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政协

议题深刻 建议深透 成效深远 ----记荔湾区政协“新荔湾新起点新发展”专题议政会

议题深刻 建议深透 成效深远 ----记荔湾区政协“新荔湾新起点新发展”专题议政会

日期:2006-04-14     

    3月8日上午,荔湾区政协根据十二届五次会议的议程安排,在区委八楼会议厅召开了“新荔湾,新起点,新发展”专题议政会。会议由区政协主席陈延铭主持。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向东生,区委副书记、区长刘平,区政府副区长聂贵新出席了会议。区内有关职能部门和街道负责同志到会听取了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7位委员和3位专家作了发言,他们分别就我区“十一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中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在听取了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后,刘平区长作了讲话。她用“一个感触,四字体会,六点启迪”来概括肯定了这次专题议政会。“一个感触”是:今天是三月八日,是“三八”妇女节,在这个特殊意义的节日里,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围绕我区经济发展大计出谋献策,体现出来的高涨热情令她感触很深,深感这个“妇女节”过得很有意义。“四字体会”是:一是“好”,主题选得好,荔湾区各界别的精英都汇聚在政协,大家集思广益,共商我区发展大计;二是“准”,议的都是我区发展的热点问题,都是区委九届六次全会中的重点问题;三是“狠”,委员们的发言切中要害,有情况、有数字、有问题、有分析、有措施,令人信服;四是“高”,委员们发言水平高,不但符合区情,并且结合了我区“十一五”的发展规划,讲得深刻。并从中得到了关于今后工作的“六点启迪”:一是加强资源整合,提高土地和资源的利用率,增强产业发展潜力;二是实施商贸带动,从推动商业旅游文化发展,到带动荔湾的全面发展;三是对新荔湾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特色;四是加快发展专业市场升级改造;五是加快企业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六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对于委员们的建议,区政府将结合今后的工作,进一步消化、吸收,认真落实。
    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向东生激昂地赞叹,委员们的发言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面倾注了大家对新荔湾的热情、关心和热爱,这是“两会”期间政协委员、顾问专家围绕区的经济发展参政议政,激起的一朵非常亮丽的、有影响的浪花!会场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在议政会上,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

    加快资源整合  增强产业发展潜力

    区政协常委、经济委主任陈铮衡,区政协常委、城建环资委主任陈维佑围绕加强资源整合,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发展我区经济提出建议:
    1、成立专门工作小组,专项负责对飞地工业区高科技企业的回迁工作。了解企业的需求,积极为他们在芳村东沙、西?等地寻找合适的场地,并切实提供便利、周到的服务工作。
    2、以“四园”为龙头,发展产业集群,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把企业真正聚集到产业集群链上。在南北两片的产业发展政策上,统一产业政策、统一扶持办法、统一服务方式;推动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有较强产业优势的企业改制上市。
    3、整合“联社”资源,积极引导经济联社对厂房或用地的二度开发。改变原芳村企业超税收部分只返还给街道的体制,采取税收与经济联社集体经济挂钩的政策;积极推进经济联社集体物业确权登记工作,土地的二度开发。
    4、严格控制土地资源,建立土地利用率的考核机制以及项目准入制度。实现政府、街道、经济联社三级土地监察,依法依规依程序用地;对投资项目明确土地利用率和价值率的考核标准,建立项目准入制度;在清理整合废品收购站(场)的同时,灵活开发利用大坦沙的土地资源。

    实施商贸带动  深度开发荔湾文化旅游

    区政协顾问、广州市城市职业学校国际贸易系主任、经济学博士、副教授郑霞,区政协委员、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民盟市委副主委黄淼章建议:
    1、重点打造上下九民俗风情区。扩展街区面积,改变现有业态结构为特色结构,注重岭南文化的整体商业效果,做到“先卖感受,后卖商品”。
    2、突出特色,着力重点改造好荔湾湖公园为中心公园的重点旅游风景点。设置民俗民情风情馆,内设小型展览馆、博物馆、曲艺馆等,在园四周设置民俗特色与现代相结合的“生活街”,
    3、着力培养和改造好茶叶或花鸟或中药专业市场。第一步,通过政府引导、授权、合作及联动形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和规范行为的积极作用。第二步,组建股份制企业。第三步,以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市场发展,合并为集团公司并上市。
    4、加大力度抓好陈氏书院的深度开发、沙面文物保护区、华林寺、锦纶会馆、玉器街、聚龙村古建筑群、通福桥、西关文化节和西关大屋风情区的开发利用。
    5、抓住机遇,走文物保护利用和旅游发展相结合和谐发展的路子。一要将文物发现研究、保护与传播、开发利用相结合,把尘封的古迹点化成鲜活的历史。二要借市、区政府重视开发文化旅游之机,不断挖掘荔湾文物的文化内涵,搞好旅游设施配套和管理,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有西关特色的文化旅游体系。

    新理念新思想新特色打造荔湾商贸文化旅游区

    区政协顾问专家、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魏清泉,中孚机构、广州长和管理咨询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盖烈夫提出:
    1、浓墨重彩,打造珠江两岸滨水区,做好“水”的文章,塑造广州最具魅力的中心城区。一是抓紧编制珠江沿岸地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二是以点带面,稳步发展滨水区。先集中抓两个片区:一个是规划中的如意坊大桥附近两岸,为“凭南站跨越”片区;另一个是隧道附近两岸,为“借天鹅起飞”片区。三是专题研究白鹅潭周边地区的开发利用方案。四是开辟珠江地带宽阔的生活岸线。五是增设珠江水上游乐活动项目。六是增建联系两岸的桥梁、隧道,恢复对岸轮渡;七要在商贸业上勇于创新。
    2、树立“全力打造商贸文化旅游区”的新理念。在商贸上,要不遗余力、倾力锻造一个“东融广州、西拓佛山”的商贸中心;在文化上,要深度挖掘能够体现岭南文化的“西关特色文化”中心;在旅游上,“旅”要形成“没来荔湾就没来广州”,“游”要形成“游乐荔湾才算游乐广州”的旅游新概念。
    3、理清以“十高”为突破口的重点突破的新思路。打造“十高”人文城区,即高尚典雅的生态居住区、高智商群体的创业区、高附加值的产业集群区、高品位的特色旅游观光度假区、高档次的购物消费区、高效快速的政府管理服务区、文明的平安和谐社区、高速顺畅的商贸集散物流区、高雅经典的岭南特色文化区、高水准的非物质商品大型交易区。
    4、铸造荔湾新特色。精心铸造“西关小姐撩拨人”、“西关美食馋死人”、“一江两岸迷恋人”、“文化胜景吸引人”、“‘双骑’景观感召人”、“聚龙古村招揽人”六个荔湾独具的特色。

    加快我区专业市场升级改造

    区政协委员、致公党荔湾区基层委员会主委唐忆春以及政协委员梁承文等认为:
    1、以“十场”为重点,加快优化调整。南部要做“大”,在花卉及观赏鱼、茶叶、汽车等专业市场的基础上,精选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专业市场,打造成全国性及国际性的专业市场,并重点推动龙溪、东沙物流市场的建设。北部要做“精”,重点推进电子商务、连锁经营、配供加工等新型业态的建设,促进水产、鞋业、中药材、玉器古董等专业市场的提升发展。
    2、抓专业市场的管理服务,促优化发展。加强协税护税和统计工作,增加财政收入。
    3、创建商贸专业市场的新发展模式,建立几个“一专多样”的现代化商贸大市场,推行“三个一”的管理模式,实行“一个层面检查、一个窗口收缴、一条龙服务”。

    发展生态总部基地休闲商务区

    区政协常委、民建荔湾工委主委胡爱东提出建设“生态总部基地休闲商务区(RBD)”的新设想:
    1、以错位竞争战略和差异化发展模式,创建生态型总部基地休闲商务区,构建荔湾独特的总部经营体系,建设第五大总部经济区。
    2、选择海龙街街辖区内,现有的葵蓬花果生态区和至尊高尔夫乡村俱乐部地域内,借助水秀花香荔枝红的生态优势和高尔夫球场康体休闲配套条件,建立“生态绿洲”式庭院、别墅式总部大院,形成总部基地核心区。
    3、吸引注重品味与个性的国内知名、品牌大集团公司总部和跨国公司总部入驻。

    扶持民营经济发展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区政协常委、九三荔湾支社主委王桂林建议:
    1、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推动企业上市,整合产业链,促进荔湾企业做大做强。加强政府宏观引导,按照“培育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做强一批”的原则,制定推动企业上市的短、中、长期计划。
    2、在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做到“四个加强”,即“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和培训、加强扶持政策的制定落实、加强与券商的联系、加强与中央、省、设点各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
    3、在推进企业上市时,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以工业企业为主向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全面上市转变,二是从以大企业为主向大型和中小型企业一起上市转变,三是从以国内上市为主转向国内国外两个资本市场并举转变。
(荔湾区政协)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