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政协委员话民生|以“绣花功夫”复合利用高铁桥下空间

日期:2024-05-20     

  日前,市政协委员、广州市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物业管理部总经理黄惠雯,增城区石滩镇人民政府公共服务办公室副主任李邓强来到《政协委员话民生》节目,一起探讨广州高铁桥下空间复合利用的相关话题。

(点击音频,听详情↑↑↑)

(左起依次为市政协委员黄惠雯、主持人林海婷、增城区石滩镇人民政府公共服务办公室副主任李邓强)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广州拥有连接全球的超级空港,长盛不衰的世界级海港,辐射全国、联通东南亚、衔接亚欧大陆的世界级铁路港以及华南地区最大的公路枢纽。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走向纵深,广州枢纽支撑作用带来的产业和流量的承载力、带动力,正不断彰显出大湾区核心引擎的作用。 

  当前,广州正围绕打造畅通全市、贯通全省、连通全国、融通全球的现代化交通网络,着力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国际航运枢纽、世界级铁路枢纽,打造与大湾区主要城市1小时交通圈。 

  广州是中国四大铁路枢纽之一,京广、广深、广汕等多条高铁客运专线交汇于此,高铁班次、广州南站客流量均居全国第一。目前,广州正加快建设世界级铁路枢纽。近年来,随着高铁建设技术的发展,高铁线路大量采用高架式铺设,因此也形成了大量的桥下空间有待盘活利用。以广汕高铁为例,在广州境内的新塘站至增城站铁路全长约32公里,70%以上的路段采用高架式铺设。随着广州铁路网络进一步完善,高铁桥下的土地资源存量将十分可观。 

  然而,许多桥下土地未能得到有效利用,成为被人遗忘的灰色地带。如何盘活这些“灰角落”,发挥其作用和价值呢?本期节目一一为您解答!

一起回顾节目精华片段↓↓↓

  主持人:您认为怎样的城市空间规划能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市政协委员黄惠雯: 

  “我觉得广州很多地方用绣花功夫完成社区的微改造,这个思路是非常符合老百姓的愿景的。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越秀区的建设街。多年前,这里是建筑工人的聚集点。现在,街道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白云宾馆附近的一个口袋公园已经成为附近居民休憩的首选,这里的环境、设施越来越完善。”黄惠雯表示。 

  “我认为‘整齐有序’是一个社区最好的状态。很多社区经过微改造以后,不论是社区的面貌,还是基础设施的建造都得到了提升,比如北京路的一些社区,改造后整体面貌更加整洁,电线排布更加合理,排水设施也更加完善了。前段时间,广州连日下雨,不少地方出现了积水,我发现这些经过改造的社区拥有很好的排水能力,基本不会出现大面积‘水浸街’的现象。”黄惠雯说。

  主持人:目前广州高铁桥下的空间是怎样的呢?

  增城区石滩镇人民政府公共服务办公室副主任李邓强: 

  “高铁的建设有几种形式,一种是路嵌式高铁,就是直接在水平面上修铁路;一种是架空的铺设形式。因为一些地区地势比较复杂,所以建设时施工方会考虑采用这样的形式。2023年,广汕高铁建成开通。我在工作和调研过程中发现,广汕高铁的高架桥下的空间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这些地方经常堆放着各种杂物和垃圾,长期无人管理。我觉得高架桥下面的空间是完全可以利用起来的。” 

  李邓强认为,高铁桥下空间利用存在“监管难”的问题,由于高铁线路在广州市内线网密布,跨度大且呈线性分布,部分路段远离城市和村庄,沿途并未安装摄像头等辅助监控设备,监管工作的全面性、即时性难以得到保证。这会导致高铁高架桥下的土地时常会面临乱排乱倒、乱堆乱建等问题,形成“桥下灰”的局面,严重影响城乡人居环境。 

  市政协委员黄惠雯: 

  “高铁桥下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均归属中国铁路下属集团公司,所以利用这片空间需要铁路部门和沿线的地方政府共同努力,否则将会导致桥下土地无法因地制宜地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另外,相关的项目引进需要铁路部门审批,审批时间长,这也会影响地方开发利用的积极性,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她表示。

  主持人:对此,您有什么建议呢?

  市政协委员黄惠雯: 

  “高铁桥下土地可以用于完善附近村落的公共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建设适合的体育场所或者活动空间。另外,在保证这些土地的交通功能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加强这些空间的绿化覆盖率,助力‘绿美广州’的建设。”黄惠雯表示。 

  “高铁桥下的空间怎么利用好,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认为广州要用绣花功夫来做好高铁桥下空间的复合利用工作。我们可以结合这些空间的实况和附近居民的需求,认真规划和利用好这些地方,比如建设亲水平台,打造健康步道等。”她说。 

  增城区石滩镇人民政府公共服务办公室副主任李邓强: 

  “首先,我建议由广州市政府和中国铁路下属集团公司共同建立‘铁路——地方合作工作领导小组’。一方面,这有利于厘清高铁高架桥下土地空间的管理责任主体,全面开展轨道交通桥下空间违规侵占、无序使用行为的专项整治;另一方面,这有利于研探多种开发模式,比如业主单位单独投资开发建设;业主单位供地,地方政府、沿线村居或社会资本介入开发建设资等。”李邓强表示。 

  李邓强认为,高铁桥下土地可作为汽车产业体系的有益扩展,打造特色汽车文化。“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空间打造户外汽车文化及产品展示空间,谋划建设汽车文化主题公园,集主题文化、试乘试驾、休闲娱乐和‘口袋式’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功能于一体。另外,在满足消防、电力等安全条件下,我们还可以在高铁桥下设置停车位和快速充电桩,提高城市出行效率。”他说。

  “高铁桥下土地还可以用于扩展延伸‘广东万里碧道’网络,构建高品质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李邓强提到广汕高铁横跨的增江河,该河段两岸的沿江碧道目前仍处于规划设计阶段,为提高水域、河堤、铁路、村庄等多元素的联动性,形成特色“风雨走廊”,增强村居与滨水空间的连通性,提升城市的宜居指数。 

  “我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广汕高铁经过增城区石滩镇麻车村和金兰寺村,麻车村户籍人口一万余人,常住人口两万余人。然而,这条村的图书馆、展览厅、健身场所及器械等文体基础设施数量极少,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金兰寺村是广州地区最早的贝丘文化遗址,拥有珠三角地区现存最早、保护最为完好的宋明古村落。我觉得广州可以研究在广汕高铁经过的麻车村和金兰寺村墟的高架桥土地上规划建设集运动健身、博物展览、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线性文化公园,打造‘样板工程’。”他表示。

  记者:卢智杰

  来源: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