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Plus》:有事好商量|广州这座超大城市如何管好电动自行车?
日期:2021-09-29
目前,广州市电动自行车规模已超300万辆,为市民出行、新业态发展提供便利的同时,其带来的交通安全问题以及消防隐患也日益凸显。如何规范电动自行车管理,已经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
近期,市政协社会法制民族宗教委组织政协委员开展系列调研,了解市、区有关职能部门工作情况,听取行业协会和企业的意见建议。最新一期广州市政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有事好商量也聚焦“规范电动自行车管理,提升道路交通运行安全水平”,探讨电动自行车到底要怎么用、怎么管。
关注点1:电动自行车管理难在哪?
“电动自行车现有规模底数不清、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综合治理机制存在短板。”市政协常委、致公党广州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岳朝阳认为这是电动自行车管理最突出的三个问题。例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有关规定,电动自行车属于非机动车,交通违法最高处罚金额为50元,缺乏有力的法律震慑。
市交警支队党委副书记、政委周远帆分析说,近来电动自行车数量大幅增加,一方面是外卖、快递等新业态发展迅猛,另一方面是受疫情影响部分市民转为电动自行车出行。
对此,岳朝阳建言,一是尽快补充完善《广州非机动车和摩托车管理规定》,确保管理有法可依。二是尽快建立电动自行车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工作流程,各个职能部门形成共治共管强大合力。三是将全市登记上牌的电动自行车信息纳入信息系统,通过智慧交通管理体系实现大数据监管。
周远帆回应说,广州也在大力推动相关工作,首先是推动法规补充完善,研究提出《广州市非机动车和摩托车管理规定》的补充内容建议,如增加应当规范佩戴安全头盔、鼓励购买保险、以及企业应当履行安全管理义务等法规内容。
其次是构建综合治理机制,印发《广州市电动自行车登记管理总体实施方案》,从车辆生产销售监管、充电停放设施配套、非机动车道建设等方面搭建工作机制,明确各单位职责。
再次是推动登记和规范化管理,以即将出台实施的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政策为契机,提升电动自行车信息化管理水平。如采用RFID电子号牌绑定登记车辆及所有人信息,在主要道路构建电子围栏,实现交通违法行为的精准识别和追溯。
关注点2:电动自行车“无路可走”如何解决?
“总是抢道,颠簸起伏,考验技术”市政协委员、广东南方软实力研究院副院长谭国戬在完成一公里的骑行体验后感叹说,存在是因为有需求。因此建议要进一步加强非机动车道建设,让非机动车有路可走。由于历史原因,广州取消了非机动车道设置,目前仅20%左右道路设有非机动车道;现存的非机动车道缺少护栏等物理设施隔离,狭窄断续,“断头路”现象常见。
广州市民对电动自行车的需求旺盛,但不少市民的感受是,目前驾驶电动车常常面临“无路可走”的状况。
对此,谭国戬建议一方面要加快非机动车道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精细化管理。此外,建议结合“公交都市”创建工作,深入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
市交通运输局总工程师邹小江回应说,目前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一是在新建道路时同步配套建设非机动车道。二是针对既有道路持续推进非机动车道优化设置。在既有道路增设完善非机动车道,需要多部门共同协作。市交通运输局目前已将既有道路非机动车道的完善工作纳入年度计划,现阶段已完成对中心城区非机动车道现状摸查在保证人行道宽度和车行道最小宽度的前提下,有序推进既有道路的非机动车道设置工作。截至目前,全市今年已累计完成广州大道北、江月路、东方三路、浣花路、东圃大马路、云霄路等70个路段62公里非机动车道建设改造。
关注点3:外卖骑手、外卖平台如何监管?
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外卖行业有一定品牌的平台公司有13家,而作为行业基本交通工具的电动自行车总数超过9万辆。新业态的发展,也给电动自行车的管理带来新的难题。
对此,市政协委员、广东省照明电器协会副会长冯昭扬建议,推进外卖配送人员及车辆“一人一车一码一证”等规范化管理工作,强化对外卖配送车辆的智慧监管;探索实行外卖配送电动自行车“安全驾驶积分制”,建立交通违法“黑名单”管理制度。
市政协委员、广东启源律师事务所副主任胡育新表示,外卖平台基于对消费者的配送时间承诺,通常会对骑手的服务时限进行严格考核和处罚。对此,建议探索“企业交通安全警示黄牌”,对交通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的企业,情节严重的处以责令停业整顿、经济处罚等,倒逼平台改善、优化内部运行、评价机制。
市市场监管局一级调研员易兆会表示,市场监管局联合公安、交通等部门制定了《广州市外卖行业电动自行车联合管理工作方案》,通过建立外卖骑手信息化管理平台、指导平台做好电动自行车上牌、制定外卖配送行业团体标准、强化平台相关安全保障等十个方面工作措施,有效压实外卖平台主体责任。
广州市交警支队党委副书记、政委周远帆也回应,当前已采取了每周曝光企业违法排名,每月将交通违法抄告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不定期约谈企业负责人等措施。接下来,将结合电动自行车政策优化调整,要求外卖行业电动自行车以企业名义登记,从而压实企业对车辆、人员管理的主体责任。
关注点4:如何防范化解电动自行车火灾风险?
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广州每年平均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140起,主要原因是违规充电导致电动自行车电池热失控。为了防范化解电动自行车火灾风险,目前,广州部分区域通过在社区周边推进建设充电桩或智能换电设施,探索解决充电难题。
谭国戬认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设施配套不足。据统计,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80%发生在充电时。由于集中充电设施缺乏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市民仍然会选择将电动自行车停放在室内、走道及楼梯等公共区域充电。9月1日起施行的《广东省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也规定:不在建筑物内的共用通道、电梯间、楼梯间、安全出口处等公共区域停放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和电动三轮车或者为其充电。
市应急管理局一级调研员何占良回应说,目前,该局强化对住宅小区、写字楼、商场、餐饮场所等重点场所的监管,规范设置电动自行车停放和充电区域,严禁电动自行车上楼。其次是严格落实《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对在高层民用建筑的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拒不改正的,由消防救援机构责令改正,并对单位和个人处500元至10000元罚款。最后是大力推动全市公共场所及社区周边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等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尽可能设置集中停放、充电区域,鼓励设置智能充电设施。
【南方+记者】傅鹏
来源:南方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