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Plus》:广州市林业局——2027年将建设1000公里森林步道
日期:2023-11-28
以山为友,步步登高,山景怡人,运动健身。近年来,走进山野,亲近自然,登山健身已经成为人们锻炼身体、娱乐休闲的重要方式。广州拥有120多座山体、11座千米高峰,有的临江望海,有的山城相依,拥有丰富的登山健身运动资源。
近日,广州市政协教科卫体委组织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围绕“乐享城市登山健身之‘道’”开展专题调研,与市体育局、市林业和园林局等职能部门协商,共同探讨科学建设、规范管理、高效使用登山健身步道之策。
广州市林业园林局表示,到2027年,广州将建设1000公里森林步道。
广州登山健身步道规划建设总体向好
为了满足群众参与户外登山健身运动的需求,早在2016年,广州市将“建设约100公里登山健身步道”作为当年十件民生实事之一。
2016年,广州市体育局组织编制完成了《广州市登山健身步道系统规划及示范段详细设计》,按照“四区、三线、多环”的空间布局,规划建设步道系统。截至2022年12月31日,广州现有健身步道4533.082公里,其中登山步道29条,189.781公里,374950平方米。
以天河区为例,作为市中心的步道建设代表,天河区文广旅体局四级高级主办许利刚介绍,广州市登山健身步道天河区示范段总长度约16公里,以景串线,以知名登山线路“火凤线”为主线,将鸡枕石、白架顶、猪头石等景点串珠成链,连线成片,形成“一主两环”登山健身步道系统结构,为登山者提供主题多样及难度各异的丰富体验。
在配套设施健身方面,天河区以绿为底,以原地土石道为主要道路类型,以生态工法,融合自然,辅以砾石道、台阶等辅助类道路,并通过增设丰富的指引、指示、出入口等服务设施,构建集户外运动、自然体验、康体健身、科普教育、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登山健身步道系统。
市政协委员、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育科研中心副主任叶展红提出,在天河区的经验之上,考虑到运动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建议一要避开容易出现危险和破坏自然环境的路段;二要为登山者提供定距、定向等地理信息及警示信息,遵循统一、可读、耐用、有趣等原则完善健身步道的导向类、警示类、科普类标识建设;三要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例如在登山路线上配套露营、补给、休息避雨亭,在路况复杂或者易迷失的区域设置报警设备,按登山健身步道难度等级结合导向里程桩布置紧急医疗求助系统,在林区防火重点区域设置消防设备。
市政协委员、广东蓝盾量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肖翔表示,群众对体验感和舒适度也有一定要求。他建议,可基于移动互联网打造登山步道服务平台,提供步道线路查询、在线预约、电子地图下载、步道解说、周边服务设施导引等基本功能,还可就沿线的特色文化、特色饮食等进行推荐,打造新的广州风景线。
“我们将认真研究和落实各位委员的建议,在增加登山健身步道数量的同时,更加重视品质提升,完善标识和警示系统、休憩和急救设施等配套服务,积极拓展互联网应用。”市体育局群众体育处处长林红军现场回应说,让市民享受山林之美和运动乐趣,是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
步道建设与产业、活动形成良性循环
借登山健身的东风,广州户外运动节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广佛穿越”“广清穿越”等系列活动吸引广大市民踊跃参加,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全国露营大会、全国山地马拉松总决赛也相继落户广州。
其中,2019年中国山地马拉松系列赛——广州从化山地马拉松赛(国际赛)在从化区温泉东路牌坊出发,参赛选手沿途可以感受到麦田小路的恬静,满山苍翠的舒畅,美丽的步道风光让不少选手留下深刻印象。花都区则利用登山健身步道推动红山村旅游发展,开发“北回归线上的足迹-醉美花都”旅游产品,为促进“体育+”多产业融合发展进行探索。此外,黄埔、天河、白云、增城等各区都因地制宜,把步道建设、产业开发和健身运动相结合,推广和发展登山健身运动。
登山步道建设带动产业和活动,产业和活动反哺城市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作为全民健身设施,用的人越多、频率越高、用途越广,越能体现它的价值。”市政协委员、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育科研中心副主任叶展红对登山健身步道的充分开发利用持积极评价,指出其既能带动全民健身热情,也能带动体育和相关文旅产业的兴盛。
南方+记者 洪钰敏
来源:南方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