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杨素梅:推进数字港与空港、海港等联动赋能
日期:2023-11-10
编者按:近日,南方日报召开广州“建设出新出彩的中心型世界城市”研讨会,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代表等各抒己见,共同谋划探讨广州建设出新出彩的中心型世界城市的思路与路径。现转载市政协委员、市致公党常委、广州航海学院副教授杨素梅的参会文章内容,以飨读者。
广州拥有国内领先的空港、海港、铁路港和数字港,推进数字港与空港、海港、铁路港联动赋能对广州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意义重大。
数字赋能需要更广泛的数据共享与集成,需要更快的信息交互和数据流转,但目前广州的空港、海港和铁路港虽然同属于广州国际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融合,各自保持传统的组织模式,多个信息系统同时运行,数据的生产、流通和加工分离,导致数据流通不畅。另一方面,大量新型数字赋能技术和产品如无人驾驶、人工智能、5G等,仍处于研发、测试或者初级应用阶段,距离大规模商用化或者产业化还有较大的差距。
面对数字港与空港、海港、铁路港联动赋能的传导机制不畅、渗透程度不深、数字赋能主体实力不强的问题,广州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首先,要积极构建广州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数字赋能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构建数字赋能交通运输产业的政策体系,重点从顶层设计方面加强数字赋能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制度设计。一是优化数字赋能的软环境,加强对数据安全的法规指引,加大与交通运输产业发展政策和法规相配套的数据安全法规建设,完善政府对交通运输业数字化转型的扶持政策。二是加强交通运输产业数字化的财税优惠力度,出台广州空港、海港、铁路港数字化建设的投入支出费用文件指引,从政策上规定相关企业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的投入比例和金额,并予以一定的补贴和税费抵扣,引导数字技术与交通运输企业融合发展,加快企业技术升级改造。
第二,要建设世界一流的枢纽联运体系和智慧治理体系。首先要发展海铁联运,加快南沙港铁路建成通车,完善海铁联运港、站基础设施,优化内陆无水港布局,加快内陆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海铁联运协调发展机制。其次,要发展国际中转业务。即对国际、国内货物在海港、空港区内进行分拆、集拼后,转运至境内外其他目的港,实现国际配送功能。此外,要完善广州铁路枢纽货运系统布局。建议结合港口、机场规划建设及中欧班列开行需求,研究布局海铁联运、空铁联运基地及中欧班列节点。
第三,要建设世界一流的智慧治理体系。这需要积极引领交通数字化标准建设,要积极梳理和编制国际性的码头、机场编码标准、航线代码标准、船期代码标准等公共基础数据标准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各航空公司、港航企业、铁路运输公司的数字化方案之间互不兼容的情况。加强数字化治理能力建设,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与应急管理平台、水运工程智慧监控平台等各类治理系统。
第四,要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航运、航空和铁路枢纽。加大港口、机场、铁路货运站作业机械等装备关键技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操作系统、远程作业操控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积极推进新一代自动化码头、堆场建设改造。建设基于5G、北斗、物联网等技术信息基础设施,推动港区内部集卡和特殊场景集疏运通道集卡自动驾驶示范,深化港区联动,形成全面感知、泛在互联、港车协同的智能化系统。
同时,要建设智慧物流系统。大力推进港口、机场、铁路货运站无纸化作业,完善“一站式”、“一网通”等信息服务系统。实施“互联网+”战略,建立港口企业、航空公司、铁路货运企业云服务数据中心,创新港口物流模式,促进与上下游产业的有效衔接和业务协同。
来源:南方日报2023年11月7日第A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