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政协委员话民生|优化调整公交体系,让公共交通延伸进社区
日期:2024-06-14
日前,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广州市委会副主委、广州市黄埔区政协副主席马劲轲,市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府投资项目研究评审中心主任葛玮玮来到《政协委员话民生》节目,一起探讨广州公共交通的发展。
(点击音频,听详情↑↑↑)
(左起依次为市政协委员葛玮玮、主持人林海婷、市政协常委马劲轲)
交通是特大城市实现交通体系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广州全面推动引领交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综合交通枢纽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国际航空枢纽方面,白云国际机场连续三年获评“全球机场服务质量满意度第一”“中国最佳机场”,2022年,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2611万人次,连续三年居全国单体机场第一位。国际航运枢纽方面,广州港已建成20个集装箱深水泊位,广州港出海航道可满足10万吨级集装箱船与15万吨级集装箱船双向通航。世界级铁路枢纽方面,2022年,铁路枢纽旅客发送量6708万人次,居全国前列。
2024年,由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的“《广州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2-2035)》(下称《规划》)全国专家研讨会”在广州市成功召开,共同商讨超大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之路。《规划》中提出,至2035年,构筑绿色人本城市交通系统,建设“轨道上的广州”,形成以绿色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打造优质公交系统和道路空间,构建步行友好城市,满足市民多元化出行需求。
近年来,广州公共交通的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常规公交设施、客流量、公共交通可持续运营能力均发生了变化,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广州如何改善公共交通运营状况,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呢?本期节目一一为您解答!
一起回顾节目精华片段↓↓↓
主持人:您对广州公共交通的印象是怎样的?
市政协常委马劲轲:
“广州地铁开通的时候,我经常坐一号线。然而那时地铁的线路比较少,覆盖率没有现在那么大,所以只有去沿线站点的时候,我才会坐地铁。大部分时间,我习惯坐公交。九十年代的时候,公交车是大多数人上下班的主要交通工具。高峰期的时候,我站在一堆人里面,完全不能动弹。”马劲轲表示,作为当时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当时的公交运力还不能完全满足市民出行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广州的公共交通也发生了变化。地铁、公交线路越来越多,覆盖面越来越大,市民出行越来越方便。”马劲轲表示。
市政协委员葛玮玮:
“我在广州近二十年,我觉得广州的公共交通设施还是很完善的。我上下班基本上都是坐公交或者地铁,因为在中心城区停车比较麻烦。刚来广州的时候,公交车上的人是比较多的,很多人会选择公交作为通勤工具。现在,我发现下班期间一部分的公交车其实没什么人坐,而班次还是和以前差不多,我觉得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资源浪费。”葛玮玮说。
“我一直关注广州基础设施的建设,我观察发现,广州公交的部分线路设置与现在市民的出行需求不匹配。很多线路是沿用以前的规划而形成的,但是不一定适合现在的城市发展。比如233这条线路,它是从广州东站开往滘口,整条线路距离特别长。一些路段乘客特别多,而另外一些线路的乘客特别少。如果乘客需要从广州东站去滘口,这条线路用时比乘坐地铁长。”葛玮玮表示。
主持人:广州公共交通发展存在什么问题呢?
市政协常委马劲轲:
“广州市公共交通包括轨道交通、常规公交等。其中,常规公交设施供给逐年增加,但客流量持续下降,公共交通可持续运营能力不强。广州市持续增加公共交通设施供给,公交车保有量、公交线路数、运营里程等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但日均客运量却持续下降。另外,常规公交还面临轨道交通、电动自行车、私人小汽车的三重夹击。相较于轨道交通的高速、准时,电动自行车的灵活、便捷,私人小汽车的舒适、方便,常规公交的吸引力与竞争力明显不足,这会导致常规公交的客运量减少。”马劲轲表示。
“另一方面,国家的相关补助资金出现断崖式减少,加剧了企业经营负担。”马劲轲表示,在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公交系统被迫减员、减班次,整体发展陷入恶性循环,服务质量及交通安全均难以保障。同时,公交客流量的持续下降,也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客流转移至个体交通出行,道路拥堵日趋严重。
马劲轲还提到,目前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未能协同发展,公交线网与轨道线网未能统筹规划。轨道站点周边也未能统筹好交通衔接,大部分站点接驳公交线路少于3条,平均接驳距离超过50米。他调研发现,不少市民认为地铁公交之间换乘不便,同时近四成的地铁站周边未设置非机动车停车场,大量电动自行车、共享单车挤占了公交接驳空间。
市政协委员葛玮玮:
“不管是轨道交通线路规划还是公交线路规划,都会事先预测客流量,以此确定线路设计的服务能力。但是我们发现,实际上乘坐地铁和公交车的人数与设计时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葛玮玮认为,交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客流量的预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周边城市的布局规划、公交线路环网的设置、市民出行习惯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因素均发生变化。如果没有及时调整规划,就会出现公交运力不足等情况。
主持人:对此,您有什么建议呢?
市政协常委马劲轲:
“我们建议,广州应当抽疏公交干线,完善发展公交接驳线,对公交线网进行系统性的优化,尤其要避免在轨道交通走廊上重复布线。同时加强地铁接驳线的设置,调整优化常规公交线路,强化轨道网与公交网、居住小区之间的衔接。此外,要优化BRT通道以及普通公交专用道的公交线路,提高专用道的通行效率。广州可以逐步取消受众少、利用率低的公交线路,释放运力资源并进行合理调配,发展无人驾驶公交,减少人力投入。”马劲轲表示。
“同时,建议对地铁站点实行包干责任制,将地铁站点周边50米范围的区域交由地铁公司统一管理,由地铁站依据进出站客流量及特征,合理的布设各类接驳设施,负责运营维护,优化调整交通组织。”他说。
“有关部门应当支持公交企业开展多元化的经营服务,比如充分利用公交场站资源。在不影响公交正常运作的前提下,开放部分场站用作社会停车场,提供新能源车、电动自行车充电服务,开展其他相关经营行为。”马劲轲表示,广州可以在平峰时段,将部分闲置公交车辆开入社区或商业网点,作为临时摆卖点或休闲驿站;开展跨界公交服务,将旅游、文化等主题融入定制公交车辆,开行特色公交专线;结合机场、高铁站等枢纽开行集疏运专线,整合各类出行服务。
市政协委员葛玮玮:
“我觉得可以推进自行车道的优化与建设,减少电动自行车与公交车混行。”葛玮玮表示,可以增加自行车道宽度,同时保障好自行车道的连续性,增加必要的物理隔离设施,并在部分路口增设自行车专用信号,减少电动自行车与机动车、公交车混行,有关部门还可以完善公交专用道的执法设备,加强电动自行车执法。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道路利用率,部分路段可以将公交专用道空间腾挪用于电动自行车通行,或在平峰时段用作电动自行车道使用。
“在规划设计中,应当优先考虑公交车辆的通行需求,预留港湾式公交站及非机动车辆的设置条件。道路的路口与节点应具备公交优先通行的交通组织条件与信号设置。我们还可以探索发展车路协同,推进无人驾驶公交车更快更广泛的投入使用。”葛玮玮表示。
记者 卢智杰
来源: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