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政协委员话民生|养老诈骗“套路”多,事前防范十分重要

日期:2023-11-03     

  日前,市政协委员、广东诺臣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郑子殷,海珠区政协委员、广东环球经纬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文婕来到《政协委员话民生》节目,一起探讨如何强化广州市老年人群体养老反诈机制。

(点击音频,听详情↑↑↑) 

(左起依次为市政协委员郑子殷、主持人林海婷、海珠区政协委员张文婕)

  近日,广州市卫生健康委网站公布了2022年广州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数据。数据显示,2022年底,广州市户籍人口1034.91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95.21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8.86%,比2021年(184.82万人)增加10.39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42.31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3.75%,比2021年(134.83万人)增加7.48万人。广州市整体仍处于轻度老龄化阶段,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占比明显提升。 

  近年来,针对老年人的养老诈骗层出不穷。诈骗团伙以“投资养老”、“以房养老”、“养老银行”等形式为由,抓住老年人重视亲情这个特点吸引老年人关注,骗取信任,再通过虚假、夸大宣传进行诈骗。很多诈骗手段利用老年人消息较为闭塞,警惕性不高等弱点,打着养老政策、前沿科技、金融创新等旗号,利用老年人接触不多的新概念、新名词塑造“政府背景”“政策扶持”“正规经营”“钱途无限”等虚假幻想,迷惑、诈骗老年人群体尤其是中高收入老年人群体,侵害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广州市反诈中心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市涉及老年人的诈骗警情中,60-70岁年龄段占比62%,70岁以上占比38%;60-70岁年龄段的老年人更易被骗。其中,广州老年人遭遇的电信网络诈骗中,冒充公检法及政府机关类占比24.2%,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占比14.5%,以上两类诈骗方式为高发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类型前两位。如何提高老年人反诈意识,守护老年人的“钱袋子”呢?本期节目一一为您解答!

一起回顾节目精华片段↓↓↓

  主持人: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养老诈骗的?

  市政协委员郑子殷:在普及反诈知识的过程中要提高老年人的参与感 

  “在一次校友聚会上,一位校友问我们,家里的老人是否遇到过骗局,现场所有人都表示有过这样的经历。这个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要做一些事情,提高老年人的防骗意识,”郑子殷表示,他参与过相关短视频的录制,以夸张、诙谐的形式演绎各种骗局,提醒老年人提高防范意识。这些短视频在老年群体中广泛传播,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我们将这些视频给老年人看,他们很快就能识别骗局。这时,律师会进一步跟他们解释案件背后的故事,告诉他们如何提高警惕,识别日常生活中的骗局。我们发现,在普及反诈知识的过程中,老年群体的参与显得很重要,加上老人家喜闻乐见的方式,我们的宣传才能走进老人家的心里。”郑子殷表示。

  海珠区政协委员张文婕:创新普法形式,让老年人在思考中学会反诈 

  “在从业的过程中,几个案件令我开始关注老年人群体。我们发现,遇到问题时,很多老年人不会第一时间想到法律,他们的法律意识比较薄弱。另一方面,我们很容易忽视他们的法律需求,甚至他们自己也会忽视自己的需求。”针对这样的情况,张文婕认为,面对老年诈骗,老年群体需要提高法律意识,社会各界应在预防和维权两个阶段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帮助。 

  在社区开展普法工作期间,张文婕发现现有的法律服务不足以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2016年,她在调研中发现,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诈骗层出不穷。于是,她开始探索新路径,以老年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普及法律知识。“我们首次将模拟法庭搬到广州老博会,并且连续七年都在广州老博会开庭。我们会邀请500多名老年人来到现场,以真实案例为基础,模拟开庭场景。在这个过程中,老年人会更加了解庭审的流程,也会对法律有更多的思考。通过思考和讨论,他们可以学习不少法律知识。我们也发现,这样的形式更容易被老年群体接受。”她表示。

  主持人:近年来,养老诈骗的形式有哪些呢?

  市政协委员郑子殷: 

  郑子殷表示,针对老年人群体的诈骗行为主要包括投资养老、投资返利、保健产品等骗局。“其中电话诈骗的形式非常普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寻求老年人的帮助,引导老年人缴纳‘欠款’,要求老年人转账等。” 

  曾经有一位老年人来咨询,郑子殷经过分析,认定老年人遇到了一个骗局,并详细地跟对方分析诈骗分子的诈骗方式,告诉老年人如何应对。“很多老年人不是意识不到骗局,他们心存侥幸心理,认为自己能够规避风险,获得收益。另外,老人家还会有贪小便宜的心理,这也是他们会落入骗子圈套的原因。”郑子殷表示。

  海珠区政协委员张文婕: 

  “现在养老领域的诈骗形式丰富,比如一些组织打着‘医养结合’的旗号吸引老年人充值,以投资的名义诱惑老年人出钱。我们还了解到‘以房养老’的骗局,诈骗团伙会怂恿老年人将房产抵押,套现投资,最后的结果往往是血本无归。”张文婕表示。

  主持人:目前,广州的养老反诈工作存在哪些不足呢?

  市政协委员郑子殷: 

  “我们的宣传渠道多样化不足,宣传素材内容单一。”郑子殷认为,目前,老年人群体接触养老反诈信息的渠道主要集中在电视新闻、收音机等传统渠道以及微信聊天,对抖音、快手等新媒体渠道宣传力度较少触及。据2022年9月《广州市老年人反诈骗调研项目》的结果显示,目前宣传主要集中在诈骗手法、诈骗案例分析,对于医疗、金融等知识涉及较少。而养老诈骗主要集中在医疗、金融等领域,对于各种专业内容,老年人真假难辨。 

  事后维权也是反诈的重要部分,郑子殷在调研中发现,单纯提高老年人群体事前的养老反诈能力并不能完全有效解决问题,事后维权工作同样关键。但据研究表明,涉养诈骗事后维权重视程度相对较低。“一方面,老年人群体对维权途径的认知仍停留在传统的110以及咨询律师等渠道,对12337举报平台、诈骗举报电话等维权途径知晓度较低。另一方面,涉老诈骗案件具有维权难、资金转移迅速等特点,导致基层人员对案件重视程度和立案积极性不足,受骗老人往往因不符合法援申请条件,又不愿意自掏腰包,导致案件无法进入司法程序,最终不了了之。”

  主持人:您觉得广州可以从哪些方面强化广州市老年人群体养老反诈机制呢?

  市政协委员郑子殷: 

  “养老诈骗还是要以预防为主。我们可以在宣传上下功夫,拓展信息宣传渠道,强化和丰富宣传素材。我建议,有关部门积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和印刷媒体等传统媒体工具以及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将典型案件制作成短视频、电影、横幅和海报等进行全方位的广泛宣传;与医院、金融机构合作,重点加强医疗、金融方面等养老反诈普及。”他表示。 

  “广州高校林立,资源丰富。华南师范大学、中大中山医科学院等高校的心理学课,均具备相关的师资和力量,但其与社区之间的桥梁尚未打通,资源无法共享。我们可以链接专业资源,为老年人群体提供反诈心理辅导以及亲情关爱课程。”他认为,相关单位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与社区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专业力量进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养老反诈心理辅导,为其家庭开展亲情关爱课程,阻隔养老诈骗侵扰。 

  “同时,我们也要强化涉老诈骗的事后维权工作。一方面,强化广州公检法专业司法力量打击涉老诈骗犯罪,坚决斩断各类针对老年人的诈骗产业链条,防止老年人群体陷入非接触式诈骗和接触式诈骗双叠加的诈骗陷阱。另一方面,市司法局可以通过广州市法援基金会设立涉老(诈骗)维权专项基金,招募熟悉老年人身心特点的法援律师提供专业法援服务,探讨实现免除涉老诈骗案件经济困难审查,进一步优化老年人群体受骗维权机制。”

  记者 卢智杰

  来源: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