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传真

《人民资讯》:还在“出让”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吗?委员们直言家长要“立”起来!

日期:2022-06-02     

  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我国教育改革进入到深水区。在今年的广州市两会上,不少政协委员纷纷提出了相关提案。近期,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联合天河区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就此展开了深入调研,并在5月29日播出的“有事好商量”节目中围绕“双减齐聚力家校社共育”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双减”对于学生而言无疑是减轻了负担,但很多家长还是不免担心由此带来的孩子成绩下滑问题。 

  市政协委员、英东中学校长胡国胜认为大可不必,“减量提质”才是关键。他建议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变满堂灌教学为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强化课堂教学的“教-学-评”一致性;进一步优化作业设计,提升作业效果。 

  对此,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学明表示赞同,“‘双减’的核心要义就是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归美好。教育部门要做的就是夯实学校教育主渠道主阵地,增强校内供给的竞争力和创造力,把孩子吸引在校园、吸引在课堂,做好‘减负提质’的‘加减法’。” 

  为了减轻家长们的担忧,下课后学校会对有需求的孩子提供托管服务。调研中,委员们发现,学校的托管一般分为基础托管和个性化托管两种形式。基础托管就是学生先在课室里完成作业,基本实现作业不出校门;个性化托管是学校通过招标形式引入社会机构进入校园,对学生进行才艺或者运动方面的教育。 

  市政协委员、广州市铁一中学副校长丁丹认为,“双减”并不是单一的减法,而是用更有意义、更丰富的课程去做“加法”,用真情陪伴替代校外辅导,用多彩课程替代学科培训,让学生有所乐,更有所得,健康成长,成人成才。她建议鼓励社会力量进校园参与课后服务,围绕“五育”设置系列特色课程。 

  “建议教育部门针对课后托管出台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遴选一些信誉好、课程体系丰富、服务质量过硬的非学科类的教育培训机构,形成入校第三方机构白名单供学校选择。”市政协委员、天河区政协副主席张海玉说。 

  “针对减出来的时间,委员们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许多也是我们已经或正在落实的举措。自2018年起,广州就已经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课后服务工作模式。目前,课后服务已经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服务时间全部达标。”陈学明的话给家长们吃下了定心丸。 

  发挥家庭教育主体责任 

  “双减”政策实施之后,除了在学校好好学习之外,学生怎么能够在课后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成为了家长头疼的难题。 

  “眼下,很多父母因为各种原因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转让给其他人,‘出让’给长辈、‘出让’给培训机构、‘出让’给学校和教师等,这种现象值得反思。”胡国胜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对《家庭教育促进法》宣传,把父母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讲清楚,提高家长“依法带娃”意识。 

  2022年1月1日起,《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为国事。 

  “明确了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和意识。”市政协委员、省教育厅法律顾问郑子殷建议有关部门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尽快出台《广州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以及相关的工作规划,为广州的家庭教育工作提供法治化的保障。 

  市妇联副主席李艳林透露:广州的家庭教育地方性法规已经列入市的立法计划,《广州市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也在制订中。 

  有法可依是前提,关键是家长要“立”起来,不少家长都反映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有心无力。针对这一情况,番禺区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每周五晚上,广州市番禺区“兔爸学堂”准时开课,课程主打家庭教育,分享家教心得。“我们开课已经七年了。每周通过一个多小时线上课程,以及一个小时线下的互动交流,让专家给家长解答疑问。”“兔爸学堂”创办人程敏说道。 

  “不少家长过度关注孩子学业成绩,错把‘育儿’等同于‘育分’。”丁丹指出,要改变家长的理念,以“治未病”思想指导和培训家长,建议由市政府牵头构建广州市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广州市家长学堂。 

  胡国胜则补充建议:相关部门可精心编制广州版的《家庭教育指导手册》或者《家庭亲子教育活动指南》,把广州好的资源整合到活动指南里,“只有让家长知道怎么做并能积极参与,才能做到立德树人、传承家风。” 

  这些建议都得了市教育局和市妇联的充分肯定。 

  发挥社会协同育人作用 

  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适应社会,社会是孩子的大学校。 

  调研组走访了番禺区家庭教育服务指导站,这里主要通过专业的人员和家庭教育课程,解决孩子成长所出现的问题,将孩子们从家庭矛盾和学习压力中开导出来。 

  “培育孩子是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协调一致、共同发力。”郑子殷表示,广州是社会组织强市,建议发挥此优势,通过举办公益创投,加大资金扶持,激活、培育和支持更多的社会组织和专业志愿者投身到这个领域,形成更大社会的合力。 

  陈学明坦言,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重点在“协同”,难点也在“协同”。目前的现状是,家庭、学校、社会协同程度不高,“共育”机制不完善。培养人的任务,不是始于学校,终于学校,而是始于家庭,终于社会。我们鼓励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共建共享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广州市妇联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开展家庭教育公益服务项目,链接社会资源,实现科学投放。李艳林表示:“我们把公益创投项目的规则设置得更科学、更有针对性,让专业的机构承接,做出更好的成效。” 

  来源:人民资讯2022年6月2日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