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广东学习平台》:【社会治理】广州智慧养老添彩“夕阳红”
日期:2019-10-11
在广州养老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入住广州市老人院十年的韩姨感慨:“活了一辈子,现在最幸福”;居民芦姨,每天都会来东漖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打卡”,在这里吃饭、打太极、唱歌,她还加入了义工队,帮助其他困难老人;在广州南国颐景老年公寓生活的邓婆婆,两次中风都因公寓内医护人员的及时救治而转危为安,她对此充满感激……
都说“最美不过夕阳红”,这些老人在晚年活出了自己的幸福。而记者近日走访广州市多家养老机构发现,在构建“大城市大养老”模式的同时,广州养老也逐渐步入了智慧时代。
卷一
智慧养老
1.“科技+”养老增强老人安全感
83岁的韩姨和老伴李伯在广州市老人院一住就是十年。“孩子不在身边,照顾不了我们。最后选择了这里。”韩姨说。
她的一天,从早上喂养八哥开始。
七年前,韩姨的子女们怕父母烦闷,特意买了这只鸟送给父母。
吃完早餐,韩姨通常会去打太极、舞剑;9时多,她会来到电脑室,上网看新闻;下午,她喜欢跟老友们打麻将,然后大家一起吃晚饭、聊天。周末,她还会邀上老友去外面喝早茶,生日时大家也互相庆祝。
韩姨感慨道:“我们来到这里之后,就没想过离开。活了一辈子,就是现在最幸福了。”
而十年间,她也见证着广州市老人院的发展变化。在她的眼里,老人院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了,社工的人数更多了,管理也更加完善了,她所住的慈恩楼,还开展了一系列智慧养老设备的试点,借助科技力量,提升老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例如,目前,慈恩楼以6楼作为智能胸卡试点,已有20位老人参与。佩戴上智能胸卡后,老人的实时定位会显示在电子信息屏上,防止老人走失。
而试点的养老床位也“科技感”满满:新型床头显示屏取代了传统的纸质信息卡,老人的个人信息一目了然;呼叫器进行了改良,呼叫键的按钮更容易按下,同时,呼叫器与护理员的手机进行关联,老人遇到紧急情况时按下呼叫键,护理员即使身处其他楼层,也能收到提示信息。此外,还有智能睡眠监测仪,能感应老人的心率、血压等健康数据,并监测离床状态。
2019年起,广州市老人院研发的养老机构综合照顾管理系统开始试运行,该系统以养老服务为切入点,建立包括基础业务管理、个人照顾计划管理、移动端应用等业务在内的应用平台,全面覆盖老年人照护管理的医疗、护理、康复、膳食、社工等业务工作。
广州市老人院信息工程师谢玉祺向记者演示了使用该系统的流程:只需输入老年人通过评估得到的各专业信息数据,系统便会根据评估结果,自动生成风险点,然后再依据风险点,为老人制定个人照顾计划服务。他表示,预计到2019年底,老人的家属将可以通过远程手段,了解老人在院内得到了哪些服务及执行情况和效果。
2.东漖街试点智慧健康养老基地
对家住荔湾区东漖街芳和花园的芦阿姨来说,每天步行10分钟来到东漖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以前自己买菜做饭,一个人吃不了那么多。现在每天来长者饭堂,用一体机或者手机小程序点菜,也可以提前选好下周吃什么,很方便。”芦阿姨说。而在东漖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除了吃午饭,她还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有时打太极、唱歌,有时跳广场舞、练瑜伽,甚至加入义工队,交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同时,也帮助有需要的困难老人。
芦阿姨的故事,是东漖街近1万名老年人生活的缩影。
为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东漖街依托家综建设了2000平方米的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包括日间托老,长者饭堂、星光老年之家、娱乐文化中心、康复工疗站等。2015年1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计划生育家庭发展司与原广州市卫生计生委签署《智慧健康养老基地示范项目委托协议》,确定东漖街为智慧健康养老工作试点。
如今,老人走进东漖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长者饭堂,只需掏出IC卡在一体机上“滴”一下,就能现场点餐,也可提前预订下周的餐食,吃完后,还能在机器上给菜品口味、配送速度、服务水平等“打分”。
在长者饭堂隔壁的日托中心,老人同样可在一体机上电子化签到“打卡”,接受日托服务。针对有需要的老人,这里还可提供生活照料、安全援助、个人护理等自费服务。不方便出门的老人,还可通过手机微信小程序“下单”。
另外,记者留意到,在日托中心一角,设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自助终端和体检设备。
据介绍,老人只需刷身份证,即可享受体检服务,形成的健康档案将传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医生进行管理;而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自助终端,则可以直接预约就诊。
此外,东漖街推进居家监测项目,为辖内常住的低保低收入困难家庭长者、有慢病服务需要的长者提供远程血压、血糖监测服务;为独居长者配置健康手环,提供心率和睡眠监测及防摔防走失精准定位等各项指标数据。同时,打造东漖街智慧健康养老——医养结合展示体验馆,探索构建东漖街智慧健康养老综合数据平台,推动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医养结合智慧管理。
3.居家养老服务智慧平台应运而生
随着“智慧养老”的概念逐渐融入生活,为打造全市统一的社区居家养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广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智慧平台应运而生。
走进广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内的养老服务数据监测中心,巨大的显示屏上,全市助餐配餐申请人数、长者饭堂数量、居家服务资助对象等数据一目了然。
据养老服务数据监测中心管理员彭淑芬介绍,广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智慧平台是全市为老服务平台的子系统,该系统是目前全市统一的集应用、服务、监管于一体的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包括广州市居家养老网上服务大厅、供机构和管理者使用的管理信息平台,以及配套刷卡使用的APP。
市民只要登陆网上服务大厅,即可在线上申办居家养老服务,个人可随时查询办理进度。
其后台管理平台包括服务申请、服务管理、老年人信息库、机构及设施管理、关爱地图、数据分析等八大功能模块。其中,居家上门服务和助餐配餐服务消费均通过APP刷卡完成。
“服务员每完成一项服务,提交一条服务记录,在系统后台自动形成一条实时工单,工单纪录可以看到老人具体的服务信息。”彭淑芬说。而超时安装、异地同时消费、超标准消费、逝世老人服务记录等将被列为异常工单,由专人跟进处理。
她表示,平台能够及时精准掌握全市养老服务情况,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合理整合为老服务资源、均衡分配补贴资金,对规范管理、提高服务机构管理水平、防范服务造假、加强廉洁风险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卷二
职能部门说:老有所养
广州,在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方面不断探索。比如,建立特殊群体老年人“关爱地图”;为60岁以上老人免费购买“银龄安康”意外险;向老年人提供“大配餐”服务;探索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科技+养老模式”等等。
2019年,“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努力打造大城市养老广州范本”也成为了“有事好商量”民生实事协商的主题之一。
在近期的报道中,有广州市政协委员提到,市内大部分护理站未纳入医保定点的问题,受到了市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对于委员们提出“广州共有63家定点护理机构,平均每个区至少有一家,远远满足不了广州老人的需求”的反馈,广州市医疗保障局承诺,将加快审批定点护理机构的速度,让更多的老人能享受政策优惠。
广州市医疗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加快审批方面的工作,8月底时约新增40家,目前全市已有103家定点护理机构。
A
实施引才工程
解决养老服务业人才缺乏
而针对养老专业人才缺乏成为养老服务设施发展的一大阻力的现状问题,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何士林表示,除了给护理人员一定的补贴、提高养老护理人员待遇水平、社会地位水平、还加强广州市对口支援扶贫协作机制与人力资源市场对接,积极转移引进劳动力进入广州的养老服务业。
何士林表示,广州市政府对养老事业高度重视,开展了大规模的养老人才职业培训,提升他们的技能和专业水准,并将培训机构、培训院校直接和广州市的养老机构合作,让养老人才掌握技能以后,直接就到广州市的这些养老机构从业。这方面工作已取得成效。
据悉,广州市从2017年起实施养老服务业引才工程,组织养老服务机构面向国内外招聘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以上职称人员,并把养老护理员列入《广州市积分制入户职业资格及职业工种目录》,积分入户时给予加分。对从事一线养老护理工作满5年、满10年的未满60周岁的养老护理员,分别给予一次性5000元、2万元的艰苦岗位补贴。
除了提高工资待遇,广州市还明确:毕业后进入养老机构从事康复护理等养老服务一线工作满3年的高等院校全日制毕业生,可获得1万元的就业补贴资金。
B
推进床位建设
兼顾普惠性和服务互利性养老
对市民有关“应保尽保”、“当保既保”、“能免则免”、“可减既减”的声音,广州市发改委表示,有些养老院不是价格越低越好,定的价格太低,将会对民营的养老机构的收费空间造成压缩,形成公办价格洼地,民营的价格上不去,民间养老机构的投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社会总的养老床位就不能有效供给。
对此观点,广州市民政局表示赞同。“由于国家对于养老的定调是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一个医养相结合的体系,那么政府以保障重大疾病作为兜底,其他应该按照市场规律办事。”
对于公办养老院供不应求、民办养老院过半空置的问题,广州市民政局回应道:各区正在区民政局的协助下开展甄选购买民办床位的工作。
广州市民政局表示,将大力推进推动普惠性和服务互利性养老床位建设,力争今年将护理型床位的比重提高到60%,引导民办养老机构错位发展提高质量,将更多的民办机构纳入常护险高龄照顾险的定点范围,完善公办机构分类收费机制,推动公办机构床位加快投入使用,从而有效解决公办与民办不协调的问题。
广州市副市长黎明在调研时指出,先在老城区里布局并推行嵌入式社区、嵌入式养老,发挥日托、全托或其他服务,从而能辐射周边、带动周边,成为一个服务输出地,老年人在家里就能安享嵌入式社区、嵌入式养老所提供的很多专业服务。现在,特别需要能够形成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向全市各个区以及向中心城区的各个老旧社区辐射。
广州市民政局回应,今年全市将推动建设30天以上60张床位左右的,具有全托日托上门服务等功能的社区切入式养老机构,在养老床位紧缺的老城区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支持养老服务机构延伸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C
养老设施建设
采取差异化规划策略
对广州市政协委员们提出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的提议,广州市规划局表示,其实,在《广州市城乡规划技术规定》已有明确的要求,而且更加严格。规定了居住区内老年人福利设施应当先于住宅首期工程或者与其同时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并在住宅首期工程预售前先行规划验收。
据悉,广州市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布局修编是以实现养老服务“9064”为总目标,并确保持续维持每千名老人拥有40张床位,该床位指标标准在一线城市中处于领先水平。
在总体布局上,市规划局针对不同地区供需不同的特点,采取差异化的规划策略。例如对于现状养老机构建设较为完备的街(镇),以完善补充为主,鼓励使用存量用地或通过混合使用方式实施养老设施;对于养老机构严重缺失的街(镇),采取存量提升和增量开源同步进行的策略。
市规划局表示,广州市《加强土地管理的实施意见》已明确,非营利性养老设施可以划拨方式供地,营利性养老设施以公开出让方式供地,并将出让起始价格按照不低于相应地段办公用途市场评估地价的一半拟定,进一步降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成本。该局每年制定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和建设用地供应计划里面,都会征求民政部门和各区政府意见,在计划中优先安排养老服务设施用地。近5年供应养老服务设施用地10宗,用地面积45公顷,规划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
广州市住建局表示,目前,该局正在建设新的信息监控系统,就是关于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移交的监管系统。实时掌握动态情况,督促开发企业按期保质完成建设移交工作。
住建局还将与民政部门做好历史遗留问题的梳理化解工作,督促历史上应建未建、应交未交的居住区养老服务设施尽快完成建设移交任务。“我们现在有11万套直管公房,但是经过目前初步梳理公房条件不是太好,下一步,我们继续梳理,在老旧小区的微改造当中,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考虑养老设施的建设。”
卷三
广州多区养老服务亮点
据统计,广州整体呈现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特征,2020年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185万人。重阳节前,羊城晚报记者兵分多路进行走访,梳理广州多区为老年人提供的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
1.海珠:家庭养老床位让老人倍感安全
“我的床好犀利啦!除了有设备监测我的呼吸和心率之外,还有紧急呼叫铃,装了这些设备我更加放心了!”从客厅到卧室,家住海珠区的叶兰卿奶奶带领着记者寻宝似的在家中新装上的居家养老设备前一一“打卡”,并如数家珍地为记者介绍着每一样设备的用途。
据介绍,加装于长者家中的监控录像以及生命体征的监测数据会通过网络实时地传送至居家养老的后台监控屏和监护人的手机APP软件之中,以实时了解长者在家中的动态。
今年81岁的叶兰卿独自居住,承担自理压力的同时承担着不小的心理压力。“最怕就是死了也没人知道。之前也考虑过去养老院或者请保姆,但后来我在社区派发的传单中了解到居家养老服务,我就知道这个最适合我,立刻让女儿申请。”叶兰卿说,“申请完就有工作人员上门来量血压、看检验单,然后有人上门加装设备,前后不到一个星期就办好了。”叶兰卿表示居家养老服务让她更有安全感。
据了解,目前除了海珠区,越秀区、荔湾区也正在试点建设家庭养老床位。
在海珠,还创新推进了“邻里抱团”的养老新模式。鼓励同住一个社区的老人们就近租住房屋作为养老生活场所,并由养老机构上门提供相应的养老服务。
服务指引——海珠区暂选定雍美养老、越秀银幸颐园、华邦美好家园、松鹤养老院4家专业养老服务机构作为家庭养老试点机构,预计到2020年在全区建成200张家庭养老床位。有需要的老年人直接向服务机构申请,待市民政局完善市为老服务信息管理平台的家庭养老床位功能模块后,统一通过信息平台申请。
2.黄埔:为高层次人才父母打造养老项目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除了让高层次人才享受优惠政策,连高层次人才本人父母或配偶父母也享受优惠政策。目前,该区已在广州科学城打造高层次人才与老年父母间“一碗汤距离”的养老项目。
2019年5月发布的《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人才住房建设和使用办法(试行)》规定,经该区认定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可为其父母或配偶父母申请一套不超过120平方米、最长5年50%租金补贴的自住住房。其本人父母或配偶父母只要在广州市黄埔区无自有产权住房,当前未享受广州市级人才公寓公共租赁住房等优惠政策者,皆符合条件。
另外,科学城香雪人才公寓还拿出一部分房间,引入专业养老机构打造“才颐公寓”,一站式解决人才老年父母居住、餐饮、医疗等问题。由于“才颐公寓”与香雪人才公寓同处一个大院内,高端人才下班回家后与老年父母只有“一碗汤距离”。
服务指引——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高层次人才父母申请优惠住房方式通过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人才住房租赁管理平台申请。才颐公寓咨询可与广州开发区人才工作集团有限公司联系。
3.南沙:时间银行打造智慧养老新模式
“因身体原因,长期卧床在家,家中家务无法及时清理,导致家中脏乱,希望有热心人士能给予一定的帮助。”每天在“南沙时间银行”APP上,有上百条类似这样的发布需求。
这并非是一起“求助”,而是一次“购买”。购买的“服务”将以12枚“时间币”作为支付,服务者若想要获得这笔报酬,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供志愿服务。
2016年南沙推出“南沙时间银行”APP,12枚时间币等于1小时服务时间……只要提供了志愿服务,就会获得相应的时间币,而等你成为被服务对象,时间币可用来支付他人为你提供的服务时间。
南沙时间银行是南沙智慧居家养老重要的一部分,在南沙时间银行平台上,许多受服务对象是孤寡老人。引入“时间银行”,相比于单纯给老人送米送油,能有效地让社区互助循环起来,也能够让求助老人的需求做到精准对接。
据南沙时间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南沙正依托南沙时间银行体系和物联网技术,打造居家养老新模式,该模式以社区力量为主,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社区周边商业企业等单位的力量,配合专业服务机构,如社区卫生站等,在南沙时间银行系统平台的支撑下,辅以养老智能终端监控设备,为居家老人提供包括定期巡查、身体状态监控、应急救治、日常家政服务、饮食、文娱活动等全方位居家养老服务。
服务指引——注册登记“南沙时间银行”APP
4.增城:为80岁以上老人提供上门照料服务
增城区居家养老综合服务示范中心(以下简称“居家养老中心”)近日正式提供上门生活照料服务,为辖区8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个人护理、洗涤、就医、做餐等多项上门服务。
记者跟随居家养老中心的助老员梅姐来到长者张姨家进行助洁服务体验。张姨告诉记者,自己独居,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对于一些繁重的家务她基本应付不了。“梅姐的到来让我轻松不少,她很勤劳细心,家里各处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的。”
居家养老中心的葛姑娘说,除了服务项目明确的内容,针对一些独居的服务对象,还会提供精神慰藉服务或陪伴外出和叮嘱用药等。如遇到恶劣天气,助老员还会提醒服务对象注意居家安全、人身安全等服务。
居家养老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上门照料服务,打造“养老不离家”的养老模式,长者在家也能享受到贴心服务的服务圈,满足老人在家或社区就能享受到养老服务的愿望。
服务指引——符合条件的申请人登录广州市居家养老网上服务大厅进行申请。有专门对象对申请人条件等进行核实,并将进行入户调查、邻里访问等方式复核,同意申请后即可享受居家养老。另外,老年人也可携带身份证、户口本等相关材料到街(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部,由养老管理员协助网上申请。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单位:羊城晚报
责任编辑:陈慰金强
来源:“学习强国”广东学习平台2019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