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要闻

市政协会同两岸三地学者畅谈辛亥革命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市政协会同两岸三地学者畅谈辛亥革命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日期:2011-07-28     

 

 
座谈会现场    
 
 
林元和主席致辞
 
    7月28日,由市政协和澳门穗协联谊会合办的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座谈会在澳门中华总商会隆重举行。市政协主席林元和,市政协常委、澳门穗协联谊会理事长廖僖芸参与座谈并讲话。市政协副主席简文豪、原副主席郭焕之、郭锡龄等参加座谈。在座谈会上,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邱捷,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山与中国大陆研究所副教授、海峡交流基金会顾问庞建国,中山大学台湾研究所顾问、香港著名军事评论员马鼎盛,澳门历史学会理事长陈树荣等四位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阐明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穗协息)
 
    广州人富有爱国心
    邱捷(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在辛亥革命前后,广州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广东省城,分属南海、番禺两县;另一个含义是指广州府,其中心区是省城以及周边的珠三角富庶县份,俗称“广府六大县”,即南海、番禺、顺德、香山、东莞、新会。从第二个含义来看,孙中山出生于广东香山县,在当时也可以说是“广州人”。孙中山一再选择广东作为武装起义的突破口和革命力量的集结地,很大程度上考虑了“广东人”这个因素。广州人一方面富有爱国心,一方面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又比较包容开放。
 
  一生不忘光复台湾
    庞建国(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山与中国大陆研究所副教授、海峡交流基金会顾问):
    孙中山先后两次派人到台湾宣传革命、发展组织,四次造访和路过台湾。虽然,孙中山先生终其一生都没机会见到台湾复归中国,但是他光复台湾的心愿是非常清楚的。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就职临时大总统时,曾向中外记者表示:“中国如不能收复台湾,就无法立于大地之上。”1925年2月,他在病榻上表达了对与日本关系的看法,再度表达了收复台湾的意愿。
 
    辛亥时报纸发展很快
    马鼎盛(中山大学台湾研究所顾问、香港著名军事评论员):
    当时报纸的发展很快,从1907年到1911年,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创办新报137种,可以说如雨后春笋。
    辛亥革命和传媒的关系十分密切,甚至有外国记者可以深入到当时武昌、南京、上海的战场中去采访,客观报道起义军的情况。在孙中山回到南京后,这个外国记者还成为他的特别政治顾问,参与了许多重要文件的起草,比如参与起草《共和政府宣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后由孙中山签发。
 
    孙逝世澳降半旗七日
    陈树荣(澳门历史学会理事长):
    辛亥革命之武昌起义后,在广东光复之前几天,从上海传来“京陷帝奔”的电讯,澳门居民奔走相告,当时澳门同盟会的外围团体“濠镜阅书报社”率先升起全澳第一面革命旗帜,全澳顿时掀起“华服剪辫”活动。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签发的国民债券,澳门同胞踊跃认购。
    根据学者的最新发现,1925年孙中山因病去世时,除了北京等地为孙中山降旗致哀之外,澳门民众也降半旗七日,为国父致哀。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