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政协委员话民生|如何探索广州夜间经济新业态呢?
日期:2024-07-12
日前,市政协委员、台盟广州市委员会秘书长王琦,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张家睿来到《政协委员话民生》节目,一起探讨广州夜间经济的发展。
(点击音频,听详情↑↑↑)
(左起依次为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张家睿、主持人林海婷、市政协委员王琦)
随着暑期的到来,不少游客来到广州各大热门商圈,看场电影、吃个宵夜,体验广州的日与夜。本地市民也纷纷走出家门,体验广州别样的“夜氛围”。近期,广州发布的2024年广州夜间经济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 广州夜间消费指数位居全国第五。
2024年,将是消费促进的一年。《报告》提到,2024年一季度广州高级次品牌(S/A级次)新开门店数量达125家,位居全国首位,高品质品牌与商圈的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截至2024年一季度,广州市购物中心总存量将近1500万平方米,位居全国第六。广州购物中心未来三年增量达420万平方米,仅次于上海,具备充分的商业基础。
从夜间客流活力来看,2024年第一季度,天河路商圈以968万的夜间分时客流遥遥领先,位居广州各商圈夜间客流第一。有趣的是,从商圈夜经济品牌数量占比看,占比前三的商圈为海塱商圈、宝能演艺中心—至泰广场商文旅体融合商圈及广州塔—琶醍美食聚集区。
在2024年一季度中,天河路商圈作为拥有14家大型商业综合体、6家数字消费产品综合体、3家地下商业综合体及2家文化体育活动载体的国际级商圈,日均客流将近400万人次,在先行区中占据领先地位;而北京路—海珠广场商圈是广州城建之始的所在地,拥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4处,省级文保单位8处,岭南非遗项目35个、老字号52家,多次获评全国示范步行街称号,日均客流已超200万人次。
从夜经济品牌的数量占比来看,羊城夜市先行区的夜经济品牌占比几乎均超过10%。未来夜经济品牌构成的提升,将为羊城夜市先行区的打造提供富足的“血液”。夜经济品牌中的零售业态保障了夜间经济发展的“夜购”基础,餐饮业态为“夜食”“夜游”贡献了主要的支持力量,而文体娱业态则为羊城夜市的“夜娱”“夜演”等多元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消费内容。未来,广州夜间经济应该如何发展呢?本期节目一一为您解答!
一起回顾节目精华片段↓↓↓
主持人:您对广州夜生活的印象是怎样的?
市政协委员王琦:
“我来广州三十年了。刚来广州的时候,晚上饿了睡不着,我一般会和同学去吃宵夜。当时广州的街头有很多大排档,菜式已经很丰富了。我经常去东山口一带,一班同学在那边吃炒河粉、炒田螺,偶尔还会结伴去看电影。”王琦表示,这是他对广州夜生活最初的印象。
“后来,我住在花都区。我发现花都也有一些夜间消费比较集聚的地方,比如秀全街等几个夜市点。一到晚上,这些地方烟火气十足,不少本地的市民和游客都会聚集在这里。总体来说,这边的消费会比广州中心城区的消费水平要低一些,不过这里提供的菜式和消遣的选择也已经很令人满意了。现在,如果有亲戚朋友来广州玩,我会带他们去看看广州塔、珠江新城、北京路等地标的夜景,我觉得这是游客了解广州特色的地方。另外,我会带他们去体验具有广州特色的夜间文旅项目。”王琦说。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张家睿:
“在广州生活多年,我也经常去大排档吃夜宵。对于现在的广州夜间经济的发展,我会留意消费的场景,看看这些场景能不能吸引我。有时候听朋友说附近开了一家新的餐厅,它的环境很不错,我会比较有兴趣。广州老城区有很多值得一去的地方,比如荔枝湾、西门口等地方。这些地方已经是很多游客的打卡点了,附近有很多小店,包括咖啡店、书店、文创店等。一到晚上,这些店的照明能够把整个街区点亮,我觉得晚上在这里待着还是很不错的。”张家睿表示。
“我们所说的夜间消费分为几种类型,一种是夜间延伸型,这种夜间延伸型一般指的是夜间美食、夜间购物。另一种是夜间专属型,这种只在夜间消费的项目,包括酒吧、KTV、俱乐部、剧场等。还有一种综合性的消费项目,就是把这两种消费类型结合在一起。这是我们比较提倡的,因为它的类型比较丰富。”他说。
主持人:目前广州的夜间经济存在哪些不足呢?
市政协委员王琦: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的夜间消费的场所的管理不够精细化,在交通、环境卫生等方面出现问题。有的地方还会发生一些噪音污染、油烟污染。我们去了海珠区的一些街道调研,这里有人摆卖,附近的居民会向街道投诉噪音过大,路面油渍没有及时清理等问题,这正是一线管理者头疼的地方。对于街道来说,他们一方面希望当地能够有发展夜间经济,但随之而来的管理难题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王琦表示。
“另外,我们还发现目前广州夜间经济的业态相对单一,很多以餐饮、购物、休闲娱乐为主,而文化、体育、竞技、康养类融合产品相对比较少。”他认为,这会导致夜间经济业态相似度高,缺乏文化内涵。我们发现,广州夜间消费的档次不高,常常陷入地摊经济的概念误区,同质化竞争严重,无法发挥地方的优势资源作用。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张家睿:
“广州的夜间经济目前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基础性支撑因素,比如公交地铁等基础设施;二是系统性推动因素,包括夜间经济的规划、夜间经济的投资和招商环境以及夜间经济的推广计划;三是夜间经济的行业人才。这些都是我们以后需要完善的。我们要提高对夜间经济的重视,相关部门之间可以把数据信息研究统合起来,加强对夜间经济的分析。”张家睿说。
他认为,广州夜间经济产业链层次较低不够完善,还没有形成规模和辐射效应。人们的夜生活逐渐从单纯的吃喝,演变为多元化、高层次的夜间娱乐方式。但广州市没有根据相关业态发展动向予以引导和鼓励夜间经济产品进行升级与完善。部分夜间经济的上下游产业链仍不完善,没有成规模的地方龙头企业,缺乏头部效应。另外,夜间品牌打造滞后,IP竞争力不足。广州近年来开始打造“Young城Yeah市”消费品牌,形成了以“珠江夜游”、“广州塔”等为特色的文旅品牌项目。然而总体来看,广州夜间经济起步较晚,大多数是露天烧烤、大排档、酒吧、KTV、茶楼、健身等较低端模式,缺乏品牌效应。
主持人:对此,您有什么建议呢?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张家睿:
“一方面,我们要以繁华商圈为基础,发展夜间经济。对于外地旅客来说,这些特色商圈是他们的打卡点,比如天河城,上下九、北京路。另一方面,对于本地居民来说,我们要延伸我们的夜间生活的业态,贴近本地居民的生活。我们可以打造15分钟生活圈,为市民的夜生活提供更加丰富的选择。”张家睿表示。
市政协委员王琦:
“我认为广州要完善夜间经济配套措施,加强对各类夜间经济业态和流动商贩的经营引导,优化城市管理政策,降低经营主体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和指定退出机制。另外,有关部门还要引导无固定经营场所的流动商贩到指定或允许区域内从事经营活动。拓展产业链需要深挖文化优势,进一步激发夜间经济市场活力,促进文旅融合,提升消费档次。实施品牌活动策划营销,举办有影响力的体现广州历史风貌和休闲特色的服装秀、音乐节、灯光艺术节等,吸引集聚夜间消费人流。我们还可以围绕夜间经济所涵盖的几个主要消费业态,比如特色美食、购物娱乐、户外运动等,进行产业链条的拓展和优化,挖掘市场潜力,形成有地方特色的配套产业。”王琦表示。
“我们还要加强夜间经济示范区精细化管理。”王琦建议,要完善夜间经济聚集区内水电气供给、污水收集排放、餐饮油烟处理、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等配套设施,完善夜间标识、景观小品、休闲设施、环卫设施等配套设施,有序推进夜间经济示范区交通秩序治理,构建多元网络交通体系。有条件的商圈还可以增设夜间安全巡逻站,保证示范区内的人员安全,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应急能力和协调能力,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记者 卢智杰
来源:广州市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