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Plus》:大浪淘沙,“食在广州”凭什么?

日期:2023-05-31     

  美食,是广州的城市名片,也是广州的文化载体。从古至今,以美食为媒介的文明交流,孕育出了“食在广州”的独特品牌,也碰撞出了世界文明传播与交流的“广州味道”,广州成为了全国首个获得“中华美食之都”和“国际美食之都”双料称号的城市。 

  然而,餐饮市场竞争加剧、外部环境变化加速,消费者对餐饮健康、安全、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广州餐饮行业高质量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2022年以来,广州市先后出台《广州市促进住宿餐饮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广州市加快推进商务领域居民生活服务业品质化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措施,推动广州餐饮行业持续复苏发展。 

  为了擦亮“食在广州”的金字招牌,近日,广州市政协经济委组织政协委员、行业代表,与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市场监管局共同探寻新时代广州餐饮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良方良策。 

  餐饮行业“大浪淘沙”里,广州以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直面行业痛点、难点,力求在餐饮业的新未来里,让广州的餐饮行业继续做大做强,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品质化的餐饮需求。迎难而上顺应时代要求,守正创新深耕行业生态,以人为本回应群众需求便是新时代“食在广州”的底气。

直面挑战 

广州“有为”打造餐饮“强生态” 

  “无论是西关的传统美食,还是其他各地的特色美食,到现在各式新派餐饮、融合菜,广州真的是品类齐全、应有尽有。” 

  “曾经为了吃蛋挞,可以半夜起身踩单车从海珠区跑到惠福路买通宵营业的蛋挞。有时好吃就是因为一时的兴致、一时的心情。” 

  提到吃,广州很有发言权。“食在广州”以其盛名足以撩拨世人欲望,其源远流长之味蕴足以征服挑剔舌尖,其朝“茶”夕“宵”之烟火足以点燃百业蒸腾。

  广州美食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南越国时代,已经形成独特的岭南饮食。明清时期,广州作为对外通商的口岸城市,“饮食之胜,歌舞之多,过于秦淮数倍”。到了近代,广州餐饮包罗万象、融汇四海,南北风味并举、中外名吃俱全、高中低档皆备,“食在广州”之名著称于世。 

  以包容、创新为核心元素的广州餐饮,历经千年,繁盛不衰。目前广州餐饮业市场主体超过15万家。各种类型餐厅穿行在广州大街小巷里,从传统老字号到网红餐饮,随处可见美食为生活添上的烟火气。 

  2015年,广州就成为全国首个餐饮消费零售额突破千亿的城市。如今,广州正倾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亟须规划呈现具有标志性、内生性、关联性、产业性的消费矩阵,其关键在于确立一个能够代表广州消费文化使者、引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核心引擎行业,“食在广州”当仁不让。

  近年来,面对疫情和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广州多措并举擦亮“食在广州”金字招牌。 

  “目前,当务之急是要确立一个引擎支点,建议从战略高度尽快确立‘食在广州’作为广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消费中心’地位,以‘大美食消费’为破局点,举全市之力,实施饱和性、压倒性战略投入。”广州市人大代表,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秘书长程钢表示。 

  “食在广州”是一个历史形成的招牌,这个招牌亮不亮,最终取决于餐饮行业影响力大不大、竞争力强不强。 

  为此,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王永华建议,一方面是打造企业名片,支持本土餐饮企业做大做强,打造菜品名片,遴选本地餐饮企业中最具代表性的菜品,进行大力宣传推广,打造具有城市代表性的广州名菜。另一方面,坚持科技赋能,不断突破绿色加工技术,推出高端预制菜,保持风味和营养,全世界人民都能吃上品牌企业的品牌美食。 

  如今,广州将“美食之都”列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5张城市名片之一,以珠江为轴,规划“一江两岸”美食长廊,进一步明确11个区餐饮布局,培育餐饮消费集聚区。 

  广州市商务局市管一级调研员王小华表示,广州围绕餐饮上下游产业,优化发展路径,做好餐饮产业链扶持政策兑现,对发展“餐饮+”、预制菜、数字化等优秀项目给予最高200万元经营贡献奖励,对餐饮类展览活动给予最高150万元补贴。“为帮助餐饮企业对接连锁发展资金需求,我们聚焦餐饮创新和投融资,在消费促进、优惠贷款等方面推出个性化措施”。

文化赋能 

广州“善为”聚焦餐饮“内基因” 

  喝茶是广州人的一大嗜好,早晨见到亲朋好友打招呼,问的也是“饮咗茶未”。一壶清茶,几份点心,饮茶人悠然自得。 

  广州人习惯把“饮早茶”称作“叹早茶”,其实一个“叹”字就表明了老广们对早茶文化的追求,更多的并不是为了充饥果腹,而是为了追求舒适惬意的慢节奏的享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质会反映到这个地方的饮食文化上,饮食的演变也是文化的演变,文化的趋向是饮食的趋向,人们喜好、习惯、审美的变化都会影响饮食变化。 

  而传统文化就是广州饮食的内在基因。岭南文化求新,敢闯敢干,反映在饮食文化上是追求生猛,敢为天下先;岭南文化务实精神,反映在饮食文化上就是追求“平靓正”,不太注重仪式感;岭南文化的包容,反映在饮食文化上就是善于学习,为我所用。 

  饮食习惯反映地方文化,同样的,特色的广府文化亦在赋能广州餐饮。 

  近年来,广州推动美食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鼓励社会各界打造诸如“粤菜文化博物馆”等“博物馆+”文商旅融合新场景,传承弘扬美食文化,让市民游客感受独特粤菜美食文化内涵,增强消费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餐饮行业要做到与文化相融合,相促进,除了饮食文化外,其他优秀的文化也值得互相借鉴和融合。”王永华举例道,岭南饮食选用食材注重因人而异,烹制方法注重因时制宜,其本质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传统。“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建议在餐饮行业中积极发扬推广,打造更多深受群众喜爱的餐饮文化品牌和消费爆款”。 

  为做好美食的“官方宣传”,让“酒香”飘出“深巷子”,广州计划策划推出一系列美食网红打卡点,发布一批美食新消费场景,编写美食推文攻略,将“美食文化”融入到日常外出推介参展工作中。 

  “未来我们将发力于支持餐饮业申报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加大餐饮类非遗项目宣传推广和传承人培养力度,为建设世界美食之都、弘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管一级调研员陈泽华说。

回应需求 

广州“敢为”啃下餐饮“硬骨头”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进步和物流运输业的发达,现在人们能足不出户便吃到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特色美食。尽管我们的餐桌正变得越来越丰富,但绝大部分中国人真正最关心的是吃得“安不安全”。

  “从法治角度来讲,建议职能部门一方面既要严厉打击市场监管领域违法行为,对于侵权假冒、造假售假、勒索敲诈等违法行为协同有关部门及时稽查执法,另一方面,也要拓宽企业经营行为合规咨询渠道,及时解答经营行为是否合规的疑惑,提高企业依法经营水平。”广州酒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广东烹饪协会会长赵利平说。 

  食品安全是餐饮企业的红线,也是餐饮行业发展的底线。在美味面前,食品安全更是“民之切”。为回应群众所盼所需,广州正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向食品安全问题“开刀”。 

  2022年,广州全市系统共检查餐饮单位22.2万家次,立案查处1442件,聚焦餐饮重点领域,把“严”的主基调持续贯彻到日常监管执法工作中,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同时,推广使用网络餐饮“食安封签”;通过培训系统指导全市餐饮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宣传;颁布《广州市餐饮服务连锁企业食品经营许可“告知承诺制”工作指引》,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其新开办的直营门店申请食品经营许可并书面承诺的,可先核发食品经营许可证,后开展现场核查。 

  此外,在打击虚假投诉、恶意曝光等方面,广州建立完善投诉举报黑名单,对于涉嫌敲诈勒索、诈骗、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等行为一经查实,将联合公安部门重拳出击,严厉打击。

  “监管部门每年都会不定期对餐厅进行检查和监督,也为我们提供专业的培训,同时,也会帮助我们不断提升对食品安全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受访的餐饮企业负责人说。 

  “加强监管不仅仅是对消费者的保护,也是对行业健康发展的保护。”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餐饮处处长、一级调研员李红兵表示,广州监管部门将着眼推动餐饮行业健康发展,积极改进监管方式,让监管更加科学、高效,既有力度,也有温度,推动广州美食连锁品牌做大做强。 

  目前,广州正积极推进“食在广州”品牌建设工作。在网络上开展了“食在广州”品牌形象征集,并进行商标注册,也正在制定“食在广州”的星级评定标准,今年内将推出一批“食在广州”星级社会餐饮单位,让广州美食走向全国甚至全球,全力打造“食在广州”城市品牌,促进广州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南方+记者 洪钰敏


【回到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