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传真

《羊城晚报·羊城派》:有事好商量③政府推:广州正在制定家庭教育地方性法规

日期:2022-06-02     

  “双减”政策不仅是减轻学生的作业量,更多的应是课堂的提质增效。那么,学校应该如何更好地开展课后托管课程?如何转变家长育人观念,发挥家庭教育主体责任? 

  近期,在2022年广州市政协“有事好商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上,政协委员与职能部门及各界代表展开协商,共同探讨如何发挥社会力量,促进协同育人,形成广州家校社共育模式。本期“政府推”,看看职能部门有哪些举措来推进家校社共育。

家校社协同育人为教育助力  

  明确学校和家长的责任边界 

  很多家长关心,广州的课后托管课程有哪些亮点做法?广州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学明介绍,自2018年起,广州就已经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课后服务工作模式,建立了公益普惠、政府与家长合理分担的成本机制,明确了非学科类第三方机构入校监管机制,明确了教师合理取酬的激励机制。 

  目前,课后服务已经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服务时间全部达标。广州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校内课后服务参与学生人数116万,占学生总数的88%,实现了“愿留尽留、愿托尽托”,90%的孩子午休能平躺睡。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陈学明指出,“家校育人要同心同向同行,育分重要,育人更重要。在家庭、家长越来越多参与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背景下,明确学校教育管理、家长参与的责任边界特别重要。” 

  他提出,家校要协同起来,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其实各校与家长的沟通渠道一直是畅通的。老师要发动起来,学校特别是班主任其实都重视与家长沟通,关键是如何有效沟通。家长要专业起来,与其让孩子参加各类补习班,不如让家长参加家庭教育补习班。设立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走进校园,真诚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邀请家长进课堂,充分发挥各行各业家长的专业优势,为孩子带去各类新奇有趣的课程体验。 

  积极搭建家校社沟通交流平台 

  2022年1月1日起,《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针对委员提出的“应尽快出台《广州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的建议,广州市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艳林透露,广州的家庭教育地方性法规已经列入市的立法计划,同时按照市的立法程序有序推进中。为了落实落细《家庭教育促进法》,《广州市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也正在制订中。 

  为什么要出台地方性法规?李艳林解释,主要是进一步抓好“两个落地”:一是各部门职责和资源配置要落地,做到对号入座,确保国家法律规定事项落到实处;二是家庭教育工作机构要落地,也就是需要实操层面的配套保障,如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的成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构建等。 

  培养人的任务,不是始于学校,终于学校,而是始于家庭,终于社会。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的作用,为孩子的教育助力?广州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胡凌表示,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之一。目前在广州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超过8000家,以家庭教育为主要业务的社会组织有34家。 

  “这些社会组织在教育部门、妇联等单位的指导下,通过调查研究、政策宣讲、教育咨询、心理辅导等形式,走进学校、走进社区,积极搭建家校社沟通交流平台,共同促进家庭家育水平提高。”胡凌说道。 

  为鼓励更多社会资源进入家庭教育领域,广州市民政局主办的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专设了青少年服务类别,关注并支持为困难家庭子女、社区边缘青少年教育赋能。近五年来共投入1400余万元,资助118个公益项目,支持社会组织开展家长心理辅导、青少年阅读、禁毒宣传、安全教育等助教活动,有效撬动社会资金930多万元。(图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严艺文)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2022年6月2日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