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把最美乡愁留给子孙后代——广州市政协“有事好商量”热议乡村风貌修复维育工作

日期:2023-03-31     

  “乡村是城市的根,希望通过乡村风貌维育,让乡村成为城里人的向往之地,让老城市释放出新活力。” 

  “乡村建设搞好了,环境变美了,根本目的是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品质,让他们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要敬畏历史、尊重文化,精雕细琢、久久为功,把绿水青山、美丽乡愁留给子孙后代……” 

  3月10日,在广州市番禺区沙湾古镇的留耕堂前,一场热烈的讨论吸引了众多村民驻足观看。这是广州市政协“有事好商量”的录制现场,讨论的话题正是“提升广州市乡村风貌修复维育水平”。 

  挖掘原汁原味的“内在美” 

  碑坊、石刻、灰塑……具有600多年历史的“留耕堂”是沙湾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凝聚了岭南宗族文化和建筑文化的精髓,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历史建筑和文化是沙湾最大的‘家底’。”沙湾街道办事处主任吴锦莹介绍说,对留耕堂的修复是沙湾开展乡村风貌修复的起点,并以此作为基点,通过修缮古建筑、修建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打造出沙湾古镇这个4A景区,“我们是有原居民居住的原汁原味的岭南古村落景区”。 

  当前,乡村游日渐兴旺,但乡村风貌“撞衫”问题也愈发明显。市政协委员付伟常常到乡村走访游玩,但千篇一律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让他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具有广州特色的蚝壳屋、满洲窗反而比较少见。 

  诚然,当下乡村正在变得越来越像城市,不仅是乡村工程城市化,就连乡村小吃和特产都越来越像城市。市政协委员张婉玲说,现在很多乡村过度开发,商业化现象很严重,这是因为我国城乡二元化传统已久,乡村建设受制于城市发展与核心经济圈的辐射影响,乡村建设、旧村改造难免向房地产、文旅、工业、物流业等城市核心区高利润产业倾斜,导致乡村特质不断流失,乡村文化难以传承。 

  乡村风貌为何会同质化?付伟认为原因有三:一是缺人,老工匠越来越少,没人会做;二是图快,喜欢搞“急就章”;三是设计过度。 

  对于“后继缺人”的现状,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砖雕项目代表传承人何世良深有体会。他说:“现在年轻人不愿意学习,他们觉得有些枯燥,认为这些是老古董,旧东西,更多年轻人去学金融、律师这些专业。” 

  何世良从事砖雕行业37年,也参与过许多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其实我们自己的东西是最好的。”在他看来,乡村风貌的前提是乡村,要亲近自然、返璞归真,还要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采用原材料、传统工艺,尽量保留本地特色的元素,让古建筑“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 

  为了留住美丽乡愁,近年来,广州着力创建一批美丽乡村,并且已基本形成了“一村一特色”“一带一主题”的生动格局。例如广州市番禺区就坚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乡村风貌修复路子,以“坚持规划引领、坚持因地制宜、坚持‘修旧如旧’”的有力举措,确保乡村风貌充分体现农村特点、蕴含乡土味道。 

  “我觉得番禺区的‘三个坚持’非常好。就是要这样做好制度设计,政府‘有形之手’要出手,点到穴位上。”付伟建议出台指引,对广州乡村历史、特色风貌、风俗元素进行挖掘、梳理,也要对乡村规划进行一次“回头看”,该提升的提升,该整改的整改。 

  2021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编制了《广州市乡村风貌修复提升工作指引》,以“尊重自然美、展现个性美、保护原生美”为工作导向,围绕乡村风貌修复提升的八类要素形成三级指引体系。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总工程师唐仪兴表示,将把各项具体技术要求纳入《“十四五”美丽乡村建设任务清单和验收工作方案》,指导各区通过运用“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推动美丽乡村差异化发展,切实做好乡村风貌修复维育。

  因地制宜打造“外在美” 

  乡村风貌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表征,也是反映乡村现代化进程的物质显现。广州市自2012年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以来,以推动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着力推进路网、水网、电网等村庄基础设施和服务站、文化站、卫生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和乡村风貌得到较大提升。目前,广州市已实现村庄保洁覆盖面、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自然村生活污水收集、治理完成率、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面5个100%。在2021年度广东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广州市荣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考核全省第一名。 

  “我们要推进城乡融合,但不是城乡雷同。城市建设的一些做法不能直接复制粘贴到乡村。”付伟说,这几年不少乡村建广场、搞公园、修道路,大量采用花岗石、沥青路,花了不少钱,但中看不中用,因为渗水效果严重下降,很容易形成积水内涝。“这里面有社会转型的客观背景,但也有我们对乡村建设规律性认识和把握不够的主观原因。” 

  “留耕堂的风水塘、古色古香的石板路,这正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天然‘海绵’,我们要把这些传承下去。”市水务局总工程师冯明谦坦言,目前农村地区还没有落实好海绵理念,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在乡村开发建设中采用“渗、滞、蓄、净、用、排”多项措施,防止农村出现“城市病”。他也提到,对沙湾古镇这类传统村落,要坚持保护优先,采用绣花功夫,对现有供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实现效能和村容村貌的双提升。 

  “乡村风貌修复,不仅仅是为了好看,还要实用。”张婉玲指出,在乡村风貌修复维育中,乡村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的规划、设计、建设仍相对滞后。她建议,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的巩固提升工程,查漏补缺,组织各涉农区广泛动员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在巩固现有整治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美化、净化农村人居环境,实现村庄美丽水平提质升级。 

  去年,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印发实施《广州市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分类配置指引(试行)》,分级分类明确村庄公共设施基本配置要求,助力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覆盖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蓉表示,将继续规范乡村设施配置的独立用地、位置布局、功能组合、建筑立面等要素,做到“多要素、全过程”精细化管控,助力乡村公共设施风貌提升。 

  长效机制助力“永恒美” 

  乡村风貌修复需要政策支持、规划引领、文化赋能,同时也需要人、财、物的支撑。广州不少乡村通过“政府主导、企业运作、文化注入”的模式,将广州的美丽乡村从完善基础到打造精品的进化提升,沙湾古镇正是其中的典型。 

  而乡村风貌的维护也是一个常态化的过程,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高洪昭建议倡导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艺术家下乡跟踪指导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为村镇提供“面对面”“点对点”的专业规划设计,让设计和艺术走进乡村,逐步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乡村风貌,整体提升美丽乡村宜居环境。 

  目前,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积极推行乡村规划师和乡村规划联络员制度,通过组建乡村规划师智库,为规划编制、项目选址和村庄风貌管控等提供技术咨询和业务指导;通过设立乡村规划联络员,协助参与村民建房报建、村庄风貌管控等工作,助力乡村风貌提升,促进美丽生态宜居新农村建设。 

  高洪昭还建议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引导有条件的乡村挖掘独特资源禀赋,鼓励现有资源所有者、村民出资参与微改造,多方合作激发释放乡村活力,共同助推乡村振兴。 

  “沙湾古镇以景区的名义出现是2010年的事了,除了真金白银投钱,我们还成立了古镇旅游公司运营景区。筑好巢、有了管巢人,自然就引到凤,吸引了一大批文人墨客、手工匠人、民宿餐饮等经营者扎根在古镇。”吴锦莹讲述了沙湾古镇开发的故事,并总结道:我们走的是一条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的路。乡村风貌修复启动要靠政府,但要可持续,必须市场化。 

  对此,唐仪兴表示赞同。近年来,广州市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也在持续深挖各乡村资源禀赋,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作、文化注入”模式,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大力推进岭南特色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创建,在做好美丽乡村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活化等乡村风貌修复维育工作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从完善基础到打造精品的进化提升。 

  乡愁是一种风景,一种人情,更是一种动力。这让无数归乡人带着豪情壮志,加入了建设家乡、美化家乡的行列,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从化区格塘村村委书记潘国超说,以前年轻人喜欢往城市跑,现在村子里三分之一的年轻人都回到村子,在村里或者附近就业。 

  “人居环境提升之后,不少村民回迁了,把祖屋修缮好后举家搬回来自住,连屋外的小巷都主动种了花。”吴锦莹也说,村民在乡村风貌修复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成为真正的获得者,自然而然就成为支持者和参与者。 

  2021年,广州市印发《广州市新乡村示范带建设工作方案》,要求各涉农区编制新乡村示范带规划,用3年时间在全市集中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新乡村示范带。目前,广州已基本建成7条新乡村示范带。从“一村美”到“全域美”,广州在乡村振兴中,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各个村庄都齐头并进。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彬透露,今年,在巩固提升2022年已建精品新乡村示范带的基础上,将新建7条、启动建设3条能够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精品新乡村示范带。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连线成片、串珠成链的广州乡村“和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委员观点】 

  高洪昭:加大对区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 

  我们对美丽乡村进行了调研。从调研数据的量化分析结果来看,市级美丽乡村现有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数量(包括道路、停车场、公园、文体活动广场、公厕等)是区级美丽乡村的2.33倍,其中番禺、白云为2倍,增城、花都、从化为2.5倍。从乡村的整体风貌和人居环境来看,区级美丽乡村和市级美丽乡村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造成这个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区一级的投入相对来说力度不够,还需要加强。 

  张婉玲: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乡村风貌修复维育要发动村民支持,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服从乡村建设规划和管理,加强乡村风貌的日常维护。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美丽乡村建设的理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另一个方面,要做好岭南文化普及,提高村民的文化程度和文明水平,从而解决自建房屋各行其是、千奇百怪的问题。 

  付伟:引导企业参与乡村振兴 

  广州有一大批驻穗的央企、省属国企。要用好这些优势和资源。通过“千企兴千村”等平台,密切和创新企业和区、镇街、村之间的联系,引导国企、民企等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示范带等建设,实现带村兴村、助农富农。企业参与乡村振兴,要实现双轮驱动,一是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二是要让企业与乡村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双赢,真正激活市场机制。 

  【部门回应】 

  市农业农村局:以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改善美丽宜居“大民生” 

  我局将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持续以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改善美丽宜居“大民生”,让广大村民感受到更多乡村振兴所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力争2025年底前,全市所有行政村达到省定美丽宜居村标准。同时,以新乡村示范带建设为抓手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努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高效打造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三美融合”的新高地。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用“绣花”功夫改善村容村貌 

  注重挖掘乡村自然资源禀赋,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改善村庄环境品质,推动发展文化内涵丰富、地方特色彰显的美丽乡村。“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继续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抓手,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把补齐农村设施短板、改善人居环境作为主攻方向,全面开展区级美丽乡村提质升级,实现市级美丽乡村全覆盖。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分步分类推进村庄规划优化提升 

  因地制宜安排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引导建设用地集中布局,从空间安排上让村庄相对整体,不至于破碎化影响乡村整体风貌。同时,提出农房建设在建筑高度、建筑退距、建筑色彩等方面的指引,让农房建设在整体上是协调的、美观的。

  【协商故事】 

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 

  “您好,我是广州市政协委员高洪昭,今天过来在村子里看了看,想做个实地调研……现在这条路以后会不会拓宽呢?”2022年夏天,高洪昭来到从化区的水南村,他此行是为了参与广州市“有事好商量”提前做调研。 

  水南村没有名山大川、古镇景点,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是大部分广州市乡村的真实写照。“有山有水,总体环境不错,但基础设施方面存在不足,有提升的空间。”一进村,高洪昭就看到了满墙外挂的电线,凌乱且存在安全隐患。一路走来,高洪昭还发现了网络信号不太稳定、路灯配置欠缺、道路没有实现人车分离等问题。他一边与村民交谈,一边在笔记本上快速地做笔记,并思考如何改进的问题。 

  除了水南村,他还走访了溪头村、格塘村,各个村庄的发展情况也是大不相同。“溪头村做得比较好,基本上是旅游景点了;格塘村,总体环境改善了很多,但还有老旧房子,村子比较冷清;水南村,还没开展风貌修复,比较原生态。”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这是高洪昭的工作习惯,也是对政协委员的履职要求。高洪昭来自农村,深感农村农民的不易。如今,他从事工程监理方面的工作,经常会到乡村或周边做项目,见证过不少乡村的美丽蜕变。 

  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乡村建设怎么建、建成什么样。广东省委也印发《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推动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很希望借助自己的工作、专业和资源助力乡村振兴,让乡亲们早日享受美好幸福生活。”在今年广州市“两会”期间,高洪昭就提交了两篇与乡村振兴有关的提案,分别是《关于树立乡贤文化,通过文化赋能促进乡村振兴的提案》与《关于加快推进“点状供地”助力乡村振兴的提案》。而广州市“有事好商量”民生实事协商则为他的乡村履职提供了另一个平台。 

  “‘有事好商量’协商氛围很好,参与协商人员站在不同视角就协商话题提出看法、建议和工作举措,协商过程开放、包容、畅所欲言,而且是经过多轮协商、不断完善,真正体现民主协商,最终形成协商成果、达成共识。”第一次参加“有事好商量”电视节目录制,高洪昭做足了功课,也学习了不少。比如,他从参与协商的嘉宾观点中受到启发,就建立针对乡村风貌修复维育的企业对口帮扶机制、完善引入社会资本相关指引和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提出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的积极回应。 

  在3月10日的电视节目录制现场,不仅有政协委员、有关部门代表,还有来自沙湾镇的代表、民间工匠参与讨论,台下也聚集了围观的村民和路过的游人。在现场听完嘉宾们的观点交锋后,群众纷纷表示,这个话题很有意义,这种协商形式很生动,感到“政协离自己很近,委员就在身边”。 

  对此,高洪昭也感触颇深:“协商成果是集思广益的成果,是民主的成果,将协商成果通过媒体与民众见面,实现提案来源于民、结果反馈于民,充分彰显广州政协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台上半个钟,台下半年工,更多的调研协商走访在看不见的幕后。在一次次的沟通中,在持续不断的跟进中,政协委员把自己与群众联系的“绳”系得更紧了。 

  在完成本期“有事好商量”的调研之后,高洪昭也在持续地关注水南村。今年2月路过时,他还特意去村里走了一趟,看到修复工作已经开始,心中甚是欣喜。前不久,他还和村书记通电话,得知修复工作将近结束,路面铺上了沥青、外挂的电线也做了清理和安全保护,湖里重新种了荷花,湖边做了休闲步道…… 

  “乡村风貌修复一定要坚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乡村风貌修复路子,保持农村特色,坚持规划引领、因地制宜、修旧如旧。”高洪昭认为,只有保持农村特色才能让乡村成为城里人的向往之地,才能让老城市释放出新活力。 

  2022年,广州市政协着力加强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根据所属界别、推荐单位、工作领域、所在地等方面因素,市政协将新一届市政协委员安排到各区的镇街委员工作室履职,邀请各区政协主席、区委统战部部长担任区级召集人,全面推进委员进社区履职工作,构建了“专委会联系界别、委员联系群众”的工作格局。 

  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高洪昭说,乡村振兴是长期而艰巨的事业,任何有关乡村振兴的政策落实、民生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代表、委员们的有效监督和同心桥的搭建。他希望借助“委员之家”和“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平台与人民群众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关系,通过沟通交流收集百姓的“金点子”,提交“百姓提案”,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全过程人民民主就在眼前、就在身边。

  记者 林仪 揭春雁 通讯员 曾健萍 李健

  来源:人民政协网


【回到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