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政协委员话民生|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惠及人民群众

日期:2023-10-20     

  日前,市政协委员、市文化馆研究馆员、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崔冠星,市文化馆宣传与信息部部长、海珠区政协委员黄燕来到《政协委员话民生》节目,一起探讨如何如何优化与整合公共文化资源,开展群众活动。

(点击音频,听详情↑↑↑)

(左起依次为市政协委员崔冠星、主持人林海婷、海珠区政协委员黄燕)

  近年来,广州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图书馆之城”和“博物馆之城”建设,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截至2022年,全市现有公共图书馆(分馆、服务点)1300余个、登记备案博物馆72家、文化馆(站)215个、社区(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700余个,基本形成城市“10分钟文化圈”和农村“10里文化圈”。

  广州一直探索新路径,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体系,包括颁布实施全国第一部省会城市公共图书馆法规《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全国第一部地方性博物馆专项法规《广州市博物馆规定》等政策文件,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入科学化、规范化发展轨道。此外,与社区融合共生的主题图书馆和文化馆,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今年,广州以“大公共文化”提升文化治理能力,在全市开展“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努力构建一个协同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转型升级。广州正在有序推进“公共文化共同体”标杆项目建设,包括致力于纵向提升的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公共文化云平台建设,通过项目委托运营、社会合作运营等多种运营方式,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广州如何优化与整合公共文化资源,开展丰富的活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呢?本期节目一一为您解答!

一起回顾节目精华片段

  主持人:两位都是公共文化领域的从业者,你们最近关注什么呢?

  市政协委员崔冠星: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作品越来越受大家欢迎 

  “近期,我创作了两首歌。在其中一首歌里,我将花腔和流行音乐的元素结合起来,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另一首歌曲是弘扬粤语文化的,我正在尝试将流行音乐与粤剧结合起来,希望大家会喜欢最终的成品。在歌曲创作的过程中,最难的是和谐的统一。我需要将不同的元素放在作品,同时要考虑到整个作品的呈现,让听众听起来不违和,这是歌曲创作最难的地方。”崔冠星表示。 

  “我发现现在大家越来越喜欢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作品。我最近参加了一个全国性的曲艺活动,在活动上,我看到了很多这样的作品,年轻人接受这种方式。我认为这样的作品是跟时代接轨的。

  海珠区政协委员黄燕:数字技术赋能公共文化服务 

  “我以前在信息技术行业工作,机缘巧合之下进入了广州市文化馆工作。来到这里以后,我感觉进入了另一片天地。20多年前的文化馆是很传统的,没有网站,也没有互联网平台。我带领团队探索数字化发展的道路,包括建设网站、打造平台等等。”黄燕表示,在她和团队的努力下,现在广州文化馆已经运用多媒体手段,让老百姓轻松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市民可以通过微信预约进馆,利用互联网参与抢票,收看公共文化节目。 

  此外,黄燕还发现,广州市文化馆有很多实力很强的专业干部,但是在公共文化服务上,仅靠专业干部的力量是不够。因此,她和团队建立了文化志愿者的队伍。“我们组织创建了广州第一支文化志愿者,现在叫文旅志愿者了。近年来,我们的群众和文旅志愿者不再是文化活动的观众或者辅助者,他们登上了舞台。现在,广州优秀的群众文化团队绝对是广州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力军。广州市文化馆几支群众文化团队虽然不是专业团队,但是他们的实力不亚于专业团队,比如广州民族乐团、广州文化交响乐团。除了广州市文化馆的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各区也有非常优秀的团队,这些团队是现在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

  主持人:近年来,您感觉广州公共文化建设发生了哪些变化?

  市政协委员崔冠星: 

  “去年年底,我开始关注后疫情时期,公共文化领域如何探索和寻觅新的方式和路向。在这个想法的推动下,我打算将一些想法和建议写进提案里。去年,受疫情的影响,公共文化场馆按要求临时关闭,各类演出活动暂停,影院剧场更是暂停对外开放,群众性活动受到了一定限制。所以在今年,市民群众对公共文化的需求高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文化活动呢?这就需要我们思考一些新的办法。”崔冠星表示。 

  她在调研中发现,疫情期间,广州的公共文化活动一改传统的模式,开拓了线上服务的功能。在后疫情时期,线上服务模式的探索经验依然值得借鉴。“我们可以推动‘线上+线下’活动并驾齐驱,将公共文化服务与数字信息科技相融合,以拓宽艺术作品新形态。我们一个剧场最多只能容纳1000人,这些线下的演出受地理位置、场地大小的限制,只能惠及周边的市民群众,辐射区域和影响范围非常有限。如果这些公共文化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的模式,提供线上直播、评论互动、打卡分享等功能,能够让更多市民看到这些公共文化活动,能够选择他们喜欢的活动。活动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也会更强。” 

  崔冠星进一步表示,推动“线上”活动的开展,并不是简单的复刻线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而是对公共文化活动数字化、智能化的重构。“我们不是说只抓“线上”活动而全然放弃“线下”活动,而是通过双平台、双通道的模式,实现演出、展览等公共文化服务,吸引更多群众参与文化互动。”

  海珠区政协委员黄燕: 

  “近年来,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更多元化了。以前公共文化产品的主要供给方是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现在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比如文化志愿者、群众都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构成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新局面。在这个共建共享的时代,我们的公共文化建设迅速发展,像刚才提到的文旅志愿者队伍,以前主要成员是普通的文化爱好者,现在越来越多专业人士加入,这个团队变得更加多元化了。另外,我们还有法律志愿者团队,他们可以提供非遗相关的法律援助。”黄燕表示。 

  “在开展全民艺术普及的时候,很多社会力量都加入进来了。所以我们就专门成立了全民艺术普及联盟,这个联盟从市到区、镇、街都有。很多企业加入进来,为我们提供新的配给方式。我们会定期评选出优质的文化产品,在广州市文化馆新馆的平台展示。这样的展示平台能够筛选一些有资质的、质量好的产品,为他们带来商机。”黄燕发现,文化事业正开始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主持人:您发现广州的公共文化建设存在哪些不足呢?

  市政协委员崔冠星: 

  “今年以来,市民对于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热情十分高涨,公共文化活动发展蓬勃。我们不缺观众、场馆和丰富的文化产品,我们需要做的是做好公共文化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的体验感。比如怎么让观众更好地预约进馆,参观各种展览,参与多样的文化活动;怎么顺利地抢票、报名亲子活动等。这样的良性循环圈是需要慢慢地梳理与整合的。”崔冠星说。

  海珠区政协委员黄燕: 

  “广州市文化馆是全国最大的文化馆,它以园林式的建筑来作为基础,建筑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广州市文化馆不仅肩负着文化馆传统的职能,还是一个3A级景区,它是全国文化馆系统里面很少有的景区型的文化馆。在兼顾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服务这方面,我们需要做一些创新的探索。”黄燕还提到服务的人性化,比如场馆的指引、导航、导览等服务。

  主持人:您觉得广州可以从哪些方面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呢?

  市政协委员崔冠星: 

  崔冠星认为,户外文化活动值得适度推广。“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地点不应只局限于室内、剧院,我们可以尝试将大自然与各类艺术形式相结合,拓展户外活动,将组织文化服务的视角逐步从城市延伸至乡村。比如稻田朗诵会、乡村村晚、草地音乐节、固定景色摄影赛等,在促进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乡村经济。” 

  此外,她认为广州目前拥有很多优质的公共文化资源,合理利用可以大有作为。“我们有很多文化场馆的资源,比如户外空间、专业人才、优质群众团队和节目。我们可以运用信息化手段将这些优质文化资源形成慕课、线上导赏会等产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普及性与适应性,推进公共与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

  海珠区政协委员黄燕: 

  “我觉得广州的文化空间还不够。尽管广州有很多很棒的文化空间,但是缺少家门口的文化空间。像广州文化馆、广州图书馆这样的文化场馆,每到周末预约的人都很多。为什么大家舍近取远,要来这些场馆呢?我想是因为我们的社区好像没有太多小而美的文化空间,比如小书吧、朗读空间等。”黄燕说。 

  她认为,打造老百姓满意的市民文化空间,一方面需要政府的投入,另一方也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拓展社会力量,在广州打造更多优质的文化空间。我希望以后大家的家门口都有广受欢迎的文化空间,这些空间分布在大家‘10分钟生活圈’内,随时满足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当然,大家还可以到文化馆、图书馆或者博物馆参加各种活动,两类场馆可以互为补充,满足市民不同的需求。”

  记者 卢智杰

  来源: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