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新闻资讯广播》:【听新闻】布局“一街镇一普惠”托育服务,广州将提供更多家门口的优质托位

日期:2023-08-01     

  据不完全统计,广州0到3岁婴幼儿数量超过61万,而全市可提供托位数为6.03万个,平均入托率仅40%。面对突出的入托需求,为什么托育机构依然“招生难”呢? 

  2023年第三期广州市政协“有事好商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近日邀请政协委员、家长代表、行业负责人以及政府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围绕加快完善普惠托育服务制度体系、多渠道增加普惠性托位数量、强化普惠托育服务发展要素保障等话题展开讨论,共同为“最柔软群体”的健康成长建言献策。 

(点击音频,听详情↑↑↑) 

  协商点一 

  加快完善普惠托育服务制度体系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了一组数字:2022年末广州常住人口中,3岁以下婴幼儿有61.27万人,全市可提供托位数为6.03万个,而广州实际在托幼儿约3万多人。可见,目前广州托位使用率还比较低。多数机构平均入托率仅40%,只有少数机构入托率能达到80%左右。”广州市政协委员胡桂芬表示,与机构“招生难”并存的,是婴幼儿家庭对托育服务的需求突出。根据市政协问卷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家长认为,婴幼儿最理想的照护者为托育机构;接近九成的受访家长认为,如果有合适的托育机构,将考虑把孩子送到托育机构。 

  既然有需求,为何入托率并不高?从委员调查的情况来看,供需错位与价格水平、机构性质密切相关。数据显示,69.4%的受访家长认为当前广州托育机构收费偏高、超过88%的受访家长希望将孩子送到公办性质的托育机构,而目前广州95%左右的托育机构是民办的。 

  “对于托育机构的选择,我重点考虑两个方面。一个是机构的专业程度,因为孩子太小,只有专业性强的托育机构委员建议:从两方面鼓励幼儿园办托班,才能兼顾好孩子的人身安全和科学教育;另一方自然是价格,现在好的托育机构一个月7、8千,一般的机构也要5千左右,对于我们这样的家庭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压力。在这里希望国家能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支持在专业的托育机构中多安排一些普惠托位,或者鼓励一些幼儿园开办托班。”家长代表、宝学士托育园托班幼儿家长王荃香表示。 

  委员建议:出台普惠托育服务实施细则 

  家长想要物美价廉的托育服务,怎么满足他们的需求呢?广州市政协委员孙伟文表示,当前,全国普惠托育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国家和省里也还没有制定相关标准。我们到外地调研时了解到,省内外有一些城市已经制定了普惠托育的实施细则,明确了认定标准、指导价格和政策支持。广州虽然已开展普惠托育试点一年多,但普惠的定义、规范及收费标准等,有待进一步健全。 

  行业协会代表、广东省婴幼儿照护与早期发展行业协会理事朱剑文介绍,作为一项新兴事业,普惠托育还在探索阶段,不少机构负责人都在思考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新需求的方法,并寻找新的运营模式来达到降低收费、提高服务质量的最终目的。“但是,这些都限于个案的摸索。要全面提升普惠托育水平,还需要政府给出更具体的指引和更大的支持。” 

  朱剑文表示,首先,托育运营最大的成本是房租跟人力,现有的托育机构基本上在用商业价格租赁场地,如需大力发展普惠托育,就需要想办法提升用地供应的效率,长期的目标是让托育用地无限接近幼儿园的租金水平。第二,工资是托育运营成本的第二大头,如果能像幼儿园一样提供生均补贴,让托育机构能够像幼儿园一样有固定的政府补贴,就可大大减轻托育机构的负担。最后,在解决以上两点的基础上,再根据各地收入水平确定普惠托育的价格。“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普惠托育系统,才能真正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 

  广州市政协委员谭国戬建议,广州可参考其他省市的做法,研究出台普惠托育服务实施细则,规范几方面内容:一是关于普惠托育的定义,尤其是普惠托育服务机构认定的标准、程序、收费标准的指导价及价格动态调整机制的规定;二是关于收费标准的设定,可以考虑分区域、分层次进行设计,同时可以参考机构评级、各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区内现有托育机构的平均收费等数据,来设定收费指导价;三是关于托育机构的考核、监管与退出机制要清晰,同时通过细则按标准做好普惠托育机构的资金补贴与政策支持。 

  面对完善托育服务制度体系的呼声,广州市卫健委副主任周端华回应,近年来,市、区政府和各部门正从多渠道全面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包括实施《广州市推进普惠托育试点工作方案》,在11个区开展普惠托育试点;争取中央普惠托育专项资金支持560万元,带动新建560个普惠托位;积极推进有条件的幼儿园开班托班;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利用自有场地或工会补贴为职工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等。 

  协商点二 

  多渠道增加普惠性托位数量 

  广州提出到2025年实现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托位数5.8个,现在这个数字是3.58个,跟目标值存在一定差距。广州市政协委员林集表示,广州目前可提供的普惠托位包括幼儿园开办托班、托儿所、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建设的普惠性托育机构提供托位,以及全市33家试点普惠托育机构,普惠托位总数共约5983个,占全市总托位数仅约10.55%。这个占比相对来说还是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的,这也导致了普惠托育政策覆盖十分有限。 

  家长代表王荃香更倾向于选择离家近的幼儿园托班。她解释,一来园所的师资和基础设施、园所环境、安全保障等方面让人放心,同时托班在对孩子照护与教养理念上也能与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办园宗旨等一脉相承。孩子经过前期托班的磨合,等3岁后直接进入幼儿园会对环境与老师不再有陌生感,不需要重新与老师建立新的信任关系。对家长而言,也少了很多的担心与忧虑,比如不用担心孩子在新的园所是否交到了朋友,新园的教学质量与师资水平如何等,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为孩子重新选择园所,既省时、又省力。 

  委员建议:从两方面鼓励幼儿园办托班 

  普惠性幼儿园开办的托班,价格不贵,安全可靠,事实上也很受欢迎,但托位有限,属于紧缺资源。林集建议,政府职能部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逐步引导更多的普惠幼儿园办托班,提供普惠性托育服务;然后,对于有条件的新建公办幼儿园,在满足适龄幼儿入园需求的基础上鼓励设置托班。 

  “幼儿园办托班,有两大迫切问题要解决。一是管理机制的问题,托育行业牵头主管部门是卫健部门,幼儿园的主管部门是教育局,两个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他建议针对幼儿园办托的行政主管部门及职责权限、招生政策、照护需求、师资保障等予以明确规定,确保幼儿园托班幼儿得到科学合理照护。另一问题是师资,托育服务和幼儿教育两者都具有相当强的专业性,对老师的要求各有侧重,育婴师与幼儿园老师两种职业的工作重点也不一样。他建议探索建立幼儿园开设托班的师资培训制度,提升幼儿园托班的教师和保育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林集表示。 

  委员建议:布局“一街镇一普惠”托育服务 

  目前,广州有5983个普惠托位来源于幼儿园开设的托班。普惠性幼儿园开设托班固然受欢迎,但在现实条件下,不可能成为普惠托育的唯一形式。以越秀区为例,266个普惠托位远远满足不了全区居民的需求,如何发动社会力量办好普惠托育,是接下来的一大课题。 

  广州市政协委员走进托育机构调研 

  在调研过程中,两家普惠托育机构给胡桂芬委员留下较深印象。“一家是广州工控旗下一家幼儿园开设的托班,环境好场地大,基础设施完善,师资稳定又专业;另一家是开设在园区的民营托育机构,园区给机构租金上优惠,机构给园区企业员工子女入托优惠,很受家长欢迎。无独有偶,两家机构都精准匹配了企业职工‘带娃上班、就近托育’的愿望。” 

  因此,胡桂芬建议,广州可探索“一街镇一普惠”的方式,扩大普惠托育服务网络,在中心城区每个街镇至少规划建设一处公办普惠性托育设施,匹配家长们就近送托的需求。具体来说,就是以社区为单位,统筹整合现有公共服务设施资源,以共享利用或改扩建形式,配置一批公办、公建民营、民营公助等不同类型的社区式托育服务机构。 

  “在举办主体上,既要完善公办托育服务体系,也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可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组织作用,引导支持有条件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参与“一街镇一普惠”建设,开办内部托育点;也可在园区周边、高校聚集区根据育龄人口的比例配建婴幼儿托育设施、托育点等。”胡桂芬建议。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周端华表示,“一街镇一普惠”建议很有前瞻性和针对性,也是未来托育服务工作的推进重点。“我们将要求各街镇、社区盘活存量场地资源,通过租金减免等措施支持办托。我们也会争取对新增普惠托育服务的更多财政投入,同时会同教育部门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延伸开办托班,充分发挥工会,妇联等作用,推进用人单位办托、国有企业集团办托,支持社会力量开办普惠托育机构等方式 ,有效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 

  协商点三 

  保障,支持从业人员参加职称评审 

  在调研过程中,委员们发现,80%受访家长希望托育机构从业人员能有专业资格。 

  “根据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已经增设了婴幼儿托育相关专业,因为是新增专业,在校生规模有限,而且这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和规范还需要完善。”根据这个情况,广州市政协委员谭国戬建议,支持职业院校开设这个专业,通过加快教学体系建设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这个专业技能能够精准匹配婴幼儿照护的需求;推动职业院校在这个专业开展“校企合作”“产学融合”,让托育机构与教学机构通过教学实训基地,共同完善教学标准与服务标准;建立婴幼儿托育行业职业技能与卫生保健继续教育制度,提升机构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最后,从行业从业人员稳定性出发,建议将婴幼儿托育服务专业技术人才的条件规范化,以纳入职称评审范围。 

  “为支持托育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参加职称评审,在广州从事母婴服务等家政服务相关工作人员可申报乡村工匠专业人才职称。”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张碧儿介绍,在评审工作中,技工院校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生与本科学历人员同等对待。 

  目前,全市技工院校采用“校‘园’融合、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30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17所技工院校开设了幼儿教育、护理、公共营养保健等专业,相关专业在校生约6000人。 

  记者:卢智杰

  来源:广州新闻资讯广播


【回到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