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推动每个村居设置颐康服务站

日期:2022-12-20     

广州市政协“有事好商量”协商“提升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水平” 

推动每个村居设置颐康服务站

 

“有事好商量——提升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水平”专题调研活动现场走访。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广州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达213万,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是一道重要的民生课题。如何提升社区服务体验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广州市政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有事好商量”日前围绕“提升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水平”开展调研协商,为“夕阳”事业呼唤发展新动能。 

  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验率低? 

  协商:动态调整服务 发放“就餐券”等补贴 

  目前,广州各个街道、社区设有区级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星光老年之家、长者饭堂等各类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市累计有1.6万名老人建立了家庭养老床位。然而,市政协委员们在调研走访中发现,有些机构内的娱乐设施类型单一,多以棋牌为主,且机构内老人入住率并不高。 

  市政协调研数据显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知晓率不高、体验率偏低。知晓率最高的长者饭堂为84.9%、最低的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为29.3%。 

  “这与我们的实地调研情况一致。”市政协委员邓艳梅指出,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距离近、服务专业,却乏人问津,有多方面原因:一是短期受疫情影响;二是老人对颐康中心这一新生事物了解有限,对服务内容更是一知半解;三是由于增值服务对老人缺乏吸引力,例如某颐康中心的洗脚按摩免费体验一度火爆,转为收费后则门可罗雀;四是企业所提供的养老服务多局限于基本项目,甚少根据所在社区老年人的结构、需求去定制个性化服务。 

  颐康中心企业代表侯湘华表示,各运营企业与所在街镇签约情况不一,不少合同期仅约5年,面临回报周期长、规模小导致的入不敷出问题,因此陷入“多样化服务供给不足-对老人缺少吸引力-欠缺服务再提升动力”的循环。 

  要走出此循环,邓艳梅委员认为,首先要搞清楚老人“想要什么”,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开展相应服务,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以社区为单位因地制宜增减服务项目。市政协委员胡育新则建议进一步提升精准化服务水平,譬如以发放“长者就餐券”等补贴方式,带动长者饭堂发展。 

  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官洁君回应说,颐康中心社会效益不明显,受到建成时间短、疫情偶发以及老年人购买力和消费观念等客观限制。尽管如此,近期颐康中心每月上门服务量仍达5.7万人次,站点式服务达58万人次,发展趋势良好。她介绍,广州目前有1097个长者饭堂,正推动每个村居设置一个具备助餐配餐功能的颐康服务站,欢迎社会餐饮企业参与各区、各街镇助餐配餐服务采购招标。 

  医养结合服务质量难保证? 

  建议:建立社区与医院“双向转诊机制” 

  老年人往往伴随慢性病,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的重要一环。市政协调研显示,老年人对医养康养、康复护理等医养结合服务需求明显。胡育新委员指出,目前全市125家医养结合机构中,提供嵌入式服务的仅2家。颐康中心通过采取与周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站签约,建立医养服务合作关系,但合作紧密度不一,加之在社区医疗资源紧张等客观限制下,医养结合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全市178个颐康中心中,截至今年7月底获得长护险定点的机构仅19家,占比10.7%。 

  胡育新建议,推动颐康中心均能与周边医院建立“双向转诊机制”,方便老人预约挂号、转诊治疗。同时,推动养老服务信息与医疗卫生信息深度对接,跨部门、跨区域共享信息。 

  “广州正全力推进机构养老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市卫健委家庭发展与老龄健康处处长张斌介绍,广州已实现100%养老机构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全市现有医养结合机构128家,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签约率100%,另有177家护理站固定服务约4.08万人,实现市民线上一键预约“上门护理”,打通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最后一公里”。此外,2017年至今,广州累计建立3.53万张家庭病床,医护人员提供约92.73万次上门出巡诊服务,家庭医生为基层养老服务提供了新思路。 

  针对“双向转诊机制”等委员建议,市卫健委表示将强化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加强嵌入式医养结合服务,并协调民政局、医保局、工信局加强失能老年人信息共享,提升老年人社区医养结合水平。 

  如何吸引人、培育人、留住人? 

  建议:提升待遇 纳入国家高技能人才评定 

  做事业离不开人才。如何吸引人、培育人、留住人,是广州养老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答题。 

  “目前养老护理工作工资偏低、劳动强度大、福利较少。再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人认为养老护理员是伺候人的,社会地位低。这导致养老服务队伍招聘困难、流动性很大,在职时间短暂,队伍极不稳定。”市政协委员倪静调研后指出,除了薪资保障,让从业者更有尊严、更自信,也是关键所在。她建议增强激励机制,对参加养老护理培训的获证人员,给予职业技能提升补贴,并对一线的养老护理员入户、子女入学、保障房租赁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增强职业吸引力,提升从业人员职业地位和荣誉感。 

  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张碧儿表示,广州正从生源、认证、激励三方面解决养老事业的人才供应问题。 

  目前,全市11所技工院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等5个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广州鼓励养老护理企业与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共同培养学徒,取得相应证书的按规定给予5000到8500元不等补贴。 

  此外,全市40家培训机构具有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培训资质,养老护理员已纳入技能培训补贴范围,今年以来全市发放补贴6491人次,共1036.68万元,11121人次获得职业工种证书。 

  为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养老护理行业就业创业,广州给予高校毕业生每人每年1万元(不超过3年)的就业补贴,并按规定给予相应的创业补贴。员工制家政企业招用家政服务人员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发放社会保险补贴和每人1000元的吸纳就业补贴。同时,广州鼓励各类评选表彰向优秀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倾斜,对在世界技能大赛和国家级一类、二类职业技能大赛获奖者,纳入国家高技能人才评定范围。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道岚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

  来源:广州日报2022年12月20日第A5版


【回到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