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羊城派》:【有事好商量①记者跑】广州村容村貌虽有改善,但仍存在这些短板

日期:2023-03-28     

  本期话题:如何提升广州乡村风貌修复维育水平 

  乡村是广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综合功能的重要承载地。近年来,广州成功创建了一批美丽乡村,并已基本形成了“一村一特色”“一带一主题”的生动格局。然而,随着和美乡村建设向更深、更广的维度推进,广州乡村建设中呈现出来的短板也日渐引起人们的注意。 

  广州的乡村建设未来如何发展?近期,广州市政协农业农村委员会组织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群众代表与政府职能部门就有关问题开展协商,共同为广州全面建设生态宜居和美乡村建言献策,围绕“提升广州乡村风貌修复维育水平”的话题展开协商。 

  广州乡村风貌修复中的“优等生” 

  走进广州市番禺区有着800年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沙湾古镇,这里街巷错落纵横,宗祠古屋点缀其间,檐缘梁枋巧饰雕琢,在古镇街区内,保留有明清时期“上住下铺”特色的商铺26间,发展了“当当云吞店”“牛奶皇后店”等当地传统特色店,大巷涌路特色手信一条街更是深得游人喜爱。

  将岭南乡村特质转化为美丽乡村特色,古村落格局保存完好的沙湾古镇,无疑是广州市乡村风貌修复中的“优等生”。历史建筑和文化是沙湾最大的“家底”,它拥有14处历史建筑、108处文物保护单位、12项非遗。沙湾街道办事处主任吴锦莹告诉记者,“在乡村风貌修复上,我们走的是通过保护性开发、依托旅游业吸引人和财、让村民安居乐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人居环境提升之后,不少村民回迁了,把祖屋修缮好后举家搬回来自住,连屋外的小巷都主动种了花。由于沙湾古镇每年有游客200多万人次的消费市场,还有一部分村民主动把房子出租或自营,修缮后做民宿、家庭菜馆或匠人工作室,为自己带来可观的收入。他们在乡村风貌修复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成为真正的获得者。

  除了投入真金白银,沙湾还成立了古镇旅游公司运营景区。筑好巢、有了管巢人,自然就引来凤,吸引了一大批文人墨客、手工匠人、民宿餐饮等经营者扎根在古镇。“我们走的是一条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的路,乡村风貌修复启动要靠政府,但要可持续,必须市场化。”吴锦莹说。 

  乡村风貌同质化现象严重 

  实际上,在广州的乡村建设中,像沙湾古镇这样修旧如旧,800年历史传承这么好的仍是少数。广州市政协委员付伟去过很多乡镇,他认为,乡村风貌“撞衫”的问题比较突出。“去得多了,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一搞就是粉墙黛瓦,让人仿佛置身在江南水乡。江南虽好,但广州毕竟不在江南,而是岭南。” 

  对于乡村风貌“撞衫”的产生,付伟总结了三点原因:一是缺人,老工匠越来越少,没人会做;二是图快,喜欢搞“急就章”;三是设计过度。他指出:“乡村建设要返璞归真,而不是一定要建牌坊、广场、公园、花海,老广州有的是蜗耳墙、蚝壳屋、满洲窗,这些元素不能丢掉。” 

  “很多的乡村过度开发,商业化现象很严重。”广州市政协委员张婉玲对此也深表忧虑,她认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我国城乡二元化传统已久,乡村建设受制于城市发展与核心经济圈的辐射影响,乡村建设、旧村改造难免向房地产、文旅、工业、物流业等城市核心区高利润产业倾斜,从而导致乡村特质不断流失,乡村文化难以传承。 

  近年来,广州成功创建了一批美丽乡村,并已基本形成“一村一特色”“一带一主题”的生动格局。记者在广州市从化区走访看到,乡村风貌修复工作为村民提供了更加卫生、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实现了村庄保洁覆盖面、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自然村生活污水收集、治理完成率、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面5个100%。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向更深、更广的维度推进,广州乡村风貌中呈现出来的短板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记者在从化区的部分村庄走访注意到,虽然目前乡村的村容村貌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在乡村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的规划、设计、建设还相对滞后,如有的村庄道路没有实现人车分离、部分路面坑坑洼洼以及道路两旁路灯较少、网络信号不稳定,这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以贴合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振天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回到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