机制上,没有相关扶持政策和经费应用于化妆品原料的科研与应用,化妆品原料创新研发的积极性不高。”为此,他建议加快立法修订进程,优化化妆品原料监管体系;放宽已使用化妆品原料认定标准,加快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更新。“例如,将在国外上市化妆品中已使用的化妆品原料,不列作新原料监管,但可设置一段时间的观察期来保持跟踪和监测,留予企业宽松创新空间的同时控制安全风险。同时,应加快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的更新频率,定期搜集国际市场上已使用的化妆品原料并主动更新纳入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为企业减负。”此外,调动高校、科研院所等研发机构的研发热情,加快新技术新成果在化妆品方面的转化应用。

  关注校园安全管理

  与公安教育部门联网,建设一键式报警装置

  近年来,校园安全事故屡见不鲜,不但对孩子造成了身体伤害,也暴露出校园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技术、制度等短板。全国政协委员、广州佳都集团董事长刘伟认为,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有效防范校园安全事故,构建更安全的校园环境。

  “应对校园安全问题最好的方式,是防患于未然,而AI可以守住第一道门。”刘伟认为,传统的视频监控存在识别不全、评估不准、具有“盲点”等缺点,在人工智能(AI)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借助AI能更加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解决校园安全管理难点。

  他建议,一方面,加大校园AI防控的软硬件投入。建立起一套涵盖视频监控、入侵报警、巡更系统以及视频管理平台等综合化一体式校园整体解决方案。例如,利用智能人脸识别技术,将学校职工和学生的图像录入后台,刷脸进入校园。在校内,监控拍下的视频画面除了对人脸进行识别,还能利用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对表情进行比对,当发现某个职工或者学生的表情出现异常(比如痛苦、愤怒等)时,对其打上标签并发出预警,并迅速调出资料,加以注意此人的动向。这样有利于校方提前采取措施,即使有突发事件也能很好地应对。在校园周边也可利用视频监控对人流量进行监控,及时对数据进行快速、动态分析,一旦开始密集甚至超出某一个数值,便发出警告,反馈给工作人员,由相关人员进行疏导处理,有助于减少群体事故的发生。通过视频监控,对行为异常、持危险器械和徘徊不断的人进一步监测,形成预警。

  另一方面,则要打通公安部与教育部的技术平台资源,实现部门联动。建议增加校园安全管理防范平台,将公安在智慧新警务中的视频云工程与校园安全管理打通,在校园门口安装人脸识别终端管控进出,在周边增加智能摄像头,做到进出精准管理、人群热度分析、危险区域、行为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场景实现,实现校园业务管理与城市安防系统的融合。并且,加强报警系统建设,一键式报警装置建设,与公安机关、教育部门联网,开展实时监控、网上巡查等工作,切实提高监督检查效能和预警反应能力。

  来源:信息时报201933A05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