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政协

市政协委员提出尽快解决新一军公墓迁建用地

市政协委员提出尽快解决新一军公墓迁建用地

日期:2005-09-02     

    8月26日,广州市政协领导陈纪萱、李勤德等和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委员一行近50人,在区领导杨南聪、潘文捷、易凤华、张在祥等陪同下,视察了位于沙河的新一军印缅抗日阵亡将士公墓,以及毛泽东同志视察棠下纪念馆。督促尽快落实新一军公墓的迁建用地和整治好毛泽东视察棠下纪念馆周边环境。
    原国民党陆军新编第一军在二战和抗日战争期间,奉命出国深入到印度缅甸协同同盟军抗击日寇,参加大小战役700余次,歼敌7-4万多人,歼灭了号称常胜将军的日本关东军第十八师团,保卫了当时盟军通往中国抗日战场的唯一补给线,为保卫祖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新一军印缅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就是抗战结束后为纪念在印缅抗日战场上为国捐躯的2-7万余名官兵而建造的。1993年9月公墓被列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一军印缅阵亡烈士公墓由墓门、纪功亭、纪念塔三部分组成。据有关资料记载,墓门是一座横排3门的牌坊,"陆军新编第一军阵亡将士公墓"的门额由蒋介石题写;两侧门柱上的“顶天立地”、“震古铄今”也是蒋介石的题词。题词下屹立着两尊头戴钢盔、手执冲锋枪的新一军士兵塑像。从牌坊进去,经过一条小河,建有两座纪功亭。两亭均为八角攒尖顶,上盖黄色琉璃瓦。亭正面悬挂着蒋介石题写的“勋留炎徼”匾;背面是孙立人题的“浩气长存”匾。规模巨大的纪念塔矗立在一座平台上,方型的底座有4米高,正面开有一门进入塔内。塔上方镶嵌着孙立人题写的“陆军新编第一军印缅阵亡将士纪念塔”石碑。底座顶端安置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铜鹰,重逾千斤,是用在印缅作战时发射完的空炮弹壳熔化铸成的。鹰为该军军徽。底座左、右、后三面墙上镌刻着2万多名新一军阵亡官兵的英名。底座四角竖有四条尖顶石柱,直指云天。1990年,孙立人将军在台湾逝世,临终前遗言将其遗骨埋于广州新一军阵亡将士公墓旁。
    由于世事变迁,新一军阵亡将士公墓原状已有极大改变。墓园被广园路、广深铁路货运专线和濂泉路分割成四个部分,公墓建筑物也仅留下纪念堂、牌坊两旁的门楼和一个纪功亭。纪念塔旁亦建起大楼,整个纪念塔也被某单位宿舍所遮盖,从外面很难看到有纪念塔的存在。但现在雄鹰和阵亡将士的名字都不复存在了,记功亭周围的空地现为占地约3000平方米的广园东农贸市场,记功亭也被肉档、菜市包围。墓志铭的文字已经模糊不清。公墓牌坊中新一军士兵塑像也已不存在,牌坊基本上被沙东工业品市场包围,并用砖封住两侧,形成房子结构被当作商铺出租。
    市政协委员们认为,新一军印缅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对弘扬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加强海峡两岸关系,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但公墓作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现状不仅与其地位不相称,而且极不利于开展与之相关的历史教育工作。由于在原址上保护,施工难度大,代价高,并且效果不好,因此委员们呼吁将公墓异地迁建。从打造广州文化和定位于广州市是近代革命策源地的高度认识,尽快落实迁建用地。
    毛泽东视察棠下纪念馆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里面陈列着当年的珍贵文物。可是现在纪念馆的周边环境与其不协调。整个纪念馆被城中村包围。门前的小巷只有两三米,车都进不去。村口没有停车场,要参观很不方便。纪念馆周围都是4至6层的居民住房。纪念馆的墙壁离民居的墙壁只有十来厘米。一下雨,民居的雨水都往纪念馆的屋顶灌,弄得馆内又脏又湿,对文物的保护十分不利。为了保护文物,广州市学文委提出,要市、区、街等有关部门结合城中村改造做好规划,并由市规划局将其纳入城市规划进行控制,在纪念馆周围按文物法留出足够的间距,美化周边环境,在门前建一个有一定规模的纪念广场,并树立毛主席塑像,同时作为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场地,在村口设停车场,便于群众参观。  (常本瑞 区政协办)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