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到2027年,广州将建设1000公里森林步道
日期:2023-11-29
广州围绕“乐享城市登山健身之‘道’”开展专题调研
到2027年,广州将建设1000公里森林步道
近年来,登山健身逐渐成为广州市民锻炼身体、娱乐休闲新风尚。广州拥有120多座山体和11座千米高峰,拥有丰富的登山健身运动资源,早在2016年便将“建设约100公里登山健身步道”作为当年十件民生实事之一,提升登山健身步道建设和管理水平并受到肯定。记者获悉,到2027年,广州将建设1000公里森林步道。
近期,广州市政协教科卫体委组织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围绕“乐享城市登山健身之‘道’”开展专题调研,与市体育局、市林业和园林局等职能部门协商,共同探讨科学建设、规范管理、高效使用的登山健身步道之策。
优化配套设施,共解登山健身之需
户外运动越来越受群众青睐,登山健身也是如此。市政协委员、越秀区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舒小芳表示,登山作为一种健康的运动方式,对于应对现代城市生活中的压力大有裨益,对全身肌肉锻炼和新陈代谢有着重要的作用。广州市登山协会副主席曾满则表示,“现在广州的登山健身步道越来越好,道路标识指引清晰,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因为登山健身步道的建设,对市民平时走出家门走进户外融入自然,锻炼身体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广州登山健身步道建设情况到底如何呢?2016年,广州市体育局组织编制完成《广州市登山健身步道系统规划及示范段详细设计》,按照“四区、三线、多环”的空间布局,规划建设步道系统。截至2022年12月31日,广州现有健身步道4533.082公里,其中登山步道29条,长度189.781公里,面积达374950平方米。
天河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州市登山健身步道天河区示范段总长度约16公里,以景串线,以知名登山线路“火凤线”为主线,将鸡枕石、白架顶、猪头石等景点串珠成链,连线成片,形成“一主两环”登山健身步道系统结构,为登山者提供主题多样及难度各异的丰富体验。在配套设施健身方面,以原地土石道为主要道路类型,辅以砾石道、台阶等辅助类道路,并通过增设丰富的指引、指示、出入口等服务设施,构建多功能的登山健身步道系统。
市政协委员、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育科研中心副主任叶展红提出,在天河区的经验之上,考虑到运动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建议一要避开容易出现危险和破坏自然环境的路段;二要为登山者提供定距、定向等地理信息及警示信息,遵循统一、可读、耐用、有趣等原则完善健身步道的导向类、警示类、科普类标识建设;三要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例如在登山路线上配套露营、补给、休息避雨亭,在路况复杂或者易迷失的区域设置报警设备,按登山健身步道难度等级结合导向里程桩布置紧急医疗求助系统,在林区防火重点区域设置消防设备。
推动开发利用,共育登山健身之风
近年来,依托登山健身步道,广州户外运动节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广佛穿越”“广清穿越”等系列活动吸引广大市民踊跃参加。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全国露营大会、全国山地马拉松总决赛相继落户广州。现场,在讨论如何平衡投入与产出以及如何充分利用广州登山步道上,多位专家和负责人分享了他们的见解。
“登山健身步道属于全民健身设施,用的人越多、频率越高,越能体现它的价值。”叶展红认为开发利用登山步道的三重好处:提升市民健康意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激发社会力量支持。
市林业园林局公园管理处处长马燕表示,今年广州完成了300公里森林步道建设,“在开发利用上有几点考虑,一是推动自然教育,把健身步道沿线的自然生态资源作为孩子们最丰富的教材。二是助力乡村振兴,用步道串联村镇,让土特产出得去。三是感受文化之旅,大家可以一边欣赏大自然,一边探索人文历史遗迹。”
参与登山健身的人日益增多,在一些步道中往往能发现个别不文明的现象:被随意丢弃的垃圾、食品袋甚至烟头时而可见,树干上刻字的问题也偶有发生等。越秀公园副主任黄海杰表示,他们计划通过公园的显示屏和社交媒体渠道加大对安全登山知识的宣传,同时加强保安员和志愿者的现场劝导力度,以保障游客的安全。
文:信息时报记者 王智汛 通讯员
来源:信息时报2023年11月29日第A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