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羊城晚报·羊城派》:【民心筑城①·记者跑】青少年心理疾病也是“病”,家校重视程度待加强

日期:2021-03-31     

 
青少年心理疾病也是“病”,家校重视程度待加强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振天

  今年3月,在广州妈妈圈内颇有名气的“育儿专家”“网红爸爸”张岳的儿子张一得意外离世,事件令大人们唏嘘不已的同时,也为隐性疾病抑郁症对青少年群体的侵蚀后果敲响了警钟。不过,尽管相关的案例屡现,但人们依然很难将心理疾病与严重后果直接联系起来。近日,记者走访了解到,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普遍重视的前提下,家庭、学校的重视程度仍然有待加强。

  心理健康问题在家庭得不到普遍重视

  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但在现实中,心理健康问题一般较难引起家长的重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儿少科的医生结合临床经验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孩子发现自己心理方面可能存在问题时,首先会上网查询。“如果他们确认存在心理问题以后,才会向父母寻求帮助,但是,此后父母平均需要1到2年才能逐渐接受这个事实,然后带孩子前来就诊。”

  究其原因,多是由于家长群体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接触面窄、整体认知不够,甚至还有的家长认为“抑郁症不是病”,只是“孩子心情不好”。在前述医院儿少科,记者见到带着正值青春期的儿子前来就诊的严女士,她介绍,孩子自前年转学后,学习成绩开始变差,在家脾气火爆,和父母沟通时也很容易吵起来。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受访者提供)

  尽管孩子的负面情绪已经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直到带其就诊前,在严女士看来,“身边很多同龄孩子都这样,应该只是青春叛逆期的正常现象。”不过,经过与医生有效沟通后,严女士坦言平常自己确实过于忽略孩子的心理状况及学校社交情况。

  “家长要走出‘孩子的心理健康疾病不是病’的误区。在临床上,心理健康问题是属于精神心理疾病的一种,比如常见的抑郁症,在临床治疗方面,一般可以采用物理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疗法。”严女士孩子的就诊医生表示:“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负面影响,可能是显性或隐性的,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情况忽视或产生误判,其产生的伤害很大程度上是很难治愈甚至是不可逆的。”

  部分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用有限

  除了家庭,学校也是青少年活动的主要场所,不过,记者走访了解到,学校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情况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在广州某所能容纳近千名学生的公办小学,一位不愿具名的在职教师坦言:“条件好的学校对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师资、设施等也越来越优质,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不太好。”

  目前,广州所有的学校都设有“家长学校”,开展包括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识在内的家庭教育工作。不过,据前述教师透露:“在部分学校中,本该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起到重要桥梁作用的‘家长学校’作用有限。我们需要考虑更多的是,为什么那么多的‘家长学校’家长身影寥寥?‘家长学校’的沟通形式是否需要调整?”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门诊内告示的心理援助热线 图/徐振天

  “受传统观念和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家长和学校都是更关注成绩,对心理健康方面确实重视不够。”广州市政协委员方颂对青少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过专门调研,他说:“按照国家卫健委去年出台的《关于推进实施健康中国行动2020年工作计划》的相关规定,学校是要定期开展学生心理状况调查的,但我们调研发现很多学校都没有做到这一点。”

  专职的心理教师能为学生的心灵成长提供更专业的帮助,不过,记者走访发现,目前一部分中小学校存在专职心理教师配备不足的问题,而很多学校班主任因教学任务繁重很难细致了解每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有一些老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不够及时、干预效果不明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难以在早期被学校发现和有效干预。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普遍重视的前提下,数据反映的事实已不容乐观:今年3月,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组织编写的2020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0)》揭示,2020年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广州12355青少年热线服务平台提供的数据显示,近五年来,该热线接听的个案中,心理咨询类占比达68%,在各类咨询中稳居首位。另据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的统计资料显示,2020年,该院的就诊患者中,18岁以下被诊断为情感相关障碍的,达到了31000人次。该院儿少科主任曹莉萍反映,“近几年,儿少精神科的住院和门诊量都大增,尤其是去年疫情之后,儿童青少年患者明显增加。”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