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羊城派》:【有事好商量③政府推】多方发力、多措并举,广州协同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大文章
日期:2024-08-01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公共文化设施在市民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应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
当下,广州涌现不少新建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但如何“用好用足”这些文化设施,满足群众文化新需求、激发公共文化新活力,仍需多方发力。为此,多名广州市政协委员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提出意见、建议。而对于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广州市有关职能部门给出回应,广州“用好用足新建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的路径也逐渐明晰。
广州市政协委员了解白鹅潭大湾区文化艺术中心的情况 受访单位供图
多措并举,广州不断优化文化设施布局与运营模式
近年来,广州加快推进人民满意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设施空间布局得到较大优化。
市文广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胜介绍道,广州一直以来实施广州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全市“一盘棋”,科学布局,统筹推进设施建设,同时坚持“基本普惠+特色提升”配置。“依托图书共享与文化点单两个配送平台,广州构建起横向汇聚图文博美四类行业资源,纵向联通市、区、镇(街)、村(居)四级文化机构的广州公共文化云平台,深度链接各场馆的线下在场服务与云上在线服务。”张胜说道。
“全市现有社会力量合办的图书馆分馆(服务点)195个、文化馆分馆(服务点)59个、博物馆32个。”张胜指出,广州已出台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实施办法、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实施办法,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管理。
而为了进一步扩大文化的辐射带动效应,张胜表示,广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公共文化共同体”理念,组织政、产、学、研、媒、社会力量等主体深度参与“广州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由文化主管部门的单一文化形态向城市文化品位全面构建延伸。
此外,广州还将高度重视文旅志愿者的力量,实施“繁星行动”文旅志愿服务项目,打造“满天星”“启明星”“北斗星”文旅志愿星矩阵,推动文旅志愿服务融入乡村振兴、新时代文明实践等重点领域。
多方发力,推动广州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
近年来,广州市新建了一批设施先进、布局新颖、内涵丰富、环境优雅的公共文化场所,为广州推动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奠定了基础。
文化场馆应如何以创新引领发展,进而向新型文化综合体转型升级?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馆长董敏分享道,广州市文化馆一方面努力做大做强全民艺术普及品牌,另一方面则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联合更多企业、学校、艺术院团、社会组织提供更丰富、更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非遗保护方面,我们推出非遗推广季、非遗展览、非遗图书馆等活动,让非遗保护和传承成为社会新风尚。”她补充道。
广州市文化馆颇具展馆特色的文创产品 孙牧摄
广州图书馆副馆长陈深贵分享了提升信息化服务的“广图经验”:至2023年年底,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379个,加上其他通借通还服务网点共1020个,建成处处可读、时时可读、人人可读的服务体系;各区馆重视视频呈现、AR智慧眼镜人脸识别、地磁导航、智能书架、无感借阅等新技术应用,图书馆也将继续推动“智慧图书馆之城”建设与图书馆数智转型。
广州图书馆中,市政协委员欣赏十七世纪荷兰使团绘制的广州城图 侯宣言摄
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杜佐祥指出,广州市在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中体现出主体多元性、业态融合性、空间审美性、服务便捷性等方面的创新与特色,目前公共文化设施已由增量发展转化为以提升效能为目标的内涵式发展状态。
杜佐祥表示,在市、区两级公共文化设施已具相当规模、活动载体得到有力保障的基础上,广州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基层,完善和健全总分馆制工作机制,“既要发挥好大而全场馆的引领作用,也要重视好小而散场所的覆盖效益”。与此同时,广州在社会化运营的实施过程中要健全评估制度,注重以项目化提升供需服务的均衡发展,以专业化打造艺术普及的品牌价值,以社会化激活文旅资源的融合效应,以多元化盘活公共场馆的载体作用。
“公共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更是展示城市文化建设成果、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张胜表示,广州将以新建大型文化设施投入使用为契机,不断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需求,进一步激发广州文化活力,推动广州文化出新出彩。
图文:记者 孙牧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