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南方都市报》:委员建议:垃圾分类与个人诚信挂钩

日期:2019-09-20     

市政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讨论垃圾分类,广州2021年回收利用率将超40%

  南都讯

  记者董晓妍实习生孙沛淋通讯员李志洁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这已是全社会的共识。广州作为全国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经过十几年来的努力,垃圾分类工作初见成效。垃圾分类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千万万的市民,广州在推行垃圾分类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

  日前,广州市政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有事好商量”围绕如何“分好垃圾资源,共建无废城市”展开专题协商,就推进宣传力度、完善制度保障、源头垃圾减量等“出高招”。

  宣传走在前

  宣传线上+线下,加大来穗人员宣教力度

  为更好地推进垃圾分类,做好宣传工作是重要的一环,党员志愿服务队要参与到帮助居民进行分类的行动中,纠正居民对垃圾分类的错误认识。

  “垃圾分类宣传可以从线上和线下两个渠道同时开展。”广州市政协常委曹志伟建议,一方面,线上宣传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新媒体的作用,比如抖音、微博、微信朋友圈等,提高宣传效果。另一方面,线下宣传要利用地铁、公交等公共场合的电子屏幕,加大宣传力度,让垃圾分类真正深入人心。

  关于线上宣传,在广州市政协委员胡国胜看来,可以就垃圾分类开发一个便民APP或者微信小程序,包括宣传教育、数据统计、线索举报、意见建议,还要有积分兑换等功能。“特别是市民对于垃圾搞不清楚分为哪一类的,可以扫一扫二维码即可以识别。”

  广州市信息系统登记的来穗人员逾1000万人,遍及城市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来穗人员流动性大,管理困难,对于垃圾分类的宣传科普工作又提出了新的挑战。

  针对这个问题,广州市政协委员谭国戬提出,可以尝试通过街(镇)出租屋管理员上门宣教、来穗人员融合大学堂授课、暑假期间针对留守儿童的金雁活动等途径,引导来穗人员知晓并遵守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的管理规定,以加强提升每一位来穗人员的垃圾分类意识。

  对此,广州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副巡视员岳君朋表示,今年7月,广州市来穗局通过门户网站和“广州来穗局”政务微信公众号发送垃圾分类提示信息,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我们开展的‘来穗人员融合大学堂’项目,特此增加了垃圾分类内容介绍,要求各镇(街)出租屋管理员上门巡查登记时,派送宣传资料和介绍垃圾分类知识,最大限度提高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动员引导来穗人员积极参与并大力支持广州垃圾分类工作。”

  制度作保障

  收运监督透明化,考虑垃圾分类与个人诚信系统挂钩

  垃圾投放之后,该怎么进行收运呢?政协委员对垃圾收运路线进行调研后发现,目前,为了配合四色桶分别收运,环卫处配备了不同的收运车进行收运,再运向不同的处理厂进行处理。

  然而实际上,这个收运过程还未形成透明化的监督制度,大部分市民对收运流程并不明确,也因此造成了市民对垃圾分类信心不足。

  如何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垃圾收运流程?广州市政协委员刘根生建议,可以建立标识化、可视化、可追溯的垃圾分类投放收运管理系统。“例如设置张贴垃圾分类流程、收运线路、责任人、咨询举报电话等,对居民进行指导;对应分类标准,将垃圾袋、垃圾箱、垃圾收运车同色同标识,方便群众识别投放、监督收运。”

  据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局长陶镇广介绍,城管局在7月份公布了分类收运线路、投拆举报电话,以接受社会监督,同时采取“公交式”收运,确保及时收运。“我们还在收运车辆上安装了GPS系统,接下来还要在压缩站安装在线监测系统,彻底解决混收混运问题。”

  合理的垃圾分类离不开法律法规的约束。“应该要健全垃圾分类权责机制。适时将垃圾分类考核指标纳入出租屋管理系统,建立一套对业主、租户的管理措施与奖惩办法。”谭国戬提到,可以考虑将垃圾分类行为与个人诚信系统挂钩,在街(镇)、社区建立“诚信档案”,对垃圾分类不良习惯分别采取“提醒”、“约谈”、“警告”等方式。

  源头要减量

  扶持环保企业,提高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

  据了解,广州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已见成效,目前已建成运营(含即将试运营的第三资源热力电厂一期)的垃圾焚烧发电设计处理能力达1.4万吨/日,南沙、花都、增城、从化四区率先实现了原生垃圾零填埋。

  然而,解决垃圾增量的问题,不能单靠扩增垃圾处理能力,在源头上做好垃圾减量工作同样关键。

  厨余垃圾一直都是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重点难点,曹志伟在调研中观察到,下馆子点菜时分量只分大中小例牌,消费者很难掌握分量;而在家里做饭时买回来的菜,摘完只剩一半,也会产生大量垃圾……“如果能够使食材成品化和食品计量标准化,就可以从源头上实现餐厨垃圾减量。”

  对此,曹志伟提出建议,可以建立食品加工工业园,发挥“中央厨房”的优势,实现出厂食材成品化、上桌食品计量标准化,通过配料和“火候”来实现味道特色化。

  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未来,高科技手段和创新机制也必定贯穿其中。据了解,目前已经研究出了一种多功能酵母菌——“噬污酵母”,能直接对餐厨垃圾的复杂成分进行降解和转化,两天时间就可以将餐厨垃圾转化为纯度95%的工业酒精,可以投入再利用。

  “这些高新科技可以弥补我们现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模式上的不足,应该大力扶持。”曹志伟认为,对于认真执行标准进行垃圾分类、从事垃圾回收处理再利用的企业,可以参考环保企业、高科技企业的扶持标准予以政策扶持、给予补贴和用地指标,提高企业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投资垃圾处理企业的热情。

  除此之外,为了推动生活垃圾网络与再生资源网络的相互融合,广州市正在推动垃圾资源化利用,提高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目前,广州市的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约是35%,在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到了广州2021年回收利用率要达到40%以上。而这5%的突破,关键是要做好资源回收利用工作,特别是低值资源的回收利用。

  在资源回收方面,广州市供销社正在推动再生资源企业参与垃圾分类回收。一方面加快与垃圾分类源头的对接回收服务,构建了由3000多个回收点构成的覆盖城乡的骨干回收网络,提高资源回收的便捷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也在持续建立和提升可回收物资源化处理项目,特别是废玻璃、废木、废旧大件家具等低值可回收物的资源化处理项目,以可回收物的资源化利用来促进前端垃圾的分类。

  据悉,今年上半年全系统累计回收处理各类再生资源137万吨,其中低值可回收物55.4万吨。“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推进可回收物分类收运体系建设,特别是分拣中心和低值循环利用产业园等环节,争取完成这5%的突破任务。”广州市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李洁明表示。

  政协委员对垃圾收运路线进行调研后发现,目前,为了配合四色桶分别收运,环卫处配备了不同的收运车进行收运,再运向不同的处理厂进行处理。然而实际上,这个收运过程还未形成透明化的监督制度,大部分市民对收运流程并不明确,也因此造成了市民对垃圾分类信心不足。如何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垃圾收运流程?应该建立标识化、可视化、可追溯的垃圾分类投放收运管理系统。

  ——广州市政协委员刘根生

  来源:南方都市报2019920B02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