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Plus》:有事好商量 | “双减”后家校社如何做好“减负提质”的加减法?
日期:2022-05-31
随着广州推动“双减”政策落实,推进校内减负提质增效,取得了不少成效的同时,也面临不少挑战。“双减”背景下,家庭学校社会该如何更好地承担起协同育人的重任?近日,广州市政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有事好商量》聚焦“双减齐聚力 家校社共育”展开协商,探讨家校社如何做好“减负提质”的“加减法”。
焦点1: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课堂作业减少了,成绩下滑怎么办?
市政协委员、英东中学校长胡国胜认为,“双减”工作之一就是要减轻学生不合理的作业负担。他建议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要效率,变满堂灌教学为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
对此,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学明回应称,家长有些担心是可以理解的。教育部门要做的就是夯实学校教育主渠道主阵地,把孩子吸引在校园、吸引在课堂,做好“减负提质”的“加减法”。一方面,“减”要实实在在,“学、考、评”三个环节是关键。“学”要聚焦作业减量提质,“考”要发挥指挥棒导向,“评”要更加关注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发现性评价。另一方面,“加”要扎扎实实,着重强调“课程、课堂”这两个重点领域。在课程实施上注重素养培养,在课程体系中增加时政素养、科技素养、人文素养等内容;在课堂讲授中注重效率提升,教师应教尽教,让学生学足学好。
为了减轻家长们的担忧,下课后学校可提供托管服务,目前效果如何?
市政协委员、广州市铁一中学副校长丁丹表示,要用真情陪伴替代校外辅导,用多彩课程替代学科培训。建议鼓励社会力量进校园参与课后服务,围绕“五育”设置系列特色课程;鼓励家委会组织家长志愿者进校进班开设班会课或活动课;邀请、聘请法治副校长或消防、急救等专业人员,开展法制教育或急救、逃生等技能;聘请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给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等。
市政协委员、天河区政协副主席张海玉建议,教育部门针对课后托管出台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遴选一些信誉好、课程体系丰富、服务质量过硬的非学科类的教育培训机构,形成入校第三方机构白名单供学校选择,同时建议学校善于利用社会资源。
对此,陈学明回应称,自2018年起,广州就已经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课后服务工作模式,建立了公益普惠、政府与家长合理分担的成本机制,明确了非学科类第三方机构入校监管机制,明确了教师合理取酬的激励机制。目前,课后服务已经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服务时间全部达标。
焦点2:
如何转变家长育人观念、发挥家庭教育主体责任?
“双减”后,家庭教育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胡国胜表示,很多父母因为各种原因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出让”给其他人,这种现象值得反思。“双减”背景下,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对《家庭教育促进法》宣传,把父母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讲清楚。同时,建议加强家庭服务指导体系建设,由有关部门牵头建设市、区、街(镇)三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推动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相关内容纳入广州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
市政协委员、省教育厅法律顾问、全国律协未成年人保护专委会副主任郑子殷认为,《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并且要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首先要边界清晰,该是家长的责任归家长,该是部门的责任归部门。其次,《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施行,会让家庭教育得到社会重视,也提供了很多家庭教育的新方法和思路。郑子殷还建议尽快出台《广州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以及《广州市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规划》,以法治化手段落实广州的家庭教育工作。
对此,市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艳林回应称,广州的家庭教育地方性法规已经列入市的立法计划,也起草了初稿,正在打磨完善内容,同时按照市的立法程序有序推进中。《广州市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也在制订中,主要是解决将《家庭教育促进法》落实落细落小的问题。
丁丹说,有位家长告诉她“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宝藏,家长是挖宝人和护宝人,不能做毁宝人”。当下,不少家长错把“育儿”等同于“育分”,所以首先要改变家长的理念,理念变了,行为才会变;家长改了,孩子才会向好的方向转变。建议由市政府牵头构建广州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广州市家长学堂。整合医疗、卫生、安全等社会资源,使得家长学有方向,求而有助。
李艳林回应称,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问题实际上就是家庭教育的工作支持体系问题。这在《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国家支持”这个板块已有系统构建和明确分工,涉及多部门、各层面。广州已将任务分解下达给各相关部门实施,可以说给各单位发出了总动员。通过各部门不断合力推进,会有更新的气象和更多的成效。
焦点3:
如何强化社会育人功能、发挥社会协同育人作用?
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适应社会,社会是把孩子培养成人才的地方。
郑子殷表示,培育孩子是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协调一致、共同发力。家庭教育促进法设立了“社会协同”专章,涉及的单位多、需求广。社会协同就是要求有关部门组织起专业性和公益性双强的社会力量配合以上的单位为家庭赋能、为家长提供帮助。
对于如何发挥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张海玉建议,社会力量在进校开展课后托管服务的同时,利用专业社会资源为社会教育赋能。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探索通过教育服务公益创投项目引导、扶持和推广,发挥社区社会组织作用或者链接社区慈善基金资源为教育赋能。
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胡凌回应称:广州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社会组织工作,目前在广州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超过8000家,其中以家庭教育为主要业务的社会组织有34家,这些社会组织走进学校、走进社区,积极搭建家校社沟通交流平台。为鼓励更多社会资源进入家庭教育领域,市民政局主办的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专设了青少年服务类别,关注并支持为困难家庭子女、社区边缘青少年教育赋能。近五年来共投入1400余万元,资助了118个公益项目,有效撬动社会资金930多万元。
陈学明回应称,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重点在“协同”,难点也在“协同”。培养人的任务,不是始于学校,终于学校,而是始于家庭,终于社会。所以鼓励学校与其他学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共建共享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市教育局提倡孩子们走出课堂,走进丰富社会、走进广袤原野,走进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和体育场馆,学校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延伸,帮助孩子们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让学生在体验式、参与式的学习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习惯、健康生活、审美情趣与艺术表达等跨学科的综合素养。
李艳林也回应说,市妇联也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公益服务项目,链接社会资源,设置合适的项目,投放给有需求的家庭。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傅鹏
【通讯员】李健
来源:南方Plus2022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