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广州如何擦亮乡村休闲旅游品牌?听听政协委员怎么说

日期:2022-06-28     

  ■《有事好商量》节目从演播室搬到了美丽乡村。

  ■广州一家民宿,站在天台,就能饱览美景。新快报记者 孙毅/摄(资料照片)

  吃喝玩乐大同小异,淡旺季分明四季不均 

  根据广州市文广旅局数据,端午假期广州接待乡村游游客近239万人次,占全市累计游客接待量的51%,从化、增城、花都乡村精品民宿入住率达100%。 

  踏青赏花、民宿度假、非遗体验、郊野露营、休闲自驾游热度不减,山居民宿、赏花摘果、农耕研学大受青睐。近年来,广州以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抓手,打造了一批乡村游精品路线和网红打卡点。而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特色不鲜明、配套有缺陷、品质待提升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民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为推动广州乡村休闲旅游高质量发展,广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围绕“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满足群众消费新需求”议题,组织政协委员、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代表、群众代表开展调研协商,并将《有事好商量》节目从演播室搬到了美丽乡村——从化米埗村,为擦亮广州特色乡村休闲旅游品牌建言献策。 

  焦点1 处于粗放的初级开发阶段 吃喝玩乐同质化问题 

  市政协委员胡国胜此前来过米埗村,他说:“这里是打造得比较早的乡村旅游点,也是运营比较成功的乡村旅游精品,所以许多地方都在复制这样的模式。”他指出,目前广州乡村旅游存在吃喝玩乐的同质化问题。 

  体验过乡村旅游的市民说,自己觉得除了食材新鲜外,没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此,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教授江金波说:“同质化现象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广州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还处于相对粗放的初级开发阶段。”主要原因一是乡村旅游开发阶段还处在资源导向阶段,对资源依赖程度高。其次是,产业深受开发主体的规划水平和经营能力的影响。“从江浙一带的民宿产品及其升级发展经验来看,开发主体素质是导致品质化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质量的关键所在。”另外,地方特色凸显与市场需求结合不足。 

  ●政协委员建议 

  根据特色确定发展方向 

  避免低端开发带来的重复建设 

  政协委员从政策和操作层面分别给出建议。在政策层面,市政协委员崔冠星建议政府部门破除制度壁垒,构建乡村旅游区域合作网。让各地根据各自的资源特色来确定发展方向,避免低端开发带来的重复建设、主题混乱以及恶性竞争。 

  在操作层面,市政协委员陈筱棠建议深入提取乡村自身独特的文化基因,在保护、挖掘传统建筑文化和景观文化的同时,重视发掘无形人文资源,组织人力搜集整理古村落的发展史、乡俗文化、民间典故和名人游踪等。同时,营造特色村落文化氛围,利用特色资源举办荔枝节、丰收节等节庆活动,确保四季各不同、月月有惊喜。 

  焦点2 乡村旅游淡旺季分明 削弱了对资本和人才的吸引力 

  据了解,米埗村拓宽农产品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借助动漫IP赋能农产品,创建了“芽米七彩番薯”“芽米田园”品牌,以及胜塘村杨梅、溪头村三华李、磻溪村青梅等“一村一品”。米埗村一位负责人说,当下存在的困难主要是缺乏专业的策划。 

  稻喜湾民宿负责人认为乡村旅游淡旺季分明,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乡村旅游项目对社会资本和专业人才的吸引力,导致消费业态难以得到创新和丰富。譬如,市民暑假来从化吃荔枝、冬天到从化泡含氡温泉水,旺季时一房难求,淡季时门可罗雀。 

  ●广州旅游协会秘书长肖立斌—— 

  找准定位,做到差异化产品开发 

  广州旅游协会秘书长肖立斌则认为,当前同质化、淡旺季明显是广州乡村旅游发展阶段性现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未来乡村旅游发展大有可为。 

  肖立斌还提到,自己此前有幸参与广州星级民宿的评定工作,了解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公共游泳池的民宿开房率相对要好于没有泳池的。为此,要做到差异化产品开发,首先得有一定的市场洞察力,找准定位。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表示,近年来,该局培育和打造乡村品牌。目前,全市拥有40个省、市旅游文化特色村。在首批旅游文化特色村中,从化西和村主力粤菜研学和花卉观赏,莲麻村定位聚焦绿色生态和红色历史,西塘村发展稻田文化和艺术动漫,增城大埔围村教育爱国主义和体验农耕田园,花都红山村则以乡村景观和季节特色为招徕,番禺大岭村以岭南古建和鼎盛文化见长。 

  同时,该局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比如,在花都塱头古村推出“乡村旅游+雕塑艺术”产品,以增城荔枝为主食材推出“乡村旅游+美食”产品,以番禺莲花山荷花展为契机推出“乡村旅游+赏荷”产品。 

  市农业农村局说,近几年来,该局鼓励乡贤返乡、青年入乡,带动本地青年创业创新,拓展农业生态、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共培育25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认定9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创建4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焦点3 即使景观优美、住宿环境优越 配套设施也有提升空间 

  江金波提到,乡村休闲旅游配套包括硬配套和软配套两类。前者主要是指乡村交通、设施等硬性配套设施。后者主要是指服务的软配套。 

  怎么做好配套服务,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有市民说,最需要改进的应该是交通。假期时间很短,有时候堵车、停车会耗费大半天时间。 

  也有市民认为服务水平要提升。“有的时候坐下来吃饭,找不到服务员或服务态度不好,住民宿遇上问题不能很好沟通,很影响旅游心情。” 

  委员们在调研走访中也发现,即使是景观优美、住宿环境优越的乡村旅游景点,相关的配套设施也有提升的空间。 

  花都区竹洞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吴国波提到,虽然他们现在有两家档次比较高的民宿,但是仍然满足不了节假日的人流量。接下来,他们打算用村民们闲置的房间打造民宿集群,同时丰富农家乐的品种。 

  市政协委员崔冠星说自己对吃住行娱乐配套都十分关注。自己到一个地方旅游,在住宿方面,最在意的是民宿的设计风格、卫生清洁度;吃的方面,希望有更多不同类型的餐厅和特色菜系;在出行上,除自驾游,其他出游方式也能便捷到达;休闲娱乐方面,能有让游客慢下来,尽情享受生活的乡村书吧、陈列馆、村史馆、文化体验馆等;周边环境则希望空气清新,绿水青山环绕无污染。 

  “乡村旅游现在最紧缺的配套还是如何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广州民宿协会秘书长沈莉莉也是一位有着众多粉丝的旅游博主,她说,由于路途较远交通不便,多数市民选择开车,一到节假日就把原本不宽阔的道路挤得满满当当。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 

  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提升五年行动方案 

  对于这些问题,崔冠星说需要因地制宜进行解决。有关部门需要做到完善地铁出来后到景区的交通接驳,景区标识标牌指引;建设垃圾治理、污水整治、环境保护的纵向机制;推进旅游厕所革命,提升公共环境卫生;鼓励集中区域开设特色产品销售、传统民间工艺体验等。 

  陈筱棠觉得,从目前来看,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精品,至少需要4个体系的支持,包括跨区域合作体系、政策体系、服务监督评价体系、乡村旅游服务技能体系。 

  在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方面,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不久前,该局制定了《广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将继续以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 

  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提到,近年来,该局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推动乡村旅游厕所建设,完善旅游文化特色村旅游交通标识系统,支持乡村旅游景区完善停车场、游步道、旅游导览系统等旅游配套设施。 

  焦点4 旅游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酒香也怕巷子深 

  有旅游博主提到,受疫情影响,很多人的旅游方式发生变化。“从传统的大众旅游,到现在的微旅游、微度假、宅旅行,以生活、工作的城市为中心,50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圈基本是现在很多人周末旅游的区域。”而对应的,围绕广州城中心的从化、增城、花都等地则以乡村旅游乡村民宿为主打,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游览。 

  周末,霍小姐一家从广州城区开车前往增城区派潭镇的度假村度假,可以钓鱼、体验原生态种植,也能品尝美食。霍小姐说,她做攻略看到这家民宿,感觉还不错。 

  度假村负责人说,这里游客常年不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宣传推广上下足了功夫。 

  “在旅游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酒香也怕巷子深。”市文广旅局说。 

  ●市文广旅局 

  策划推出10条生态旅游精品线路 

  培育和推广品牌,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广州打造了从化溪头村、米埗村、大岭村,增城邓山村、蒙花布村、正果老街,花都塱头古村、宝桑园、马岭观花植物园等网红打卡点、网红村落,推出了增城“时光穗稻”、花都“花漾年华”、“美丽从化温泉生态乡村游休闲精品线”等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如何让这些旅游项目更有知名度,是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广州的乡村旅游项目虽然四处开花,但区域整体乡村旅游形象还不够清晰鲜明,没有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胡国胜说,一是“有星星,没月亮”,小项目、特色村多,但在全国叫得响、自带流量的大项目、好项目少。适合一日游、半日游的特色村多,但能吸引市民游客过夜甚至小住3-5天的休闲游、度假游、商务游的项目少。二是区域合作水平不高,资源整合度不够,没有构建起跨区域的整体旅游品牌形象。 

  市政协委员陈筱棠同样认为需要整合乡村旅游区域形象。将区域内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标准,并通过差别定位,重塑区域乡村旅游整体品牌形象。 

  在宣传推广层面,民宿负责人谈到,他们会沿用传统酒店线上线下推广宣传的模式,以及与线下旅行社合作传播推广。也会利用官网等自营工具,做好主题活动策划和日常产品推广营销。 

  该负责人还提到,好的产品、好的服务是最好的营销。比如,稻喜湾坐落于凤凰山脚下,依偎在流溪河畔,游客行走在白墙黛瓦之间。“住进民宿,远眺五指山,听蝉嘶蛙鸣,闻十里稻香,感乡野情趣,让生活回归到本来的样子。” 

  米埗村第一书记谈到,目前,该村对于旅游的推介在走出去方面仍有不足,希望旅游、宣传等部门可以予以更大的指导和支持。 

  胡国胜委员建议,有关部门要多邀请网红博主、旅游达人、协会代表、企业代表、摄影爱好者、媒体代表、文艺创作者到乡村深度采风,通过直播的方式展现乡村之美。鼓励各景点和市场主体与大型网络平台合作,为市民提供乡村旅游咨询、导游、导购和民宿推广预定、餐饮查询评价等一站式服务。 

  市文广旅局说,该局注重引导和推动乡村旅游宣传创新。首先,创新营销模式。比如今年年初,该局邀请了知名大湾区网红主播在从化罗洞村做了一场直播,带领全网观众一同领略百年非遗民俗、近距离感受工匠小镇传统工艺、“粤菜师傅”技能风采,品尝广州乡村地道年夜饭,直播总观看量超450万人次,高峰同时观看人数超30万。 

  同时创新宣传渠道。近期,该局推出百条“读懂广州”精品线路中就包括“乡愁广州”“民俗广州”“生态广州”等乡村旅游线路。下一步还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文旅IP,策划推出乡村文化遗产游、亲子研学游等10条生态旅游精品线路。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 通讯员 李健

  来源:新快报2022年6月28日第A04版、A05版


【回到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