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听新闻】坚持科技、文化赋能,擦亮“食在广州”金字招牌
日期:2023-05-30
广州美食融汇四海、南北风味并举、中外名吃俱全,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食在广州”已经成为广州一张靓丽的名片。近年来,餐饮市场竞争加剧、消费者要求不断提升,广州餐饮行业如何发掘优势,寻找出路呢?
广州市政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有事好商量”
近日,2023年第二期广州市政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有事好商量”邀请政协委员、行业代表,以及广州市商务局、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围绕广州餐饮行业发展生态、文化赋能等话题,共同探寻广州餐饮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良方良策。
(点击音频,听详情↑↑↑)
优化行业生态,推动餐饮企业线上线下组合发展
广州美食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南越国时代,已经形成独特的岭南饮食。明清时期,作为对外通商的口岸城市,“饮食之胜,歌舞之多,过于秦淮数倍”。到了近代,餐饮包罗万象、融汇四海,南北风味并举、中外名吃俱全、高中低档皆备,“食在广州”之名著称于世。
以包容、创新为核心元素,目前广州餐饮业市场主体超过15万家。各种类型餐厅遍布大街小巷,从传统老字号到网红餐饮,随处可见美食为生活添上的烟火气。
广州美食
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秘书长程钢介绍,作为餐饮大市,广州一来市场主体多,市场化程度高,二来餐饮企业多元化,饮食品类多样,三是餐饮消费客流多,餐饮业营收排在全国前列。早在2015年,广州就成为全国首个餐饮消费零售额突破千亿的城市。如今,广州正倾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亟需规划呈现具有标志性、内生性、关联性、产业性的消费矩阵。“寻找能代表广州消费文化的名片,‘食在广州’当仁不让!”他说,“食在广州”以其海内远洋之盛名足以撩拨世人欲望,其朝“茶”夕“宵”之烟火足以点燃百业蒸腾。但近年来,受到突发疫情和市场竞争等因素影响,餐饮行业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
谈及广州餐饮业面对的挑战,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酒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利平认为,一是缺乏大流量的爆品。都说粤菜好吃,但具体哪一道菜、哪一款小食,则缺乏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数字化发展相对滞后。缺乏像美团、饿了么、大众点评等平台总部,中国餐饮SAAS数字化系统前几名的哗啦啦、美团、客如云等企业也不在广州,餐饮企业数字化的投入与应用偏低。三是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不足。缺乏高端餐饮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机构、理论研究与学术分析专业机构,对现象分析与亮点提升及人才培养不利。四是市场化推广空间大。餐饮投融资市场不够活跃,多靠单个企业单打独斗。
广州市政协委员、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永华认为,“食在广州”的历史招牌亮不亮,取决于行业影响力大不大、竞争力强不强。她建议扶助老字号品牌创新经营,同时遴选本地餐饮企业中最具代表性的菜品,打造具有城市代表性的“广州名菜”,并且借助科技赋能,推出高端预制菜,把广州品牌企业、品牌美食推广至全世界。
对此,广州市商务局市管一级调研员王小华表示,广州将“美食之都”列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5张城市名片之一,未来会以珠江为轴,规划“一江两岸”美食长廊,进一步明确11个区餐饮布局,培育餐饮消费集聚区。兑现餐饮产业链扶持政策,对发展“餐饮+”、预制菜、数字化等优秀项目给予最高200万元经营贡献奖励,对餐饮类展览活动给予最高150万元补贴,并支持行业协会和专业机构在广州举办餐饮上下游产业展会。在“金融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产业联盟”蓝图之上,市商务局聚焦餐饮创新和投融资,帮助餐饮企业对接连锁发展资金需求,组织社会资本与餐饮企业对接,推动餐饮企业资本化、连锁化发展,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弘扬广府传统文化,推动餐饮业高质量发展
“食在广州”也是广州一张城市文化名片。融汇中西的多元文化,成就了广州餐饮行业的多彩变化。赵利平正准备出版一本关于饮食的新书,他表示,饮食的演变是文化的演变,文化的趋向是饮食的趋向,人们喜好、习惯、审美的变化都会影响饮食变化。另外,关乎饮食,变才是不变的永恒。传承、守正、创新、解构、融合、突破,有时甚至要跨界要把不同的文化元素引进才能令人既熟悉又耳目一新。归根结底,好吃是硬道理,文化是生命力。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管一级调研员陈泽华表示,广州成为米其林指南在中国内地的第二个评鉴城市,粤菜师傅工程“百厨百店”向纵深发展,“粤菜师傅”已成为一张旅游名片。在资源整合方面,广州推出“旅游+美食+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利用《财富》论坛、“读懂中国”、亚洲美食节、“广州欢迎您”等大型平台,展示美食文化,助力文商旅融合发展。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也利用信息化技术,搭建社媒传播矩阵,通过国内外社交媒体,加大广州美食文化乃至中国美食文化输出。
赵利平建议,有关职能部门可支持打造一批展示广州饮食文化的专属场馆。比如,集全场景体验、多空间联动、跨界文创于一体的岭南文化标杆——“粤菜文化博物馆”,探索将历史文化、技艺传承、宣教研学、品鉴体验、非遗文创“共冶一炉”,打造“博物馆+”文商旅融合新场景,实现“听完可做、看完可尝”,促进粤菜文化展示和粤菜餐饮体验的深度交融,以文脉滋养城脉商脉。
王永华认为,餐饮行业要做到与文化相融合、相促进,必须树立“大文化”理念。在餐饮行业弘扬传统文化,除了饮食文化外,其他优秀文化也值得借鉴、融合。比如,岭南饮食选用食材注重因人而异,烹制方法注重因时制宜,其本质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传统,是把人的健康放在重要位置的;又比如,节俭的文化,这既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广州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粤菜出品精致而适量,不会因量大而造成浪费。
监管既要有“力度”,又要有“温度”
食品安全是餐饮企业的红线,也是餐饮行业发展的底线。广州市场监管部门聚焦餐饮重点领域,把“严”的主基调持续贯彻到日常监管执法工作中,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2022年全市系统共检查餐饮单位22.2万家次。与此同时,监管部门着眼推动餐饮行业健康发展,让监管更加科学、高效,既要有力度,也要有温度。
王永华委员表示,政府应兼顾两方面,既要发挥社会管理职能作用,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保障大家吃得安全、吃得安心,也要发挥政务服务职能作用,让监管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通过加强政策保障,改进政务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促进餐饮行业健康发展。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国智律师事务所副主任、高级合伙人朱天芳委员在调研中了解到,广州通过全面推广使用网络餐饮“食安封签”等措施,在保护消费者的同时,维护了餐饮行业的安全发展。
程钢以《广州市餐饮服务连锁企业食品经营许可“告知承诺制”工作指引》为例,建议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其新开办的直营门店申请食品经营许可并书面承诺的,可先核发食品经营许可证,后开展现场核查。
赵利平委员表示,职能部门一方面要针对侵权假冒、造假售假、勒索敲诈等违法行为,加大稽查执法力度,另一方面也要拓宽企业经营行为合规咨询渠道,及时解答经营行为是否合规等疑惑,提高企业依法经营水平。
广州市政协委员参与调研
同时,他呼吁监管工作适度前置,多给企业分享监管案例,发挥负面案例的警示作用、正面案例的榜样作用;在普及监管标准方面,多做一些宣传和培训工作,加强工作指引,畅通沟通渠道,让企业知道“标准是什么,红线在哪里”,齐心协力共同落实食品健康责任。
“从监管和执法的角度来看,我们认同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同样重要。”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餐饮处处长、一级调研员李红兵回应称,监管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严厉打击餐饮行业的违法行为,净化餐饮营商市场,打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的经营环境。同时寓服务于监管之中,加强对餐饮行业的培训和宣贯,提高餐饮质量安全的保障能力,提高整个行业的管理水平。
为擦亮“食在广州”品牌,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已通过媒体在网络开展“食在广州”品牌形象征集,正在进行商标注册,同时制定“食在广州”星级评定标准,预计今年内将推出一批“食在广州”星级社会餐饮单位。李红兵介绍,符合条件的预包装食品也可使用“食在广州”品牌标签,让广州美食走向全国甚至全球,打响“食在广州”城市品牌,促进全市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
全媒体记者:卢智杰
来源:广州市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