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羊城晚报 ·羊城派》:【有事好商量②委员议】优化行业发展生态,结合文化赋能餐饮发展

日期:2023-05-31     

  本期话题:擦亮“食在广州”金字招牌,推动广州餐饮行业高质量发展 

  广州餐饮行业有着本土的传统基因,新鲜、好吃、种类多,但如何适应当下数字化、产业化发展趋势,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纵观当前广州餐饮行业现状,缺乏爆品、缺少美食官方推荐渠道,与餐饮行业相关的互联网数字公司总部尚未在广州形成聚集,具有老字号文化底蕴的餐饮品牌被互联网流量夺取关注度……对于广州餐饮行业发展的种种困境和难题,广州市政协委员为广州餐饮行业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广州市政协经济委组织政协委员与餐饮品牌相关负责人开展座谈对话

  政府主导,推动餐饮行业组合发展 

  在广州,无论是传统美食,还是各式新派餐饮、融合菜,品类齐全、应有尽有。广州的餐饮行业也不缺有代表性的老字号,不缺各种菜系的品牌,但广州餐饮行业要走向高质量发展,则需要有主导的角色整合行业资源,引领“食在广州”走向更远、更广。 

  “要高质量发展广州餐饮行业,政府赋能很重要。”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国智律师事务所副主任、高级合伙人朱天芳认为,政府可以利用目前市场自然形成的部分餐饮消费集聚区,进行升级改造,让这些餐饮集聚区具有更广泛的知名度和市场号召力。 

  朱天芳表示:“政府可以牵头尝试多举办高级别的城市美食推广活动,如美食节、餐饮展、技能赛等,不但可以带动餐饮产业链融通发展,还能进一步提升广州餐饮企业的引领地位。除了政策上的鼓励支持外,更重要的是经费上的支持,比如,在产业链形成过程中的推广、扶持应当免费,甚至给予补贴。” 

  广州市政协委员,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王永华认为,“食在广州”是一个历史形成的招牌,这个招牌是否响亮,最终还是取决于餐饮行业影响力大不大、竞争力强不强。 

  王永华建议:“打造企业名片,支持本土餐饮企业做大做强,鼓励老字号品牌创新经营方式,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知名度;遴选本地餐饮企业中最具代表性的菜品,打造具有城市代表性的广州名菜。” 

  随着现代饮食趋势,越来越多消费者注重健康,王永华建议:“餐饮企业善用科技赋能,突破绿色加工技术,推出高端预制菜,保持风味和营养;从食材的源头考虑健康问题,使用健康原料。” 

  厚植文化根基,打响餐饮文化品牌 

  广州饮食文化以岭南传统优秀文化为基因,伴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汲取多种元素,令餐饮行业发展出现多元变化。如何将广州饮食文化的精髓以系统化、专业化、具体化形式呈现,厚植其自身的文化根基,为广州餐饮行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好吃才是硬道理,文化才是生命力。”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酒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广东烹饪协会会长赵利平正在推动一本书、一档节目、一家博物馆的餐饮文化项目。 

  赵利平建议打造一批展示广州饮食文化的专属场馆:“比如可以打造集全场景体验、多空间联动、跨界文创于一体的粤菜文化博物馆,将历史文化、技艺传承、宣教研学、品鉴体验、非遗文创共熔一炉,打造‘博物馆+’文商旅融合新场景,实现‘听完可做、看完可尝’,促进粤菜文化展示和粤菜餐饮体验的深度交融,实现文脉滋养商脉。” 

  餐饮行业要做到与文化相融合、相促进,需要树立“大文化”的理念。王永华建议:“餐饮行业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融入健康文化、节俭文化。岭南饮食选用食材注重因人而异,烹制方法注重因时制宜,其本质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传统,是把人的健康放在重要位置的。此外,节俭既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广州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粤菜出品可以精致而适量,不会因量大而造成浪费。”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思泳

  来源:羊城晚报 ·羊城派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