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干饭人,广州拟规划“一江两岸”美食长廊

日期:2023-05-31     

  政协委员、行业代表与职能部门共同探寻广州餐饮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良方良策

  美食是广州的城市名片,也是广州的文化载体,孕育出了“食在广州”的独特品牌。广州成为了全国首个获得“中华美食之都”和“国际美食之都”双料称号的城市。

  美食是广州的城市名片,也是广州的文化载体。(资料图)

  为了擦亮“食在广州”的金字招牌,推动餐饮行业高质量发展,近日,广州市政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有事好商量》组织政协委员、行业代表与职能部门,共同探寻广州餐饮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良方良策。市商务局表示,该局拟将“美食之都”列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5张城市名片之一,以珠江为轴,规划“一江两岸”美食长廊,明确11个区餐饮布局,培育餐饮消费集聚区。

  市商务局表示,拟规划“一江两岸”美食长廊,明确11个区餐饮布局,培育餐饮消费集聚区。(资料图)新快报记者郭思杰/摄

  【委员谈】

  广州餐饮行业“处于融合发展的状态”

  “我在广州生活十多年,最喜欢的就是这里的烟火气。”市政协委员、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永华说,这几年,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很快,餐饮行业多元化发展始终是广州作为超大城市的魅力所在。

  市政协委员、广东烹饪协会会长赵利平谈到,广州的餐饮行业发展现状,有其历史渊源脉络,也是近40年来市场发展的结果。广州的餐饮,虽然粤菜体系是主体,但是其他地区菜系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空间,餐饮行业处于一个融合发展的状态,与广州包容、开放的城市文化特质是相符的。“我觉得没有最好吃的,只有更好吃的。好吃并不因为贵也不因为什么难得的食材。”他说,自己曾经为了吃蛋挞,可以半夜起身踩单车,从海珠区跑到越秀区惠福路,买通宵营业的蛋挞。

  在广州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市政协委员、广东国智律师事务所副主任朱天芳说,她对广州的饮食很有感情,觉得这里是个兼容性很强的城市。“无论是西关的传统美食,还是其他各地的特色美食,到现在各式新派餐饮、融合菜,广州真的是品类齐全、应有尽有。无论是跟亲朋叹早茶,还是相聚于各色餐馆,不同的食材、不同的口味,都能带来不同的享受。尤其老火靓汤细火慢炖出来的浓郁味道,真的是百喝不厌。”

  代表广州消费文化 “食在广州”当仁不让

  早在2000多年前的南越国时代,广州已经形成独特的岭南饮食特色。明清时期,广州作为对外通商的口岸城市,“饮食之盛,歌舞之多,过于秦淮数倍”。到了近代,广州餐饮包罗万象、融汇四海,南北风味并举、中外名吃俱全、高中低档皆备,可谓“食在广州”。

  目前广州餐饮业市场主体超过15万家,从传统老字号到网红餐饮店,随处可见美食为生活添上的烟火气。有粤菜企业表示,为了让顾客体验食在广州的魅力,在传承经典广府粤菜和文化宴席时,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有湘菜企业表示,该餐厅有四百年历史,是第一次走出湖南,首次进驻广州。

  广州正倾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亟需规划呈现具有标志性、内生性、关联性、产业性的消费矩阵,其关键在于确立一个能够代表广州消费文化、引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核心引擎行业。对此,市人大代表、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秘书长程钢说:“‘食在广州’绝对当仁不让!‘食在广州’以其海内远洋之盛名足以撩拨世人欲望,其源远流长之味韵足以征服挑剔舌尖,其朝‘茶’夕‘宵’之烟火足以点燃百业蒸腾。”

  【专家议】

  从三方面打造餐饮业的广州“城市名片”

  2022年以来,广州市先后出台《广州市促进住宿餐饮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广州市加快推进商务领域居民生活服务业品质化发展的若干措施》《广州市促进消费提档升级若干措施》等措施,推动餐饮行业持续复苏发展。

  程钢说,近年来受到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广州餐饮行业发展规模与国内一些大城市相比,仍存一些不足之处。赵利平认为,首先是缺乏大流量的爆品。虽说粤菜好吃,但具体到一道菜、一份小食,则缺乏销量和知名度,缺乏影响力。其次是数字化发展相对滞后。广州缺乏像美团等平台总部,中国餐饮SAAS数字化系统前几名的哗啦啦、美团、客如云等企业也无一在广州,广州餐饮企业数字化的投入与应用均不足。

  王永华建议从三个方面打造餐饮业的广州“城市名片”。一个是打造企业名片,支持本土餐饮企业做大做强,尤其是一些老字号品牌;二是打造菜品名片,遴选本地餐饮企业中最具代表性的菜品,进行宣传推广;三是突破绿色加工技术,推出高端预制菜。

  办好体验盛典制定评价体系推动美食消费

  “要高质量发展广州餐饮行业,我觉得除了政策上的鼓励支持外,更重要的是经费上的支持。”朱天芳说,广州目前市场自然形成了部分餐饮消费集聚区,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使其更具知名度和市场号召力。可以多举办些高等级的城市美食推广活动,如美食节、餐饮展、技能赛等。要支持广州企业通过连锁化经营等方式走出去。

  程钢则认为,建议尽快确立“食在广州”作为广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消费中心”地位,以“大美食消费”为破局点,加大投入。其次,办好一场体验盛典,以节造势。制定一套评价体系,以“名菜”“名牌”“名厨”三位一体推动广州美食消费实现“吃得好”“立得住”“传得广”。

  【部门说】

  规划“一江两岸”美食长廊 明确11个区餐饮布局

  广州市商务局市管一级调研员王小华表示,该局将结合广州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点做好几方面工作。首先是抓规划引领,将“美食之都”列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5张城市名片之一,以珠江为轴,规划“一江两岸”美食长廊,进一步明确11个区餐饮布局,培育餐饮消费集聚区。

  其次,打通上下游链条。围绕餐饮上下游产业,优化发展路径。做好餐饮产业链扶持政策兑现,对发展“餐饮+”、预制菜、数字化等优秀项目给予最高200万元经营贡献奖励,对餐饮类展览活动给予最高150万元补贴。支持行业协会和专业机构在广州举办餐饮上下游产业展会。

  该局还将强化资本助力。发挥“金融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产业联盟”作用,帮助餐饮企业对接连锁发展资金需求,聚焦餐饮创新和投融资,在消费促进、优惠贷款等方面推出个性化措施。组织社会资本与餐饮企业对接,推动餐饮企业资本化、连锁化发展,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抓消费也是关键一环。每年春节、五一、暑假、十一、寒假5个节点,该局都将调动金融机构、平台企业、餐饮企业资源,组织全城餐饮促销。高质量举办美食节展销,面向超千万展会人群开展精准营销,将城市流量转化为餐饮消费。与出行、旅游、短视频平台,以及航空公司合作,推出住宿、机票等优惠措施,将旅游流量转化为餐饮消费。同时引导餐饮企业用好平台工具,加快数字化发展。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将策划推出一系列美食网红打卡点

  一壶清茶,几份点心,饮茶人悠然自得。市政协委员朱天芳说,广州人习惯把“饮早茶”称作“叹早茶”,一个“叹”字就表明了老广对早茶文化的追求,是一种悠然自得、舒适惬意慢节奏的享受。

  如何传承饮食文化?近日,在市政协“有事好商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上,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管一级调研员陈泽华表示,该局将策划推出一系列美食网红打卡点,发布一批美食新消费场景,并编写美食推文攻略。

  广州市政协组织各方,探寻广州餐饮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良方良策。通讯员供图

  打造一批展示广州饮食文化的专属场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质也会反映到这个地方的饮食文化上,我们可以看到广州的饮食文化与岭南文化在这些方面有所体现。”美食专栏作家林卫辉说。

  市政协委员赵利平说,饮食的演变是文化的演变,文化的趋向是饮食的趋向,人们的喜好、习惯、审美的变化都会影响饮食变化。关乎饮食,变才是不变的永恒。传承、守正、创新、解构、融合、突破,有时甚至要跨界把不同的文化元素引进,才能令人既熟悉又耳目一新。

  赵利平建议打造一批展示广州饮食文化的专属场馆。比如,可以支持打造集全场景体验、多空间联动、跨界文创于一体的岭南文化标杆——“粤菜文化博物馆”,探索将历史文化、技艺传承、宣教研学、品鉴体验、非遗文创“共冶一炉”,打造“博物馆+”文商旅融合新场景,实现“听完可做、看完可尝”,促进粤菜文化展示和粤菜餐饮体验的深度交融,以文脉滋养城脉商脉。

  “餐饮行业要做到与文化相融合,相促进,必须树立‘大文化’的理念。”市政协委员王永华说,在餐饮行业弘扬传统文化,除了饮食文化外,其他优秀的文化也值得互相借鉴和融合。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表示,将大力支持餐饮业申报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指导开展粤菜文化内涵挖掘、整理工作,加大餐饮类非遗项目宣传推广和传承人培养力度。策划推出一系列美食网红打卡点,发布一批美食新消费场景,编写美食推文攻略,将“美食文化”融入日常外出推介参展工作中。

  今年内将推出“食在广州”星级餐饮单位

  食品安全是餐饮企业的红线,也是餐饮行业发展的底线。2022年广州全市系统共检查餐饮单位22.2万家次,立案查处1442件。

  王永华建议,政府部门除了对企业进行监管,也要加大对虚假投诉、恶意曝光、职业举报等行为,以及自媒体靠造谣传谣、恶意炒作博眼球引流量来攫取经济利益等做法的监管力度。要对典型的恶意炒作事件予以适当曝光,组织餐饮企业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分享和学习培训。

  赵利平建议加强政府的监管,对于违法违规行为应当依法依规处理。对此,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餐饮处处长、一级调研员李红兵表示,从监管和执法的角度来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同样重要。

  具体来说,在打击虚假投诉、恶意曝光等方面,该局已在建立完善投诉举报黑名单,对于涉嫌敲诈勒索、诈骗、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等行为一经查实,其将联合公安部门重拳出击。同时,该局目前正推进“食在广州”品牌建设工作。已经通过媒体在网络上开展了“食在广州”品牌形象征集,正在进行商标注册,制定“食在广州”的星级评定标准,今年内将推出一批“食在广州”星级社会餐饮单位。对符合条件的预包装食品也可使用“食在广州”品牌标签。下一步,该局将围绕各位委员提出的建议,加大政策宣贯和培训力度,让企业知道标准与红线,让监管有力度、有温度。

来源: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 通讯员 李健


【回到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