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FM》:如何盘活各类资源,解决广州“停车难题”?政协委员这样说
日期:2024-10-09
近年来,广州机动车保有量不断攀升。尽管广州现有停车泊位397.3万个,停车供需比为1.07,在国内超大城市中处于相对靠前的水平,但“停车难”,依然是不少市民游客的普遍感受。
日前,聚焦“盘活各类资源 优化提升城市停车利用水平”议题,广州市政协“有事好商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2024年第三期邀请市政协委员、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交流协商,共同探寻盘活各类资源、优化提升城市停车利用水平的新思路新办法。
“有事好商量”协商现场
协商点一 :如何加大停车泊位供给?
说到停车难,根本症结在于供需关系不平衡,车辆多、停车位少,如要解决停车难,最直接的就是增加停车位供给。
今年年初,“广州市2024年十件民生实事”出炉,其中“增泊位优服务,提高停车资源利用水平”被列为全市“十件民生实事”之一。截至8月底,2024年全市已新建成公共停车泊位1.2万个,接入广州泊车平台的停车泊位已达205万个,按计划已完成阶段性任务目标。从总量看,广州有397.3万个停车位,有370万辆车,停车位大于车辆数,理论上完全满足“一车一位”。从供给体系看,广州基本形成了以配建停车为主、公共停车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的格局。
广州停车场行业协会会长李绪进的观察发现,“新建停车场(库)面临土地资源紧张,建设成本高企,社会资本投资意愿低。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降低土地成本,明确产业规划,统一建设标准,并简化审批流程。同时,鼓励技术创新,推广机械式立体停车设施,提高空间利用率。”
推动新建停车场,首先要做好规划。广州市政协委员陈广鹏建议,合理预测未来停车需求的变化趋势,定期优化调整停车配建指标,实行不同区域、不同建筑类型差别化供给。如新建楼盘要严格按照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和居住社区建设标准建设停车位,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要积极扩建新建停车设施。结合地下空间综合开发规划,在城市道路、广场、学校操场、公园绿地下方,以及公交场站、垃圾处理站等公共设施的地下空间,合理布局公共停车场。
广州市政协委员胡桂芬建议,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公共停车场,结合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政策要求,创新优化公共停车场土地供应方式,综合拟定停车场土地出让金和适当降低停车场用地租赁价格。对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公益性公共停车场可以以划拨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对于以出让方式供地,在地下空间建设的公共停车场,综合拟定停车场土地出让金。
广州市政协委员谭国戬建议在符合规划条件和安全要求下,将医院、社区、商住楼和文化街区的现有停车场升级改造为机械停车场或立体停车场,新建的优先考虑建设为立体停车场,实现有限资源的最大化使用。
市政协调研组在荔湾区沙面现场调研机械式立体停车场建设情况
协商点二:如何有效盘活存量,提高停车资源利用水平?
在越秀区新河浦社区,辖内建筑大多是独栋单式老式楼房,周边没有大型停车场,且缺少物业管理,停车纠纷多,过去一直是居民的烦心事。
2015年,新河浦社区成立居民停车自治管理小组,2016年挂牌成立新河浦路段居民互助会。互助会对辖内车位全部进行划线管理,不仅安装了视频监控,还聘请了专业的车管员,每天15小时值守,确保车辆停放有序。结合实际情况,按照不同类别向车主收取合理的费用,用于视频监控系统安装、维修,车位划线以及车管员补贴等。
从停车难到停车易,只因管理模式发生了改变。“新河浦的模式很成功,体现了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智慧,在一定程度上可复制、可推广。他们成立的互助会,填补了基层治理短板,既充分利用了社区内的停车资源,又使居民关系变得更和谐。这个探索非常有意义。”广州市政协委员冯建林认为,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完全复制新河浦的做法不可行,但新河浦模式中有一些共性的经验做法值得推广,比如充分发挥街道在基层停车治理中的统筹协调作用,提升居民自治意识引导居民文明停车,并提供贴心周到的现场停车管理,减少停车矛盾。
此外,城市道路停车资源的挖掘利用也是扩大停车位供给的重要渠道。胡桂芬调研发现,天河区针对天河辖区东部和北部交通拥堵程度较低的非重点区域,结合新能源充电,在长福路和奥体南路设置了全天准停路段停车泊位。
市政协调研组在天河区体育东横街现场调研城市道路临时泊位设置和管理情况
胡桂芬认为,道路资源拿来做停车位,涉及到周边居民的利益,需要争取各方理解和支持才可行。广州需要因地制宜布局道路泊位,应根据交通流量变化、市民反馈及实际效果,及时动态调整和优化泊位设置,在缓解居民停车难的同时尽量减少对道路交通的影响。
一些重点时段、热点区域出现的“停车难”问题如何解决呢?谭国戬建议社区与单位“一对一”结对子共享停车资源,并将共享停车资源接入智慧停车平台,建立动态循环的错时共享停车信息,提高停车设施的周转率和综合利用率。
李绪进认为,应通过推广新河浦社区等成功案例,鼓励老旧小区和商圈周边建立居民自治或合作管理机制。他还倡导建立停车场信息共享平台,推动社区与单位、商用建筑间的错时共享。
协商点三:如何以科技赋能,跃升智慧停车层级?
除客观上的供需缺口外,市民对于停车难的感受,还因为信息不对称带来“一位难求”的主观感受。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近几年市交通运输局推出了“广州泊车”微信小程序,目前已经公布了4200多个电子收费停车场、200多万个泊位的实时动态信息,市民通过这个小程序可以实现“找车位”“订车位”以及导航等基本服务。
目前小程序注册用户达185万人,使用的人越多,对小程序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陈广鹏建议将“广州泊车”微信小程序提升为“广州泊车”APP,拓展更多的应用场景。同时加强宣传推广,吸引更多市民选择并信赖“广州泊车”。
关于智慧停车,冯建林表示,在解决应用端问题的同时,也要重视加强停车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和支撑。在全市层面加强顶层设计的同时,将信息化建设作为停车场建设的刚性要求,探索引入第三方互联网公司进行商业运作,引导互联网平台企业等依法依规为公众提供停车信息引导等服务。
市政协调研组在荔湾区永庆坊现场调研停车场智能化建设情况
李绪进认为,“虽然初期设备改造和维护会带来一定成本,但长远来看,其效益显著。通过统一数据接口和标准,实现停车场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共享,不仅能大幅提高停车位的周转率和使用率,减少车主找车位的时间成本,还能为停车场运营方带来更多收入。”
市交通运输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坚持问题导向,结合民生实事工作,加大公共停车场建设力度:一是进一步梳理老城区闲置地块资源,用于公共停车场建设;二是分类推进项目建设,对投资回报较好、社会资本有投资兴趣的项目,优先考虑引入社会资本实施建设,对回报期较长、社会投资兴趣不大的项目,研究通过政府投资或申请专项债等方式推动建设;三是充分挖掘老城区边角地、闲置地、道路冗余空间的停车潜力,“见缝插针”设置一批临时停车场或夜间准停路段,因地制宜解决市民停车难问题。
针对老城区的停车难,目前正在组织各区组织引导不同类型的停车场,开展“结对子”错时共享。从老城区居民对路内停车依赖性较强的实际出发,近期将研究新增一批夜间准停路段,缓解市民夜间停车刚需。总结和推广新河浦等老旧社区停车自治经验,鼓励社区在不妨碍道路交通、消防安全情况下,利用主要服务于居住小区的内部路、社区的街坊路等闲置资源开展停车自治,并结合本次停车场条例修订予以固化,形成制度。鼓励老城区有时段性闲置车位的停车场与第三方网络预约停车服务商建立合作,为市民提供定时、定点的个性化停车服务。
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近年来持续聚焦解决停车难,针对规划调整、土地成本、停车配建等方面的问题,制定《关于推进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若干措施》鼓励措施,允许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公益性公共停车场可以划拨方式供地,不需要计收土地出让金。明确利用自有用地增建的公共停车场无需调整规划,建设单位或个人可以直接凭用地证明进行规划报建,从根本上解决了建设停车场过程中调规、土地成本以及审批流程繁琐的问题。为了吸引社会资本建设停车场,允许公共停车场配建一定比例的附属商业设施,鼓励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此外,新的建设项目停车泊位配建指标规定,实施区域差异化停车供给策略,分区分类优化配建指标,对住宅类适度提高配建泊位供给水平,大幅度提高学校、医院的配建指标,鼓励多配建停车泊位。下一步将继续加强政策宣传宣贯,持续“陪伴式”推动项目落地实施,争取更多停车场项目建设和运行。
文: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记者 卢智杰
来源: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