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全国两会“好声音”是怎样诞生的
日期:2022-03-09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丨史成雷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每年的全国两会,都是代表委员们反映社情民意、传递基层声音的重要舞台。代表委员们化身“传声筒”,聚焦百姓关注的热点议题蓄力发声。
提案议案,“言值”爆表。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们提交的议案提案,不仅有“数值”,更有“言值”,许多建议都转化为行之有效的政策。
全国两会“好声音”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履职故事?
从实践中来
接地气,是议案提案的鲜明特色。来自各领域的代表委员们从实际出发,提出一份份有关国计民生的建议。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育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两张皮”问题。一方面是日益加大的新增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是巨大的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缺口。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白云电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德兆长期身处制造业领域,对此深有感触。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在胡德兆的带领下,白云电器率先展开了产教融合的试验,积极与各职业院校、技工院校进行产教融合合作。
经过实践证明,胡德兆认为:“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2018、2020、2021年全国两会,胡德兆先后提出《关于鼓励企业开办职业学校的提案》《关于完善产教融合治理体系的提案》《关于激发市场主体参与产教融合的提案》,得到全国人大法工委、国家发改委及教育部的积极回应与督办。
去年,白云电器成为国家首批63家产教融合型企业之一,率先建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从战略上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最终实现生态圈的三赢:即学生赢得了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和发展通道,学校赢得了高质量的教学实践体系,企业赢得了高质量的人才供给。
这样的探索实践,给胡德兆带来了更多的思考。胡德兆发现,近年来,各级政府在完善产教融合治理体系、激发市场主体参与等方面进行了持续探索,但还是存在实施细则少、可落地获得感不足、政策供给不够深入等问题,导致市场主体参与产教融合积极性不足、贡献度不够大。
今年全国两会,胡德兆再次提出《关于推动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建议从三个方面入手,推动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一是加速推进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先行先试,鼓励在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中试点推动龙头企业参与兴办职业教育,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二级学院混合所有制改革;二是带动高新技术企业及专精特新企业积极参与,将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细分市场的独角兽和领军企业引入到产教融合领域;三是分层分类构建科学严谨的产教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指导产教融合型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调研中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代表委员的基本功。建有用之言、献务实之策,代表委员深入调研得出的议案提案凝聚着发展的智慧。
阳春三月,天气渐暖,在茂名高州市云潭镇的番石榴种植基地上,农户开始修枝、除草、施肥。几个月后,成熟的果子将通过电商等各种方式销售到全国各地。
自从2009年种下第一颗番石榴种子,扎根农村十几年来,全国人大代表、高州市果留香石榴专业合作社社长温锦玲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了100多户农民共同致富,每户每年平均增加2万余元收入。
近几年来,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当地农村电商订单多了很多,为农产品销售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但农村物流还存在不少问题,成为农村电商发展的一个重大“瓶颈”。“据快递运营商的数据,我国农村物流的费用是城市的5倍以上,农村电商因此难以有突破性发展。”温锦玲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温锦玲深入茂名市电白区、高州市、化州市等多个种植基地、农业公司、物流公司深入调研发现,农村物流发展的难点主要是时间长、运费贵,货量少的话,物流快递还不愿意来。“在农村工作中‘重生产,轻流通’,在商品流通体系建设中‘重城市、轻农村’,致使农村物流问题突出。”温锦玲说。
如何解决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让快递进得来,让好货出得去?带着问题,温锦玲奔赴多地进行取经。
在化州市新安镇新塘村,正在运行的智运快线引起了温锦玲的兴趣。
智运快线是指在低空架设钢缆索道作为柔性轨道,通过云端系统控制、自带动力穿梭机在索道上行驶运输货物的智能化、轻量化、无人化运输系统。通过实地调研,温锦玲了解到,智运快线具有“小批量、多批次”的运输特性,单次运输成本仅0.25元/件,还可以随时发,农民在村口就能收寄快递,在家门口就可网销网购。
“智运快线系统特别适用于广域农村物流网络的构建,并与高速公路、铁路网络对接,最终形成驱动农村地区发展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新体系。”温锦玲认为,智运快线将是解决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方案之一。
今年全国两会,温锦玲提交了《关于把智运快线作为乡村振兴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建议》,建议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将智运快线列入乡村振兴公共服务设施目录,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各地试点;建议国家出台指导文件,支持各地率先购买使用智运快线的产品服务;鼓励金融机构给予项目贷款补贴,支持企业投资推广。
从群众中来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一个个议案提案,代表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凝聚着广泛的人民智慧。
春节刚过,一条“征集令”出现在梅州市众多学生群、家长群、教师群里:请大家围绕着“农村专项计划”、“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等话题提供建议。
这条“征集令”是全国人大代表、梅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李杏玲发出的。连任两届全国人大代表,倾听百姓呼声、汇聚群众智慧已经成了她每年准备建议的“例牌活动”。
今年,李杏玲同样收获颇丰。“征集令”发出后,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发言踊跃,向李杏玲提供了很多接地气的好建议。
比如,根据国家规定,报考高考专项计划的考生须满足专项计划区域内连续3年户籍和户籍所在县高中连续3年学籍等要求。梅州市大埔县一位副校长给李杏玲发来短信提出,大埔县和临近的福建省平和县都属于享受专项计划报考政策的区域,但如果平和县的孩子选择在大埔县读书、高考,就会导致两边的政策都无法享受。
李杏玲把这个情况带到了全国两会,提出《关于修改高考考生报考“高校专项计划”和“地方专项计划”的条件,进一步促进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入读重点高校的建议》,呼吁适当放宽专项计划报考条件,让更多孩子有机会享受更出彩的人生。
建议草拟完成后,李杏玲还多次请教专业人士意见,与各级教育局、法院、民政局、税务局等部门交流,不断修改完善建议。“今年我围绕推动苏区振兴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的内容认真准备了8条建议,每条建议都修改了不下10次。”李杏玲说。
扎实的建议得到了国家相关部委的重视,这让李杏玲深感欣慰。“我之前提出建立山区教师荣誉制度,给予在边远山区任教的教师一定的补贴,设立高中阶段生均经费标准等建议,被国家相关部门采纳推行。”李杏玲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本文责编丨郭芳
统筹丨林若川蒋玉
校对丨华成民
来源:南方杂志2022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