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解锁文史展示中心里的思政课 广州政协探索构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模式
日期:2025-05-16
在广州政协文史展示中心,站在广州首个全彩播放的开国大典影像前,来自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们沉浸式观看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近日,来自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在广州政协文史展示中心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从播放全彩开国大典纪录片的沉浸历史空间到“改革开放之路”大圆盘,再到开放式多功能文史空间,学生们走进了时空隧道,穿越了中国百年革命奋斗史,近距离了解、感知人民政协。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承载着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期许,担负着实现伟大梦想的时代使命。
广州政协文史展示中心作为广州地区唯一一个展出“人民政协与新中国诞生展”以及最系统介绍政协历史和广州多党合作历程的场馆,兼具着开展思政实践可能的“硬件”和“软件”,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人民政协制度、政协理论创新成果等与青少年思政教育相融合,让青少年学生“沉浸式”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魅力,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洗礼。
“广州政协文史展示中心致力于深化馆校合作,助推新时代思政教育‘大平台’‘大课堂’建设。”广州市政协副秘书长魏强说。
“引进来” 探索“大思政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
“这无疑是一堂生动特色的思政课。”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吴强说。
参观过程中,学生们有时凝神关注一张老照片若有所思,有时三五聚在一起,认真讨论展柜中的一份手稿,几乎每个学生都用手机拍下了珍贵照片,这是一场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式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二楼的展览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纪念刊》的原件前围起了一圈圈好奇的学生,伴随着讲解员娓娓道来的解说,学生们深深地感受到“国之大者”背后的政协力量。
去年,在“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授牌仪式上,广州政协文史展示中心主任王巧玲表示,近年来,中央关于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和建立模拟政协学生社团的号召就像一阵东风,给广州政协文史展示中心带来许多机遇。
今年,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与广州政协文史展示中心的共建,通过在广州政协文史展示中心的现场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广州的历史文化和人民政协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增加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认知,深刻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让同学们走出校园,走进广州政协文史展示中心,以人民政协七十五载光辉历程的鲜活素材,润物细无声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鲜明特色、制度优势讲深、讲透、讲活。”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张竹筠认为,这场“移动”的思政课,既“解渴”过瘾,又意犹未尽。
“大思政课”馆校共建,是双方贯彻落实《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构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格局、打造服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优质平台、探索“大思政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
事实上,在广州政协文史展示中心,通过“引进来”的方式,推动与高校合作共建的探索早已开始,开馆至今,广州政协文史展示中心通过对外主动联系、对内优化提升展览内容和讲解服务,搭建党史宣传研究平台、学生实习实践平台和现场教学展示平台,吸引广州软件学院、广州大学等市内高校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思政课教学实践合作。
在广州政协文史展示中心联合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举行的“大思政课”馆校共建座谈会上,市政协提案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了“青年百姓提案”征集活动情况,号召青少年积极参与提案撰写、协商实践等活动。师生代表们反应热烈,积极发言,分别从参观感受、场馆建设和思政课开展的具体思路等方面发表感想并提出工作建议。
下一步,双方将在围绕政协文史内容拓展、思政课程设计、教学实践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和落实,共同探索构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模式。
“留下来” 触摸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印记
毗邻珠江新城、近眺广州塔,这里是广州的“市中心”。在这寸土寸金的地段,一个广州政协文史展示中心和市多党合作宣传教育基地拔地而起。
总建筑面积约5820平方米,展陈面积约4000平方米,凭借展出实物史料200余件、图片近1000幅、视频近50个、情景还原及大型多媒体互动展项10个,广州政协文史展示中心的功能无限延伸,成为了学生、青少年群体社会思政课的常设课堂。
在这里,“人民政协”的概念逐渐由模糊到清晰。
“许多学生之前对‘政协’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此次的活动让他们对政协的职能和性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有了更切实的体会。”去年,广州理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老师吕思琪带领21营销5班的学生前往广州政协文史展示中心进行参观学习。
从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学生们看到了人民政协“民主”和“团结”两大主题。
从1978年广州人民政协事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到1992年以后,广州市政协跨入了在改革中开拓、在开拓中前进的“主干道”,学生们感受到了国家快速发展背后的“政协之能”“政协之为”。
从设计修复大元帅府到建言珠江新城建设、广州亚运、抗击非典,学生们对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大职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许多细微之处感受到政协的“温度”。
“过去,我对政协的认知主要来源于高中政治课堂以及身边的时政新闻。”队伍中一名同学感慨,以前总觉得政协是非常“高大上”的存在。“但借这次参观的机会,我知晓了许多过去未曾了解过的动人故事,其背后的细节更让我觉得这些历史人物是如此的鲜活与生动。”
目前,文史展示中心一楼常设固定陈列“广州多党合作之路展陈”,描述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光辉历程、多党合作事业广州发展史以及多党合作助力广州发展。二楼常设固定陈列“人民政协与新中国诞生”和“广州人民政协光辉历程回顾”,分别呈现新中国诞生与人民政协会议之间的关系及其历史脉络,以及广州人民政协70年的光辉历程和历史贡献。
文史展示中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观、生动、形象的“常态化”学习场所。橱窗里,一张张珍贵的历史图片和一件件厚重的历史文物,无一不向同学们诉说着人民政协与共和国风雨同路、携手前进的光辉历程,通过参观展览、参与实践活动等方式,学生们在学习实践中体验社会、服务社会、贡献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思政教育的内涵和价值。
“送出去” 解锁“家门口”的思政课
除了“引进来”的高校共建工作,文史展示中心也探索“送出去”的工作路径。
近年,“广州印迹——城市风貌摄影展”曾去到福建龙岩,吸引许多市民驻足观赏,通过一场展览,感知着、了解着千里之外的另一座城市——广州的历史文化,城市发展和现代生活。
“这是一次研学之旅,也是一堂思政课。”展出期间,来自龙岩当地小学的师生组队参观。在展览中,通过摄影师们的镜头,学生们感受到广州的繁华气息和人文温度,领略到广州作为现代化大都市与国家中心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城市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除了去过福建龙岩,“广州印迹——城市风貌摄影展”还受邀在天河艺苑、黄花岗公园、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等市中心公共场馆进行巡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其中,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是巡展的第二站,布展结合展馆定位,并从观众年龄层出发,精选出反映改革开放初期至今儿童生活、城市面貌、生态文明建设、人文情怀等方面约50幅优秀摄影作品,并结合古诗及近现代文人描写赞美广州的文字进行综合展示。
从展览中,图书馆的儿童和家长领略着广州独特的城市魅力,感受着广州近半个世纪飞速发展的变化,激发了他们读懂广州、热爱广州、奉献广州的热情,培养少年儿童爱党爱国爱家之心。
去年,“古城新绿展”深入荔湾、天河、花都等多区巡展,向更多市民传达保护绿化、营造绿美广州的城市生态环境的理念。巡展总参观量逾25万人次,为各年龄层的群众解锁“家门口”思政课的新模式。
“5月16日,‘厚笔写河山——赖少其书画暨南北方名家作品邀请展’将在广州政协文史展示中心三楼启幕,展览精选赖少其先生约50幅书画真迹,诸多作品首次亮相,极具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欢迎广大市民、青少年参观游览。”广州政协文史展示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文:南方日报记者 洪钰敏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