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花都碉楼建筑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
加快推进花都碉楼建筑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
日期:2013-08-21
我区现存碉楼建筑70多座,但由于长期缺乏管理和保护,加上风侵雨蚀及人为破环等因素,花都碉楼的保存状况正每况愈下,境况堪忧。8月21日上午,区政协副主席全泰源带领部分政协委员以及区内研究保护碉楼方面的有关专家和区文广新局、区编办、侨办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就如何对碉楼进行抢救性保护进行专题调研视察。
据悉,我区现存的70多座碉楼建筑中,有66座已被列为区登记文物保护单位。这些碉楼大多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归国华侨所建,集居住和防御为一体,中西合璧风格,装饰工艺考究,是研究我区近代社会及华侨历史的重要物证,具有较好的文化艺术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它们主要分布在花山、花东、狮岭、新华等镇(街),赤坭、炭步也有零星分布。其中,花山镇洛场村是我区碉楼最为集中的地方,共计46座,有“洛场碉楼”的美誉。
花都的碉楼除个别更楼、门楼属村社集体外,其余大多为私人所有,且这些楼主多属华侨和侨属,并不在国内居住。相当一部分碉楼是由楼主亲戚代为管理,还有一些甚至已荒废弃用。其中,江梓桥楼(飞机楼)、江梓球楼(坦克楼)等保存状况较为完好,绍庚楼、延辉楼和廷芳楼等保存状况较为一般,而绍甲楼、活源楼等大部分碉楼现存状况较差,而且多数已空置不用,境况堪忧,对碉楼进行抢救性保护刻不容缓。
当日,政协委员们以及有关专家们到碉楼较为集中的花山镇洛场村实地察看碉楼建筑的现存状况及保护利用情况,了解花都碉楼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召开了座谈会。会上,区政协委员和专家建议,要通过政府主导、引导,吸收社会资源,发动各方力量,对碉楼进行管理;加强基础设施配套,挖掘碉楼历史文化;学习借鉴开平碉楼群管理经验;加大宣传,为碉楼保护性工作造势。
全泰源在调研会上强调,碉楼是凝固的历史、凝固的艺术、凝固的民俗。碉楼的保护和利用要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十六字方针,在开发中保护好,在保护中开发好。要通过保护性开发,深入挖掘默默无语的碉楼的生命和灵气,把碉楼和碉楼背后的花都华侨历史活化、深化。文化部门要履行职责,统筹协调好全区碉楼的保护开发和管理,尤其要突出重点,积极介入花山镇碉楼群的保护与开发。花山镇党委、政府要主动介入,明确碉楼群相对集中的洛场村的规划定位,加强供水、供电、排污、排水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借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充分挖掘碉楼文化遗产,在国际枢纽机场旁建设一个充满心酸而又自豪的华侨奋斗历史展示基地、一个南中国近代农村文化体验基地、一个统战教育基地、一个传播正能量的爱国主义基地、一个弘扬和创新传统文化的创意中心。统侨部门和村社要好事办好,主动做好各方的解释、协调工作,动员散落各国的华侨业主多回国看看,鼓励有条件的业主学习先辈精神,自觉关心和报效祖国,主动回国修葺祖业故土,利用历史条件和得天独厚的优势,共同打造与“珠三角重要侨乡”相匹配的“华侨精神家园”。其他职能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积极创造条件为“四基地、一中心”建设献计出力,鼓励社会力量响应和介入碉楼的保护利用工作,积极营造共建“华侨精神家园”的氛围。(花都区政协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