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到2027年广州将建设1000公里森林步道

日期:2023-11-28     

  广州市政协《有事好商量》聚焦登山健身步道建设—— 

  走进山野、亲近自然,登山健身已成为人们锻炼身体、娱乐休闲的重要方式。随着登山健身运动的普及和发展,登山健身步道建设在进入快车道的同时,也显露出安全保障、服务配套、管理维护、参与理念等方面的一些问题。目前广州的登山健身步道建设、管理、利用得如何? 

  近期,广州市政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有事好商量》组织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围绕“乐享城市登山健身之‘道’”开展专题调研,与市体育局、市林业和园林局等职能部门协商,共同探讨科学建设、规范管理、高效使用登山健身步道之策。市林业和园林局表示,到2027年,广州将建设1000公里森林步道,建设多种类型的健身步道。 

现状

  广州健身步道4533.082公里 

  “登山的好处挺多的。”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市越秀区中医医院(越秀区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舒小芳说,比如,登山可以减压,还能够锻炼身体,对改善心肺功能也有好处。 

  广州市登山协会副主席、从化区登山协会会长曾满平时主要的健身方式就是徒步和登山,在他看来,现在广州的登山健身步道越来越好了,道路标识指引清晰,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登山健身步道的建设,对市民平时走出家门走进户外融入自然锻炼身体是非常重要的。 

  广州拥有120多座山、11座千米高峰,拥有丰富的登山健身运动资源。早在2016年,广州市就将“建设约100公里登山健身步道”列入当年十件民生实事,推进登山健身步道建设和管理工作。 

  如今,广州登山健身步道建设情况如何?2016年,广州市体育局组织编制完成了《广州市登山健身步道系统规划及示范段详细设计》,按照“四区、三线、多环”的空间布局,规划建设步道系统。截至去年底,广州现有健身步道4533.082公里,其中登山步道29条,189.781公里,374950平方米。 

  市林业和园林局公园管理处处长马燕提到,今年广州完成了300公里森林步道建设,在数量上有增量。到2027年,广州将建设1000公里森林步道,建设多种类型的健身步道,同时加强管理和利用,向游客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 

建议

  加强步道标识建设 

  “要达到损伤最小化、运动效果最大化,前提是,登山健身步道本身规划要合理、设施要完善。”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蓝盾量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肖翔提到,“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群众对运动健身的体验感和舒适度也有一定要求。”肖翔建议,基于移动互联网打造登山步道服务平台,提供一些基本功能,比如步道线路查询、在线预约、电子地图下载、步道解说、周边服务设施导引等,还可以就沿线的特色文化、特色饮食进行推荐,让登山步道不仅可以服务于专业登山爱好者和周边居民,还可以吸引家庭游客甚至外地游客。 

  “登山健身步道属于全民健身设施,使用人数越多、频率越高,越能体现它的价值。”市政协委员、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育科研中心副主任叶展红说,对登山健身步道进行开发利用,有三个好处。一是提升市民健康意识,带动全民健身;二是带动体育+相关文旅产业的发展;三是激发社会力量支持开展全民健身的热情,为登山健身步道的日常管理、宣传及后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叶展红从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方面建议,加强登山健身步道标识建设,为登山者提供定距、定向等地理信息及警示信息,规范其行为。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比如在登山路线上配套露营、补给、休息避雨亭,在路况复杂或者易迷失的区域设置报警设备,按登山健身步道难度等级,结合导向里程桩布置紧急医疗求助系统,在林区防火重点区域设置消防设备等等。 

  打造特色登山健身活动 

  “开发利用好登山健身步道,推广登山健身活动,需要政府、行业协会、步道管理单位和社会力量共同努力。”肖翔建议打造特色登山健身活动,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比如,结合广州各种越野赛活动,打造具有广州特色的登山运动品牌,通过活动来推广宣传登山健身步道和健身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多途径提高登山健身步道的综合效益;推动登山步道建设融入企业化运营。 

  市体育局表示,由于特定地域环境特点,登山步道不仅是全民健身设施,也可以成为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的载体和纽带,应该在“体育+”多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作为体育行政部门,必须将开发利用作为重要课题之一,整合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力量,优化登山健身资源,培育和支持更多体育赛事活动。 

  市体育局表示,下一步,该局将在每年举办登山公益课堂的基础上,利用赛事活动、标识系统、网络平台等载体,利用广州主流媒体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覆盖面,营造文明登山浓厚氛围。 

提醒

  登山前做好健康评估 

  随着登山健身步道的建设完善和登山健身运动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广州市民喜欢携亲邀友,轻装进山,放松身心。但是,部分登山者自我安全意识不强,在登山过程中突发疾病或者做出危险的行为,导致出现一定的人身安全隐患,也给登山健身步道管理带来了压力。 

  “参与登山运动,对身体素质有一定的要求。”作为一名医务人员,舒小芳委员更关注群众在登山过程中的健康安全问题。比如,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的人,不适宜参加大量的登山运动,因为登山会加重心脏负荷,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等急性病,患有膝关节疾病的人也不适合登山健身。她建议,管理部门要在登山口或高风险地段做好登山运动的安全提醒标识。提醒登山者特别是老年人,一定要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做好充分的评估,根据自己的情况,准备好急救药品。 

链接

  登山遇险如何应对?首选参与者自救、互救 

  如果在登山的过程中真的遇到了危险,我们应该怎么保护自己?叶展红指出,登山意外常发生于人迹罕至的地方,救援难以第一时间到达。所以,一旦发生意外,首选参与者自救、互救。她建议倡导登山健身者的互帮互助意识。同时,要发挥登山协会、登山俱乐部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第一时间施以援手。再者是加强对户外爱好者及登山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培养,提升救援水平。 

  市体育局群众体育处处长林红军说,该局与各区、各行政职能部门一起努力,完善标识和警示系统、休憩和急救设施等配套服务,拓展互联网应用。同时,加强日常管养,提高登山步道安全性和便利性,也计划开展各种形式的全民健身科普宣传。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 通讯员 李健

  来源:新快报2023年11月28日第A03版


【回到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