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羊城派》:【有事好商量②委员议】如何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政协委员建议多措并举建立健全相应机制

日期:2022-12-21     

  本期话题:如何破解养老难题? 

  近日,广州市政协社会法制民族宗教委联合市民政局、卫健委、教育局、人社局等多个职能部门开展协商,并深入社区、企业、医院等相关养老机构,围绕“有事好商量”第5期专题“提升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水平”,进行全方位调研。本期“委员议”,听听政协委员们的建议。 

  社区“嵌入式”养老知名度不高,个性服务项目较少 

  为提升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水平、进一步满足老年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广州市政协社会法制民族宗教委组织政协委员开展了系列调研。 

  “目前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的知晓度不高。”政协委员欧阳智鸿称,从调研走访的情况来看,只有“长者饭堂”“星光老年之家”的知晓率超过了50%;同时,各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体验率也不高,问卷中“长者饭堂”的体验率最高,但也仅有约22%。特别是全托床位入住率不高的现象比较突出,调研发现,某区全托床位目前入住率只有两成多。

广州市政协委员深入社区颐康中心了解运营情况 

  为何会出现上述问题?政协委员邓艳梅认为,首先是受到近几年疫情影响,其次,目前老人对颐康中心这个新生事物了解有限,对它的服务内容也是一知半解。 

  “老人对目前颐康中心提供的增值服务兴趣不大。”邓艳梅说,颐康中心提供的服务包括普惠性质的福利性养老服务和增值拓展性质的收费服务,由于消费观念不匹配等原因,大部分老年人目前更倾向于接受政府提供的免费服务,较少购买增值服务。 

  她举例说,某颐康中心前期为老人提供免费洗脚按摩活动,当天就非常火爆;但后续需要交费时,几乎没有一个老人愿意来,可见消费观念是个问题。 

  应建立养老服务项目动态调整机制 

  针对上述问题,椿萱茂广州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侯湘华称,目前各颐康中心的运营企业与所在街镇签约情况不一,部分合同约定年限仅5年,企业对于后续投入存在观望情绪。 

  另外,由于开展多样化的增值服务需要增加相应的人力资源等运营成本,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存在规模效应不足、利润较低的问题。 

  “企业开展多样化服务面临回报周期长、入不敷出的情况,往往更倾向于开展有相应补贴和长期护理保险资金流入的普惠性质养老服务项目。”侯湘华说,因此,相关养老服务对政府补贴依赖程度较高,形成了“多样化服务供给不足、难以满足老人差异化需求、对老人缺乏吸引力”的供需错位循环。 

  对此,邓艳梅建议,养老服务机构首先要清楚老人“想要什么”。她建议强化街镇颐康中心、社区颐康站与社区、居民的连接,支持机构通过走访社区、问卷调查等形式深入了解辖内居民需求,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开展各项养老服务。 

  同时,让老人了解养老机构“在做什么”。她建议在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积极利用入户、新媒体等多元方式,加强对颐康中心的功能定位及服务的宣传,提升知晓率。

广州市政协委员在养老服务企业调研时的情景 

  “应建立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项目动态调整机制。”她建议,以半年或一年为周期,通过汇总统计服务数据、向各颐康中心和颐康站征求意见等形式,动态调整养老服务项目清单,促使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能够更加因地制宜,真正扎根于社区。 

  建议多开设老年大学或文化活动室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对于高龄和身体不便的老人需要“养”,而很多“初老老人”身体强健,并不是非要去社区养老院让人照顾,反而是更喜欢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比如出去旅游,跳广场舞,或者去上老年学堂。 

  欧阳智鸿认为,广州市老年文化教育设施影响面和覆盖面不广,布局不合理,功能不完善。在城市社区,普遍存在场所数量不足,面积过小,设施功能不齐全等现象。在村镇,几乎没有老年人文化教育场所,无法组织老年人开展经常性的活动。老年文化教育机构管理体制落后,不够规范。大部分机构的管理模式是业余管理式,即一般是由退休人员兼管,谈不上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专题调研组听取职能部门的汇报和建议 

  “我们要鼓励更多的养老机构开设老年大学或文化活动室。”他建议,同时丰富社区老年教育资源,加强规划,合理布局,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在充分考虑社区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按照一定比例在社区配建老年大学(学校)、老年活动中心及老年文体活动场所,或通过对现有星光老年之家、颐康中心等养老服务机构进行微改造,配建老年文化教育设施,投入教育资源,加挂老年大学(学校)等牌子。 

  建议增强激励机制,提高养老护理职业吸引力 

  养老事业要想做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人才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养老服务的质量。 

  “养老服务队伍招聘困难,流动性大。”政协委员倪静认为,目前养老护理工作工资偏低、劳动强度大、福利较少,再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人认为养老护理员是伺候人的,社会地位低,导致养老护理员的流动性很大,在院工作时间短暂,队伍极不稳定。 

  对此,倪静建议,进一步增强激励机制,对参加养老护理相关工种技能提升培训并获证的人员,给予职业技能提升补贴,对一线的养老护理员入户、子女入学、保障房租赁等方面持续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加大奖补措施,增强养老护理员职业吸引力,提升从业人员职业地位和荣誉感。 

  在此次专题调研中,市政协委员们认为,让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遍地开花,需要有关方面充分认识社区老龄服务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建立健全相应制度,鼓励、引导各方力量兴办此类养老机构。同时,要通盘考虑社区养老服务场所和设施建设,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在全面增强老人获得感、幸福感的同时,积极推进养老事业发展。

  文/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灿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2022年12月21日 


【回到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