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微信公众号》:电动车也要上牌?广州最新回应!
日期:2021-09-28
据统计显示, 近年来广州市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中 涉及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的约占60%。 电动自行车到底要怎么用、怎么管, 才能让道路更安全?
近日,广州市政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有事好商量》第四期围绕“规范电动自行车管理,提升道路交通运行安全水平”展开协商。
划重点:
广州拟推电动车电子牌照,
通过平台实现对
骑手及电动车辆的实时监管。
一起来看看
↓↓
资料图。信息时报记者 崔小远 摄
现状:广州市电动自行车规模已超300万辆
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因其经济实惠、轻便灵活,成为不少市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代步交通工具。同时,外卖配送、快递等新业态发展迅猛,也促使电动自行车数量快速增长。据有关部门推算,目前广州市电动自行车规模已超300万辆。
电动自行车给大家出行带来方便,给新业态发展提供便利,但其带来的交通安全问题以及消防隐患,也日益凸显。据统计显示,近年来广州市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中涉及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的约占60%。
街坊骑电动车出行(资料图)。信息时报记者 陈引 摄
问题1:规模底数不清,无法精准治理
目前,在管理电动自行车方面存在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广州市政协委员岳朝阳认为,按照广州市现行法律法规,广州未开展电动自行车登记业务,因此相关部门对目前路面存在的电动自行车数量基本上是不掌握的。底数不清,无法精准治理,也为管控电动自行车偷盗案件、长效整治交通违章等带来困难。同时,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停放、充电等环节的源头管理执法力度整体偏弱。
对此,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外卖、快递等新业态发展迅猛,电动自行车以其灵活、便捷、无须驾考等特点,成为新兴行业的主要交通工具。同时,部分市民从公交出行转为电动自行车出行,导致电动自行车数量大幅增长,与《广州非机动车和摩托车管理规定》和“限电”政策措施产生冲突。此外,长久以来电动自行车管理单靠交警部门末端执法,缺乏系统化的综合治理,难以从根本上有效解决。
委员建议:加快立法进度,落实登记上牌
岳朝阳建议,要尽快补充完善《广州非机动车和摩托车管理规定》,增加完善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登记、通行、停放、充电等各个环节管理内容,明确有关措施和规定。
要尽快建立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登记、通行、停放、充电等环节的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工作流程,各个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加强管理,形成共治共管强大合力。要对电动自行车全面实施登记上牌管理。
部门回应: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政策即将实施
对此,广州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回应,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大力推动相关工作,研究提出《广州市非机动车和摩托车管理规定》的补充内容建议,协调市人大纳入明年的地方性法规修订计划。印发《广州市电动自行车登记管理总体实施方案》,从车辆生产销售监管、充电停放设施配套、非机动车道建设等方面搭建工作机制,明确各单位职责。
此外,以即将出台实施的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政策为契机,提升电动自行车信息化管理水平。如采用RFID电子号牌绑定登记车辆及所有人信息,在主要道路构建电子围栏,实现交通违法行为的精准识别和追溯。
资料图。信息时报记者 卢舒曼 摄
问题2:电动车常常面临“无路可走”?
根据调研显示,广州市民对电动自行车的需求旺盛,而大多数受访市民均表示,目前驾驶电动车常常面临“无路可走”的状况。市政协委员谭国戬表示,广州市目前仅20%左右道路设有非机动车道;现存的非机动车道缺少护栏等物理设施隔离,狭窄断续,“断头路”现象常见。
委员建议:推进慢行系统建设,优化道路通行秩序
谭国戬建议,一方面要加快非机动车道建设。市级层面对全市非机动车道建设进行统一规划部署,构建层次清晰的非机车道网络;多种形式推进非机动车道建设,新建道路上应增加非机动车道设置,对现有的较宽道路通过挤压机动车道建设非机动车道,对现有的较窄道路,考虑以单向通行、错峰设置、设置非机动车禁行区等方式加强管理。
另一方面,有条件的道路上要利用护栏等设施对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进行隔离,避免机非混行。
部门回应:全市已完成62公里非机动车道建设改造
对此,广州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回应,目前,广州在新建道路时同步配套建设非机动车道。同时,市交通运输局目前已将既有道路非机动车道的完善工作纳入年度计划,现阶段已完成对中心城区非机动车道现状摸查,并指导各级道路管理单位根据摸查结果采取对车道瘦身、压缩部分绿化带等形式,在保证人行道宽度和车行道最小宽度的前提下,有序推进既有道路的非机动车道设置工作。
截至目前,全市今年已累计完成广州大道北、江月路、东方三路、浣花路、东圃大马路、云霄路等70个路段62公里非机动车道建设改造。
问题3:外卖小哥,总是在“赶时间”?
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市外卖行业有一定品牌的平台公司有13家,而作为行业基本交通工具的电动自行车总数超过9万辆,其使用规模大,使用频率高,骑行速度普遍快,时有不规范行驶行为,交通事故及违法现象更为突出。市政协委员冯昭扬指出,目前,外卖行业用工形式存在平台自营、劳务派遣以及劳务众包等模式,其中众包比例高达70%,由于部分众包骑手只注册接单、未与企业签订劳务合同,因此该部分人员处于“失管”状态。
委员建议:强化对外卖配送车辆的智慧监管
冯昭扬建议:
●结合公安交警部门电动自行车上牌工作,推进外卖配送人员及车辆“一人一车一码一证”等规范化管理工作,强化对外卖配送车辆的智慧监管;
●基于电子车牌信息,建设快递外卖行业电动自行车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对行业内车辆、驾驶员信息实时监管;
●探索实行外卖配送电动自行车“安全驾驶积分制”,建立交通违法“黑名单”管理制度,对多次发生严重交通违法、负有交通事故责任的配送员,考虑通报行业清退和禁入。
胡育新建议,要强化各部门协同监管,通过行政约谈、信用约束等手段,从根本上、源头上、制度上压实外卖平台、企业交通安全主体责任。
部门回应:通过平台对骑手及电动车辆的实时监管
广州道路运输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回应,广州道路运输行业协会针对外卖行业正在推进外卖配送行业管理平台建设,通过平台实现对骑手及电动车辆的实时监管。建立完善骑手安全教育培训机制,将对行业骑手进行安全培训,全面提高骑手安全意识。
同时,起草了广州市饮食配送服务行业标准,将进一步规范骑手行为要求、外卖电动车标准及企业主体责任等内容。此外,积极推动完善外卖行业保险机制,探索如何从第三者责任险、意外险、雇主险等多方面尽可能提高骑手人身安全保障。
广州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州公安交警部门当前已采取了每周曝光企业违法排名,每月将交通违法抄告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不定期约谈企业负责人等措施。接下来,将积极配合市场监管部门建立外卖行业联合管理机制,强化企业、骑手监管力度。
问题4:电动车违规充电带来消防隐患
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屡屡出现电池燃烧、爆炸等安全问题。据统计, 2018年至2020年,广州每年平均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140起,主要原因是违规充电导致电动自行车电池热失控。同时,私自对电池等进行改装的行为,也带来极大的消防安全隐患。
委员建议:加大力度设置集中停放充电区域
针对电动自行车改装、加装行为,岳朝阳建议加强源头执法,依法严查生产、销售、改装不符合国家强制标准电动自行车等违法行为,定期开展排查整治;督促生产经营企业严格按照国家规范标准生产销售电动自行车;结合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工作,建立车辆溯源管理信息库,加大对售后私自改装车辆的识别和打击。
针对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设施配套不足,谭国戬建议,是要在地方法规条例中明确电动自行车禁止停放和禁止充电的区域。要做好全市公共场所及社区周边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等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加大力度设置集中停放充电区域,鼓励设置具备定时充电、自动断电、故障报警等功能的智能充电换电设施。
部门回应:探索应用“互联网+”充电解决方案
市应急局相关负责人回应,应急部门将会同工信、住建、消防等部门,继续下大力抓好电动自行车停放和充电安全监管工作,注重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加强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监测、评估和预警,探索应用“互联网+”电动自行车安全充电解决方案,集智能充电终端、移动物联网、充电运营管理云平台、用户小程序于一体,广泛适用多种场景和领域,为广大电动自行车使用者提供更安全、更智能、更便捷的充电服务。
文字:信息时报记者 陈绵钦
图片:信息时记者 陈引 卢舒曼 崔小远
来源:信息时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