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与守护——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侧记
寻找与守护——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侧记
日期:2007-10-22
“……寻找,寻找,
一千遍一万遍地寻找,
寻找源头,
寻找根脉,
寻找回家的小路,
寻找我的魂牵梦绕。
……守望,守望,
一千年一万年地守望,
守望初衷,
守望未来,
守望精神的家园,
守望一个民族的骄傲。”
这是在蓉城召开的首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唱响的主旋律《寻找与守望》,这个旋律唱出寻找和保护我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当代人神圣的历史责任。
5月23日—6月9日,由文化部和四川省政府主办的“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节庆的形式,打破时空限制,集中展示了我国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精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的博览会上,全球70多个参展团聚集了世界各地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会场设有国际馆、国家馆、四川展区等7个板块,每个板块都有不同的主题,多媒体功能的展示手段,让世人聆听到了各民族历史的回声。此外,包括我国在内的24个委员国派代表出席了在蓉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一届特别会议,30余个缔约国派代表与会,5个国际非政府组织派观察员列席会议。这次特别会议,肩负着制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实施细则的工作。在同时召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上,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间合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文化身份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等问题展开了讨论。此次会议论坛还将发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都宣言》,阐述中外专家、学者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达成的共识。
我们有幸与参会人员和蓉城市民在开幕仪式暨天府大巡游、主题晚会和博览会上享受到了豪华、珍稀的视觉盛宴:山西晋南威风锣鼓、藏族卡斯达温歌舞、维吾尔族木卡姆、蒙古长调、侗族大歌、墨西哥响板舞、越南宫廷雅乐、巴西回旋桑巴……当四川金钱板的表演者,84岁双目失明的艺术家邹忠新出场表演时,他精湛的表演艺术深深打动我们,然而更让我们感慨的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任务迫在眉睫。邹忠新老人曾很郁闷地说:“现在金钱板艺术,既没市场,也缺少观众,弟子们跑得光光的。我这肚子里藏着的上百个金钱板的名腔名段,大都是我整理、原创的。可现在没有人继承,没有人要,也没人学,假如有一天,我突然死了,这些文化宝贝东西失传了真可惜。”这是目前我国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尴尬处境。同样是说唱艺术的粤语木鱼书,从明代开始传唱粤地民俗和民间文学,曾大盛于珠江三角洲、西江流域及粤西地区,以及远传海外,而今生存空间严重萎缩,只能在乡村集贸市场找到它的遗风。最具有浓郁岭南文化特色和艺术风采的工艺品,“三雕一彩一绣”(牙雕、玉雕、木雕、织金彩瓷和刺绣)曾经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目前由于国内外市场萎缩、经营管理僵化和传承人缺乏等问题的擎制,原有的国有制企业有的倒闭,尚在经营的企业面临困境重重,举步维艰。随着全球化和社会变革进程的加快,以及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我们世代传承的、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仪等文化遗产不断消失;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传统技艺找不到年轻的传承人;在城市、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中,由于缺乏保护民族文化的眼光,一些历史、科学和有价值的文化生态环境被破坏。这与整个社会缺乏对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有关,也与西方强势文化入侵有关。这个世界文化的产生和传播并不平等,当一些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技术和经济资本进入经济欠发达的国家时,有意和无意的推行它的文化和价值取向,造成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蚀和冲击,尤其影响年轻一代。今天我们许多年轻人是自觉自愿放弃传统改变生活,在奔向西方文明,享受现代文明生活的同时,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遗失了老祖宗遗留的传家宝。当我们意识到那些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文化血脉的传承、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关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的大责时,再寻找这些传家宝,有些能寻找回来,有些就永远遗失掉了。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质决定的,当它的传承一旦断代,后人的恢复是一种凭理解再造的新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应当是代代相续、薪火永传。
此次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充分体现我国各级政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效和力度,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活动。我国于2004年8月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了摸清家底,有效开展保护工作,从2005年6月我国从上自下开始部署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这项工作于2008年年底结束。2006年5月,我国政府公布了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6月,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认定和命名的首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共有166位民间艺人。由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26名。去年我省公布了第一批7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第二批10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已公示。近日我市也公布了“五羊传说”等35项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和文化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先后颁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政策法规依据。去年6月,在巴黎举行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大会上,中国成为政府间委员会委员,中国将在国际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务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和作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初来于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力推动,然而当“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成为2006年最热门的文化用词之一时,我们感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逐渐引起社会公众和市民们的关注与认同。此次参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代表认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值得赞赏,亚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设立多个中心,中国可以设立中心,侧重点可以不同。此前,韩国、日本和越南等国是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国家,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另外,从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它传递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体现的平等理念,传递着尊重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公约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这个概念第一次把民间文化用国际公约的形式规范,强调文化的多样性、本民族的认同感和历史感。“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生存规律,不能完全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文化领域,我们要同保护自然环境一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一样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经济越是走向全球化,社会文明程度越高,越是需要尊重各国、各民族的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尊重不同文化形式和价值。然而从根本上说,本民族人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坚实根基,也是民族文化走向辉煌灿烂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