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晓芬.
羊年初春,万物苏醒,春意万象。在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后面,一位不速之客--“世纪恶魔”(SARS病毒)悄然向南粤大地奔袭而来,紧接着一场突出其来的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生命安全的疫情爆发。短时间内,成百名医务人员被感染,遭疫魔袭击的人群成百上千,疫情迅速扩散。时至今日,全国除海南、贵州、云南、西藏和青海暂时未发现病人,爆发病人已达6000余人(含疑似病人),死亡人数达214人(截止5月6日)。WHO公布SARS病例达5865例,死亡人数达391例(中新网5月2日电)。疫情发生的国家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及蒙古等。一时间全社会上下被恐慌笼罩,出现了抢购风潮,“板兰根”、“口罩”一度断货。在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之时,站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奋不顾身,忘我拼搏,涌现出邓练贤、叶欣、李晓红等一批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白衣天使”颂歌。我市政协委员陈荣昌、杨湛、杜琳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他们以对人民对工作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身兼重担、身先士卒,奏出了与SARS病魔抗争的最强音符,成为战斗在最战线的医务工作者的好榜样。
医德高尚医技过硬的专家组组长
陈荣昌教授为广州市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病研究所副所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也是钟南山院士的得意门生。他风度儒雅,待人真诚,恃才不傲,学术造旨深厚,在政协组织的“扶贫义诊”活动中深受群众爱戴和尊敬。在这次抗击“非典”的战斗中,他担任了广州市SARS防治专家小组组长,肩负着指导全市救治SARS患者工作的技术指导重任。他自始自终将救死扶伤??白衣天使的职责和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临危不惧,勇于攻克技术难关,奋战在抗击SARS的最前线,成为抗击“非典”的表率。由于陈教授的特殊身份,他既是前线指挥又是冲锋陷阵的战士。年初八、是他最忙的一天,早上赶去中山二院,连续会诊了20多个病人,并指导该院实施隔离措施,稳定军心;中午又赶到省中医院,直接参与“战地救护”,抢救危重病人;晚上又奔赴顺德“前线”,会诊了十多个病人,回到家时已是深夜。河源的第一例非典型肺炎病人在陆军总医院抢救时,陈教授亲自参与。由于当时还不了解疾病极强的传染性,在抢救中又与病人密切接触,陈教授感到不适,相到那么多病人等着他,陈教授对自己说决不能倒下,于是悄悄服用了一些药物,一个星期后,烧退了,他才暗暗松了一口气,“我并不害怕自己感染生病,我是担心自己病了没法工作,我要是躺下,病人怎么办啊?病人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我们医生呀!”2月20日晚上,陈教授在市某医院进行会诊。该病人是一名二十来岁的打工妹,刚到广州一个多月就被感染。因为插管引发并发症,该病人胃液反流,导致肺部大量积液,当陈教授用支气管纤维镜清理积液时,大量带有病毒的液体沿着插管喷涌而出,陈荣昌教授满身都沾满了积液!但他丝毫没有退却,清洗消毒之后,继续投入抢救,直到病人情况有了明显改善并且稳定以后,他才拖着极度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中,此时已是“子夜时分”了。如是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谁也记不清了。
作为指挥员,他还要对全市的救治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并常要在省内各疫区及医院奔波会诊,并亲临抢救诊治SARS病人。他果敢干练,极注意医生的形象,将“白衣天使”的“自信”直接转达给病人,使病人增强战胜“SARS”的信心。在会诊过程中,医生难免会与病人近距离接触,做医生的都明白这样的接触极易感染病毒,面对病人时心理压力很大。陈教授每次会诊时都会在做好必要的保护措施时,尽量让自己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出现在病人面前,“如果病人看到医生都那么紧张,他们岂不是更紧张,安抚工作更是无从谈起,只有医生做好了表率,病人才会安心地接受治疗。”
从抗击非典型肺炎战斗打响以来,陈教授的手机就一直处于24小时待命状态,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忙碌的身影,全省各地区只要有非典型肺炎病人出现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据不完全统计,2月份,他外出会诊的病人达100余人次。
陈教授在呼吸病方面的学术造旨无容置疑。但这次SARS发病急,病情发展变化快,早期很难掌握其规律。加上没有现成的治疗经验可以参考,刚开始的治疗工作异常艰难。为了尽快找到既行之有效,又能减少病人痛苦的治疗方法,陈教授在钟南山院士率领下,带领其他专家、医生在临床上寻找治疗非典型肺炎的最佳方法。他们严密观察病人变化,仔细记录各种可供研究的参数。夜以继日地忙着到处翻阅各种文献,上网搜索相关资料,查找相关病例。同时,他还利用会诊的机会与省市的专家沟通,交流治疗经验和疗效,并以此来了解全省的治疗状况和病人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正是在大量的研究总结的基础上,陈荣昌教授仅用了两个多小时,就执笔草拟了“非典型肺炎病例临床诊断标准(草案)”,交专家组讨论,并代表钟南山院士主持了省非典型肺炎救治专家组会议,研究制定临床诊断标准,治疗原则,用以指导全省的救治工作。
在治疗过程中,陈荣昌教授发现,部分危重非典型肺炎患者并非死于本身疾病,而是死于严惩的并发症。这些引起了专家的高度重视,在钟南山院士指导下,陈教授与呼研所的同事们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治疗方法,对重症病人采取早期干预手段,如早期使用皮质激素清除肺内非特异炎症,对呼吸窘迫、早期出现低氧血症的病人及早使用“无创通气”方法给予呼吸支持。事实证明,无创通气方法能减少病人的痛苦,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于重症病人的治疗是简单有效的。目前,该治疗方法已有全省进行推广。
陈教授平时非常忙,很少有时间回家探望姻亲父母长辈。除夕之夜,本来约好与岳父岳母一起吃顿团圆饭,由于广州市SARS疫情紧急,当天他上午去中山二院会诊,下午又赶赴省中医院会诊并救治病人,一直忙到晚上近8时,回到岳母大人家,一家老小全围坐在餐桌前等着他,饭菜热了又凉,凉了又热。他的母亲年前已被确诊为晚期肿瘤,为了不让母亲伤心,他一直瞒着她。平时,有空就回家探望。自抗击SARS开战以来,他放弃了尽孝道,选择了尽守白衣天使的职责,只在心中默默祝福母亲一切平安。
陈荣昌教授在抗击“非典”的一线战斗中,原本清癯的面庞更消瘦了,原本坚定的眼光则更坚毅。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胡弗兰德箴言,“医生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他小心地避开传媒不事闻达,苦苦寻求战胜SARS疫魔的“尚方宝剑”,为的只是默默地行使“白衣天使”的守护职责。
抗击“非典”的领头雁群众信赖的好书记
杨湛毕业于安徽蚌埠医学院,我市知名传染病学专家,现任市第八人民医院传染病院党委书记,她是市属卫生系统为数不多的专家型党委书记,市政协第九届、第十届委员,第八届中共广州市党代表。她身兼数职,积极履行社会职责,是一位敬业而负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白衣天使”。在任第9届政协委员期间,作为主要提案人她共写了7份提案,其中3份被评为“优秀提案”。这些提案对我市重大传染病如霍乱、爱滋病,传染性肝炎等病的预防控制,社会干预等相关问题提出了积极建议。对于事关百姓利益的大事,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食品安全与卫生、社会医疗、垃圾压缩站管理等问题,她主动反映社情民意,积极参与专题调研,踊跃参加政协组织的义诊活动。由于表现突出,当之无愧地被评为九届委员活动积极分子。在这次抗击“非典”的战斗中,杨湛书记表现出强烈的大局意识及无私奉献精神,显示出卓越的管理和统筹能力。正是在她的组织带领下,市八医院的救治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绩,受到了党和政府各级领导和WHO官员专家的肯定。
年初时,SARS疫魔突袭穗城。大年三十晚,正当喜庆的人们各家团聚,举杯共祝佳节之时,她与医院领导正在会议室传达着市卫生局的紧急工作布署:广东省出现原因不明的肺炎,收治了该类患者的医务人员也发生感染,其中有些病情严重!为了尽快控制疫情,市八医院将作为重点收治单位,立即开放200张床位集中收治病人。具有主任医师资格、指挥了2002年登革热医院收治工作的杨湛同志明白,这是一场十分严峻的考验,为了社会的安定,为了全市人民的安宁,我们医务工作者要做出牺牲也在所不辞。她和其他院领导立即从医护人员的配置、设备购置、消毒隔离措施和后勤保障等方面做出了周密的安排。从2月2日起,短短一周住院患者已达150余人,这些患者病情十分危重且传染性极强,病情变化十分迅速。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在她的提议下,将院领导的工作做出具体分工与安排,使班子成员分工既明确,又互相协作。为了确保危重病人的救治,她经常与专家组成员,到临床第一线指导救治。在繁忙的工作中,她每天仍挤出时间召开专家组碰头会,并提出将危重病人相对集中安置,统一研究治疗方案,使专家间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二月中旬,医护人员因病严重减员,杨书记当机立断提出立即关闭一层病房,缩短战线,相对集中兵力,缩短每班工作时间,使医护人员尽可能得到充分休息和睡眠,从而达到保存实力的目的,最终保证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这些提议均得到班子的一致拥护和市卫生局领导的支持。由于工作目标明确,分工合理,工作默契,全院上下团结一致,抗击“非典”的工作有条不紊稳步进行着,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杨湛书记以身作则,以天使般的温情,关爱着每一位患病的员工,并注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的作用,。在救治SARS患者的工作中,由于与病人几乎是零距离接触,结果全院战斗性减员达20余人。他们之中绝大多数是年轻人,有的刚结婚不久,美好的生活刚开始;有的孩子年幼,正需照顾。这些都噬蚀着书记的心。为了使患病的医务工作者得到最快最佳的治疗,她及时将情况向上级反映,并立即向有关单位联系请求协助。在局领导的支持下,使这些“火线伤员”得到及时救治。为了让他们安心养病,书记每天尽量抽空看望探视,解决他们的医疗,生活和家中的困难,帮助解决后顾之忧。她在每次周会上,都要求每位党员要服从大局,从我做起,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她亲临一线,与广大医护人员一起查房,探视危害病人,与护士一起为病人转床。“毒王”周某已毒倒了若干位医护人员,杨书记临危不惧,大气凛然,多次到床前探望,以自己大无畏的精神向全院职工传达着一种信息:院领导也是寻常人,死神不会偏爱谁,众志成城,我们一定能战胜SARS疫魔。由于领导的表率作用,八院涌现了临床一支部全体党员向党委写请战书,要求到最困难的地方,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不少党员舍小家,为大家,出现了许多动人事迹。在党员的带动下,全院干部、职工全力以赴,积极投入到非典的救治工作中。不少老的医护人员感慨地说:“多年没见过这种难治性疾病,多年没见过这种团结协作精神”。
从接受病人的那天起,杨书记就始终把人民的嘱托,把党的宗旨牢记心间,把病人的安危放在心上,每天工作都在十几个小时以上。她的父母从安徽来穗过年,她没有她好地陪上他们一天,甚至没有说上一句热心话,老人非常理解,只是心痛女儿的身体。对于这段时间,她女儿在日记中这样写到:叮铃铃的电话声又一次把我从睡梦中唤醒,究竟有多少次?我也记不清了,只知道妈妈的身影仿佛就这样随着电话飘来飘去。从年三十至今,我不知热了多少次凉了的饭菜,总是盼望着在我一热好饭的时候妈妈就出现在眼前,但是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我也总是用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医生也有医生的职责,那就是救死扶伤,无私奉献。在这段时间,我总是这样的告诫自己,不要这样的贪心,医院的病人比我更需要妈妈。我从妈妈身上,看到了医生这一神圣职责的意义,真正明白了什么是医务人员无私的奉献,妈妈,我爱你。
市八医院党委正是有了这样的领头雁,才有班子的紧密团结和全院白衣战士的共同奋斗,才能克服前所未有的困难,出色完成了现阶段SARS病人的收治工作,为政府排忧解难。
健康卫士疾控女将
杜琳,中共党员,广州市第十届政协委员,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中心”)主任兼党总支书记。在控制SARS聚集性发病疫情的斗争中,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组织和指挥“中心”的全体工作人员,深入第一线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致病菌的找查以及指导医院消毒隔离等大量基础性工作,为上级领导和卫生行政机关决策,提供了及时可靠的信息和技术支持,为防止SARS进一步流行传播奋力拚搏;为稳定社会、安抚公众情绪立下了汗马功劳,不愧为发扬白求恩精神的白衣天使。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灾面前,杜琳主任处变不惊,指挥若定,率CDC全体工作人员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疫情控制工作。依凭她的职业敏锐性和强烈的事业心,她首先想到的是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安定。她意识到仅有个人的能力和本单位的能力不能打赢这场歼灭战,需争取全社会的支持和有关医院的强力配合。由于立足点明确,抗击“非典”的指挥和组织工作有条不紊,各个环节井然有序。当疫情一发生,在她指挥下,立即建立健全防治疫情的组织机构,及时调整部署技术力量。2月8日,“中心”在调查了解到中大附二、附三医院和市八医院收治病人的疫情发展情况后,杜琳主任立即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为了切实做好疫情调查、采样和数据分析处理工作,及时动员全“中心”所有人员,集中到疫情的控制处理上来。“中心”党总支成立了以“中心”主任兼党总书记杜琳同志为组长的“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分领导、流行病学调查、消毒技术指导、检验检测、后勤保障工作、资料汇总等6个小组,为了加强力量,还从办公室、寄地科等科室抽调多人到防病一线工作,参加流行病的调查和汇总分析;2月17日,随着疫情的发展变化情况,结合工作实际,“中心”又继续调整部署力量,抽调了25人,全面充实加强各组力量,组成综合分析、信息报告、流行病调查、标本采检等8个工作组,增加6名经验丰富的流行病学专家充实到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中,将20名优秀院校实习生补充到医院第一线参加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并实行报告制度,规定每天下午4:30汇报当日疫情进展情况以及存在和发现的问题,全面加强防治工作。在医务人员发病较多的市二、中山二院和省中医院,前后出动了33人次进行检查和分类指导。
她还积极主动争取上级机关的支持,及时总结近段工作。2月18日,市卫生局向“中心”批拨了部分专项经费,为打好“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资基础;次日上午,邀请了多位老领导和专家,商量对策,共同讨论本次疫情发生的特点、流行规律、实验室鉴别诊断思路和方法,以尽快有效控制疫情的发展。
同时,她提出了预防控制策略。组织有关人员编制关于加强管理防止院内感染,及流行病学调查采样等有关指引,经市卫生局向全市各有关医院下发,从而防止院内感染流行起到了有效控制。同时要求中心传染病防制科及时将调查情况编发了6期简报,中心办公室编发3期疾病预防控制信息专刊上报市卫生局,供领导参考,并传达给有关单位,为疫情调查处理、收治等工作提供了信息。
杜琳主任是“中心”防病工作的最高领导,作为女同志,她同时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主心骨,自投入这场战役以来,她深感自己责任责大,从接到疫情报告起,她毅然舍“小家”顾“大家”。1月31日,在万家团圆,普天同庆的除夕之夜,“中心”值班室接到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报告当日收治多例外地群发性的病例,杜琳主任接到报告后,马上放下手中正在吃团圆饭的筷子,紧急召开“中心”有关科室领导会议,布置任务,安排有关人员迅速乘车赶到医院现场调查核实情况,晚上11点多钟,才赶回家继续吃年饭。她在春节七天假期中没有休息一天,一直战斗在疫情的最前线。请看她2月8日至16日的工作安排表:2月8日,指导检验科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进行多种实验检测,再次排除了鼠疫、炭疽、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的可能性;2月9日召开全市区、县疫控中心会议,通报疫情,布置工作,下发了《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消毒隔离工作指引》;2月10日,疫情继续发展,社会极度恐慌,疫情电话一个接一个,杜主任一方面指示消毒科赴各医院检查、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另一方面又组织大力采集消毒药品和器械;2月11日,和王鸣副主任向国家疾病控制中心领导和专家、广东省卫生厅等领导汇报我市控制“非典型肺炎”工作情况;2月14日上午,杜琳主任召开全体职工大会,通报疫情,布置工作,号召全体职工继续发扬不畏危险,不怕辛苦、连续作战的精神;2月16日,与“中心”副主任接待省、市新闻媒体,并接受记者采访。
在她的模范带领下,“中心”全体职工个个也都是好样的。他们接到“中心”疫情紧急的报告后,一个个放弃了春节与家人团聚、在外地度假的机会,从四面八方纷纷赶回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投入了一场夜以继日与疫情作斗争的战斗中。杜琳在这场战役中,“巾帼不让须眉”,率领疾控中心的全体员工经受了一场特殊的战斗考验,在他们的奋力拼搏和辛勤劳动下,疫情得到有效遏制,为保卫人民的健康,维护社会的稳定,打了一场漂亮的硬打仗,真正成为了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天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