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羊城派》:【民心筑城②·委员议】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委员建议相关方这样做

日期:2021-03-31     

家庭关系维护不可少,学校紧急“托底”也重要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振天

  “建议父母持合格父母证上岗”,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这条全国政协委员建议迅速走红网络,引起人们对合格家长及家庭教育方式的热议。父母和孩子的之间的相处之道是家庭关系中的永恒话题,良好的家庭教育更是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大有裨益。

  仅从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角度而言,家庭实属他们的“第一责任人”,其次,作为青少年的其他活动环境,家校、社会同样承担着“重要义务”。近日,2021年广州市政协“有事好商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第一期,政协委员们围绕“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托起明天的太阳”的议题,共商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之道。

  家庭关系维护不可少,学校紧急“托底”也重要

  全国两会期间,关于“父母持合格父母证上岗”的建议提出,在社区举办家长课堂。建立“家长教育指导工作室”,面向适龄儿童家长,聘请第三方或者有教育经验的志愿者作为老师。针对准备入小学的家长开展相关课程教育,颁发“合格父母”上岗证随学生档案入学。

  实际上,“家长学校”即承担了建议中提到的部分内容。1983年,广州市乐贤坊小学自发成立了全国第一所“家长学校”。截止目前,广州所有的学校都设有“家长学校”,开展包括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识在内的家庭教育工作。不过,也有一线教师指出“部分学校中本该在学校和家庭之间起到重要桥梁作用的‘家长学校’作用有限”。

  对此,广州市政协委员张婉玲建议,需充分发挥好家长学校的作用,定期为家长提供心理健康知识课程,建立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机制。其次,要引导建立家长与学生之间平等、包容、互相尊重的新型亲子关系。

广州市政协委员到学校调研

  家庭是青少年的港湾。广州市政协委员戴秀文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提出三个家长误区:“第一,作为家长不要揠苗助长,过度给孩子施加压力。其次,少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攀比,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特点,帮助他发展特长。最后,家长要学会情绪管理。避免把负面情绪放到孩子身上。”

  在家庭之外,一旦遇到心理问题,孩子所在学校的紧急“托底”也显得尤其重要。广州市政协委员杨伟文从技术操作层面指出目前的学校-医院转介机制上普遍存在着“堵点”。“当家长、学校联动都解决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时,就需要进一步由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来判断孩子是否需要转介到医疗机构进行专项诊治。”广州市政协委员方颂进一步指出:“这方面要由卫健、教育部门建立协调机制。”

  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资源供给需提高

  如果说家庭是青少年的温暖港湾,那么社会则可以算得上是供他们自由潜航的蔚蓝汪洋。从这个角度出发,张婉玲委员认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和综合治理。我们要逐步降低考试量化分数在评价中的比重,同时加强对学生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共同塑造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其次要消除或减轻家长和患者的病耻感。”

广州市政协委员到广州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调研

  对于“消除或减轻家长和患者的病耻感”,在戴秀文委员看来,就是只要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就应该积极寻求办法去解决,不要逃避。“如果是出现了极端的心理障碍,或者是已经濒临到病态的边缘,那么家长就必须要快速去寻求专业机构、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不要讳疾忌医。”

  从社会资源层面上看,杨伟文委员提出,应从根本上提供更多的公共资源、服务资源供给。“一是增加更多的青少年儿童心理门诊,提供更多的医疗资源;二是加大专业人员队伍的培养,鼓励高校、医学院等医疗培训机构培训更多的儿童青少年心理病学专科医生。”张婉玲委员则建议,可以率先在有需要、有条件的街道或社区,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爱中心,开展针对家长、学生的辅导,开设一个可以倾诉的空间。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回到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