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客户端》:未来广州步行5分钟即可见公园
日期:2021-05-31
广州市政协“有事好商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关注绿色社区建设,广州见缝插针建设口袋公园。
《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并进行绿色社区创建行动。绿色社区的建设,就是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社区设计、建设、管理和服务全过程,以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方式,推进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到2025年,全市60%以上的社区参与创建行动并达到创建要求。
绿色社区在建设过程该解决什么问题?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2021年广州市政协“有事好商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的第二期聚焦“推进绿色生态社区建设”这一议题。市林业园林局总工程师粟娟表示,未来广州将按照每5分钟社区生活圈至少建设1处口袋公园的标准,大力提升社区公园覆盖能力。广州也挖掘利用公共建筑退线空间、滨水空间、街旁空地、高架桥底等空间,建设口袋公园。
郁郁葱葱的黄埔区新阳东口袋公园
焦点一:老旧小区如何升级?
2000年前建成小区5年后基本完成改造
近5年来,广州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打造出永庆坊、泮塘五约、三眼井、广重社区、德欣小区、兰蕙园小区等一批网红打卡点。这为绿色社区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但广州要在2025年实现六成以上社区达到绿色社区标准,还需要宏观体制和微观机制更好结合。
市政协常委曹志伟指出,老城区建筑密集,缺乏空地,继续改造的空间不足。同时广州城乡结合部也需要与城市的整体规划形成统一。
市政协委员李鹤虹则重点提出“资金“的问题。“绿色社区的建设,政府财政投入不应是唯一资金来源。”他认为,只靠政府财政无法满足全市1600个小区的改造和后期维护,且智慧路灯、节能充电桩等新技术的使用都需要大笔的资金。
仁厚直社区微改造项目是广州首个以海棠花元素塑造鲜明特色主题的城市更新项目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黄成军表示,针对新社区的绿色社区建设,广州市已有一套从土地出让到项目竣工验收的系列管控措施,能保证按标准达标。但老旧小区的绿色社区建设,则需要系统谋划。广州已制定印发了实施方案,全面排查各个2000年前建成的小区,并逐一确定改造方案。“过程中会发挥社区规划师的作用,与社区居民进行会商。我们计划到2025年底,基本完成这些社区的改造,让它们达到绿色社区水平。”
绿地是绿色社区必不可少的因素,也需要从宏观上总体部署。根据市林业园林局针对全市社区绿地的调研,发现其中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社区绿地供给不足;二是社区绿地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三是缺乏文化特色。
市林业园林局总工程师粟娟表示,未来广州将按照每15分钟社区生活圈至少建设1处1公顷以上社区公园、每5分钟社区生活圈至少建设1处口袋公园的标准,大力提升社区公园覆盖能力。广州也将针对老城区、老街道缺绿,结合城市更新,挖掘利用公共建筑退线空间、滨水空间、街旁空地、高架桥底等空间,建设口袋公园。
焦点2:改造完的小区谁来维护?
委员建议以地下停车场的收益对冲维护成本
在宏观体制之外,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微观机制同样非常重要。
广州市越秀区洪桥街北部的三眼井社区在2020年完成改造。该社区通过拓宽人行道,将人行道和车行道分区,使得道路更畅通。社区内还增加了绿植、休闲桌椅、分类垃圾桶等多种公共设施。燃气管道、雨污管道的改造和旧楼安装电梯则让居民生活更加安心。
越秀区洪桥街三眼井社区工作人员表示,三眼井社区此前有八成片区没有引入物业管理公司。微改造结束后,社区引入了物管公司,来对改造后的成果进行保养和维护。而引入的物业管理企业则将此前由多个单位开展的安防、保洁、绿化、维修等项目进行统筹管理。
此前该社区的居民已经通过交清洁费的方式将小区卫生环境交给居委会打理,所以有的居民认为社区不需要物管公司的管理维护,也存在不愿意缴纳物业管理费的情况。
市政协常委曹志伟认为,绿色社区设施建成之后,维护费用是一个大问题。他建议,通过规划总量控制,拆一补一,腾出一些空地去建设社区配套设施综合体和社区公园。“地下空间就可以综合利用起来建地下停车场,停车场的收益就可对冲地上设施的维护成本。”
市政协委员曾春航认为,三眼井社区改造效果明显,但还要在智能化基础设施方面加强,比如太阳能照明、应急广播、无线WiFi、视频监控一体化的智能灯杆、小区的充电桩和立体车位等等。
洪桥街三眼井社区的街心公园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黄成军表示,智能化基础设施的配备也是广州社区改造努力的方向。广州在做社区改造方案时,会对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排查,凡是不达标的设施都纳入改造范围。改造的资金来源是多元化的,有的是政府兜底,有的则由社会资本出资。
市政协委员蔡武则认为,垃圾分类是绿色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有的垃圾收集点布局还不合理,垃圾房的智能化管理程度还不够,这导致了垃圾分类还不够彻底。他建议采用带有无接触开箱、臭氧杀菌等功能的智能垃圾房。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副局长张颖表示,广州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已经超过了39%,在全国名列前茅。城管部门在5月份已组织一个专项行动,对全市1.73万个投放点,进行全体的整体的回头看排查,以提升投放点的设施配置管理水平。
焦点3:绿色生活方式如何营造?
广州在社区层面建立“共同缔造”沟通平台
今年1月,深圳印发了《深圳市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实施方案》。在深圳市政协委员、建设部城市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富海看来,绿色社区不仅仅包括绿色建筑、地下管网等硬件建设,也包括绿色生活、绿色社区参与制度等软件建设,两者均缺一不可。
市政协常委曹志伟对此表示认同,他建议在广州在绿色社区建设中搭建一个市、区、街道办、社区居委四级共享的政府数字化服务平台,及时沟通,快速反馈,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同时在社区层面:搭建社区居委、小区管理处、业委会及居民的交流平台,用以收集居民的意见及建议,宣传政府政策。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副局长张颖表示,绿色社区需要社会各界共同缔造。城管部门在推进垃圾分类、建设容貌品质示范社区的过程中,便是通过建立由基层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还有社区的志愿者来组成的议事平台和联席会议,来广泛征集社区的民意。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黄成军表示,他们将着重从四个层面建立沟通平台。一是市级层面,建立了城市更新领导小组,对重大政策问题、项目计划进行沟通协调,属于顶层设计范畴的平台;二是区级层面,属于社区改造计划执行层面的协调平台;三是街镇层面的,是项目实施层面上的沟通平台;四是社区层面的“共同缔造”沟通平台,这个层面由政府部门、居委会、居民代表、设计师、物业公司和相关投资方组成的共同协商平台,力争做到所要改造的内容是大部分的居民认可的事项。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龙锟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杨耀烨 苏韵桦
来源:广州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