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提案”媒体报道

《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政协委员话民生|“百姓提案”:推进涉老场所AED配置及信息联动平台建设

日期:2024-12-13     

  日前,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农垦集团公司办公室经理付伟,“百姓提案”人、广东医通软件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媛婷来到《政协委员话民生》节目,一起探讨涉老场所AED配置及信息联动平台建设。

(点击音频,听详情↑↑↑)

  (左起依次为广州市政协委员付伟、主持人谢文妍、“百姓提案”人李媛婷) 

  今年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概要》提到,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3.3亿。报告显示,心血管病仍是我国居民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在我国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心血管病占首位,2021年分别占农村、城市死因的48.98%和47.35%;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患病情况方面,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其中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39万,心衰890万。 

  老年人是心脏骤停等心血管疾病的易发群体。目前,我国正在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养老院、老年公寓、养老社区、老旧小区、日间照料中心(颐康中心)等医院外涉老场所数量增长迅速。伴随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心血管疾病防治主战场正在由医院逐步向社区转移。这些医院外涉老场所,是老年人心脏骤停等抢救的第一战线。 

  AED即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是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医疗设备,被大家称为“救命神器”。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每年我国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达400万,其中每年我国心源性猝死发病人数高达54万,并且90%以上发生在医疗机构之外,其中不足1%的人成功获救。如果在心脏骤停的1分钟内通过AED对患者进行电击除颤,救活概率为90%,每延迟1分钟救活的希望就降低7%~10%,所以AED被誉为“黄金四分钟救命神器”,是抢救心脏骤停等意外的好帮手。 

  基于AED独特作用,国家卫健委专门印发《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指南(试行)》。明确优先在人口流动量大、意外发生率高、环境相对封闭或发生意外后短时间内无法获得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今年8月1日,《广州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配置规范(暂行)》正式实施,明确提出已配置AED的公共场所应在该场所平面示意图上标示AED位置,并在重要出入口、AED放置处设有统一、明显的AED导向标识。 

  近年来,广州积极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从居民的需求出发,AED逐步配置到镇街。但总体来看,广州老中心城区AED的配置密度还不够。如何提高急救设备配置,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治呢?本期节目一一为您解答! 

一起回顾节目精华片段↓↓↓ 

  主持人: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这个话题的呢? 

  广州市政协委员付伟: 

  “我很早就开始关注这个话题了。我以前会看到一些关于心脏骤停或者是心源性猝死的报道,这些患者错失了抢救的最佳时机,结果令人悲痛。近几年,关于AED的话题非常火,大家都在关注这个‘救命的神器’。通过各种各样的科普,越来越多人意识到AED对于心脏骤停患者抢救的重要性。”他说。 

  同时,他开始关注广州AED的配置情况。“这不仅是一个医疗方面的话题,也是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一把标尺。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应该能够为市民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相对稳定的环境,这其中也包括生命安全。如果我们能有一个比较严密的AED急救网络,我相信大家在这座城市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会有所提升。” 

  “百姓提案”人李媛婷: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会比较关注这个话题。我本人是从事信息化工作的。多年来,我一直在一线了解我们涉老场所和急救的现状,包括我们的急救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另外,我的工作会涉及信息的集约化管理,包括物联网、‘互联网+’等内容,这有助于我了解和分析广州AED配置以及信息联动平台建设情况。”她说。 

  主持人:为什么提案会重点关注医院外的涉老场所呢? 

  广州市政协委员付伟: 

  “首先,我们认为老年人应该是最需要AED设备的群体,因为老年人是心脏骤停等心血管疾病的易发群体。心脑血管疾病对老年人生命造成威胁的概率会更高,因为他们的身体机能没有年轻人那么强壮。那么从供需匹配的角度上来讲,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老年人所在的生活空间,我们有没有在这些场所为他提供相应的服务。”他表示。 

  他表示,目前来说,AED是一种稀缺资源。“我们在进行配置的时候,要更多地考虑在最需要的地方配置AED,比如医院、地铁站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另外,像养老院、老年公寓、养老社区、老旧小区等涉老场所的老年人密度高,也需要配置AED。” 

  “随着现在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越来越关注老年人群体的生活。他们的健康怎么保障?我们怎么让老年人群体的生活变得更好,更温馨?我觉得我们可以从AED的普及开始做起。”他说。 

  “百姓提案”人李媛婷: 

  “我们了解到,这几年广州市已经配备了2000多台AED,主要包括地铁站、学校、图书馆、体育馆,尤其是举办大型赛事的演艺中心、体育馆。因为配备AED需要大量资金,我们还要考虑设备的维护,所以需要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她表示。 

  她表示,AED要真正发挥作用,需要心肺复苏技能的配合。“在心脏骤停的情况下,有效的心肺复苏,包括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再配合AED的使用才能在有效时间内救活一个人。这是人力配置的问题。我们知道,涉老场所里有固定的照料人群,部分人是有行医资格的。他们可以接受培训,掌握AED的使用和心肺复苏技能。” 

  主持人:目前,广州市医院外涉老场所心血管疾病急救处置能力存在哪些不足呢?些不足呢? 

  广州市政协委员付伟: 

  “AED等急救设备配置还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广州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配置规范(暂行)》(征求意见稿)提出养老服务机构每个至少配置1台,床位超过500床的机构。然而,目前广州相当一部分养老服务机构还没有配置AED。”付伟还表示,医院外心肺复苏志愿者不足。AED设备虽然使用相对简便,但如果使用者缺乏心肺复苏专业知识,也会让处置效果大打折扣。目前,广州医院外涉老场所工作人员中掌握心肺复苏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数还很少。 

  另外,他指出,院内院外的同步联动,是提高心脏骤停等心血管疾病急救成功率的关键。目前市内缺乏医院内外信息联动平台,缺乏与医疗机构的信息联动机制,导致院内院外救治存在脱节情况。 

  主持人:对此,您有什么建议呢? 

  广州市政协委员付伟: 

  “我们可以将《广州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配置规范(暂行)》中的养老服务机构扩大为医院外涉老场所,并以列举形式明确医院外涉老场所的概念外延,要求每个医院外涉老场所至少配备1台AED。”另外,付伟认为要不断扩大医院外心肺复苏志愿队伍规模。通过广泛普及AED使用知识,进一步推进心肺复苏知识培训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家庭。 

  “我们还要积极推进医院内外预警处置联动平台建设,加强对医院外涉老场所服务对象群体心血管疾病的常态化监测、预警、干预。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医院外涉老场所心血管疾病监测设备和AED等急救设备可以与医务室、社区医疗机构及周边三甲医院急诊室、急救中心形成连接,完善快速的预警和急救处置联动机制。”他表示。

  文: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记者 卢智杰

  来源: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