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力度发展风投创业使之成为我市建设国际创新枢纽的源动力
发布时间:2017-01-04

广州市工商业联合会

  内容摘要:广州的金融业发展又稳又好、高端金融资源加快集聚、投融资环境不断优化、风投机构的发展空间广阔,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风投创投中心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在政府对行业的扶持、政府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活跃股权并购行为等方面还需要重点关注。为此提出:科学制定创投发展规划、加大创投行业财税扶持力度、精准引进和激励创投人才、进一步支持广州股权交易中心发展、引进一流股权投资机构合作设立专项基金群、逐步放松投资项目的刚性地域限制、实施管理层激励、加强优扩劣汰、探索“跟进投资”、引导本地民企抱团涉足创投领域、推动民企龙头成立创投部门、支持本地民营创投机构发展等的具体建议。

  创新资本对创新枢纽建设的意义重大。2016年8月~9月,省委书记胡春华同志在多个场合充分肯定创投、风投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积极贡献,对广州加快建设风投创投中心提出了要求。2016年9月,广州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推进会提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风投创投中心。发挥IDG南方总部引领作用,吸引更多国内外风投创投机构总部进驻广州”。市工商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推动建设风投创投中心的具体建议。

  一、广州建设风投创投中心的有利条件

  (一)金融业发展又稳又好

  全市金融业发展呈现又稳又好又活的特色,2016年上半年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800.21亿元,占全市GDP的9.05%,新增金融业市场主体371户,同比增长126.2%,连续两个季度居全市各行业首位。

  (二)高端金融资源加快集聚

  2016年上半年广州高端金融资源加快集聚。新设广州发展集团财务公司、富荣基金、广汽集团财务公司、复星联合健康保险公司四家法人金融机构。中国建设银行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国际领先的投资集团——IDG南方总部落户广州。全省首个基金小镇——番禺万博基金小镇挂牌建设,有近百家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和总部企业表达了进驻广州国际金融城的意愿。

  (三)投融资环境不断优化

  近年来,广州在优化投融资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关于促进广州股权投资市场规范发展的暂行办法(2015年修订)》的实施“直接刷新了中国股权投资类企业的注册门槛最低标准”,吸引大批股权投资机构在穗集聚。2016年1月~8月全市新增各类创投机构320家,平均每天新增1家以上,目前我市各类股权投资、创业投资机构已达1300多家,管理资金规模3000亿元,各类股权投资机构3年间猛增6倍。

  (四)风投机构的发展空间广阔

  国内资本市场对广州企业的信心不断增强。2016年上半年全市直接融资余额超过1.2万亿元,在一线城市中仅次于上海(1.3万亿元),同比增长52%,增速大大超过上海、北京、深圳,位居全国第一。广州可为风投机构提供“性价比高”的投资“标的”多。仅2015年9月到2016年8月广州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391家,小巨人入库企业1671家;同时广州本土企业资产证券化需求旺盛,风投机构的投资机会更多。广州民间募资条件良好,存有巨量财富,截至8月底,广州地区本外币存款余额高达4.59万亿元,高居全国大中城市第4位,占全省的近3成等。

  二、广州建设风投创投中心需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政府对行业的扶持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我市对风险投资是积极支持的,但是还需要更明确的发展计划、更有力的扶持政策、更高效的落地细则。与部分城市制定的优惠政策相比,我市在税收优惠、税收奖励、人才入户、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扶持措施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还有必要制定更有竞争力的支持创投发展的相关政策。如:行业尚未被社会广泛了解,反而有很多的误解,甚至把股权和创业投资视为“暴利”行业等;对创投机构所得税的征收费率问题,我市尚未下发明确的指导文件,仅有部分区按20%征收,还有相当部分区按35%(个体工商户)标准征收;目前我市出台的人才政策对这些实战性创投人才重视力度不够,对他们支持不够精准,分享政策蛋糕(引进、入户、子女入学等)的比例偏低。

  (二)政府引导基金在创投领域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广州是全国最早探索设立政府引导基金的城市之一,在2010年设立了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也是全国区级基金全覆盖的城市之一,但在利用政府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创投等方面还可以做一些更大胆的探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如:2016年6月,清科集团“第十届中国有限合伙人峰会”公布的“2015年中国政府引导基金20强”榜单中,还没有来自广州地区的政府引导基金,与部分城市的政府引导基金相比还有差距。

  (三)股权并购行为还不够活跃

  2014年~2016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广州的股权并购行为还不够活跃,差距有拉大的趋势。2014年广东(含广州,不含深圳)的股权投资案例仅为深圳的80%、上海的40%、北京的20%,并购金额(投资)仅为深圳的80%、上海的30%、北京的10%;到了2016年上半年,这个差距反而在拉大。与此同时,浙、苏进步很大(见下表)。

  近3年全国股权投资市场情况统计表(包括:天使、VC、PE)

(数据来源:清科研究,沿用原始统计数据,2015年以人民币为单位,其他年份以美元为单位)

  三、大力推进风投创投中心建设的具体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创投行业扶持力度

  1.科学制定创投发展规划。引导干部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把风投创投的有关情况列入干部培训内容,提高“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风投创投中心”的认识。客观评价股权和创业投资业,做好工作谋划,科学制定我市风投创投行业长远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找准发展路径,引导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2.加大创投行业财税扶持力度。全面落实国家已经出台的创业投资企业税收抵扣政策;在财政资助、高管或合伙人个人所得税返还(奖励)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创投发展。对创投机构所得税的征收费率问题,下发全市性文件,明确按20%征收;在创投机构纳税属于地方支配部分中切出一块用于奖励创投机构及其高管等。

  3.精准引进和激励创投人才。融资不易,融智更难,难在精准。由于部分实战型创投人才没有耀眼的学术光环,人才认定存在具体困难,要将那些创投人才甄别出来单列为经营管理类急需人才进行精准激励,保证得到一定比例的政策蛋糕,出台具体细则、指引,在购房指标、子女入学、出入境、购车、入户、居住证办理等方面提供更贴心的服务等,把“加快建设风投创投中心”的决心充分体现出来。

  4.进一步支持广州股权交易中心发展。加大对“中国青创板”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建设的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由工商、金融等部门出台指导意见或业务指引,引导市内股权投资机构在中心登记托管,夯实投资基金估值、质押和交易基础;积极探索强化私募基金份额交易功能,进一步支持广州股权交易中心发展,打造华南地区最大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资金募集和退出的交易平台。

  (二)进一步发挥政府创投母基金的引导作用

  1.引进一流股权投资机构合作设立市场化程度更高的专项基金群。从业界名声、项目选择能力、投后管理能力、退出业绩四个维度认真衡量专业创投机构的综合实力和运作水平。可根据清科排名前50强的股权投资机构名册逐个对接,按照公开遴选程序引进顶级股权投资机构合作设立专项基金,可围绕新兴产业创业投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风险投资与成果转化、大健康、商文旅等事关全市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设立专项基金,细分投资方向,加强专业化运作,逐步形成具有不同政策导向、不同投资偏好的专项基金群。要按比例切好政府引导基金这个大蛋糕,而且专项基金群的(子)基金数量不宜太少,少了难以传导竞争压力。

  2.逐步放松投资项目的刚性地域限制。如果还套上“不投外地项目”的紧箍咒,深圳创投集团很难有今天的发展。一些地方政府发布母基金的《专项基金合作招募公告》后,来的往往不是政府最想要的,有募资能力的机构一般都不愿意来,问题主要在于投资项目的刚性地域限制上;重庆、山东放松到“可以将20%投在外地”都很难引来顶级创投机构,广州可以与国际惯例接轨更紧一些,尝试在20~30%之间适度突破。

  3.实施管理层激励。按国际惯例,管理团队的激励是拿利润的20%分成,深圳创投集团的管理团队拿的是8%,我们可以在管理层激励方面做一些探索,当然奖励不宜太轻,轻了难以激发业绩动力。

  4.加强优扩劣汰。财政资金连续滚动投入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每年在招募一批新的专项基金的同时,对现有发展良好的基金追加投资,进一步壮大规模;对部分不能充分发挥投资导向作用的基金,实行淘汰出局,通过激励机制形成良性循环。

  5.探索“跟进投资”方式扶持初创期企业。引导基金主要采用“阶段参股”、“跟进投资”、“融资担保”的模式,我市以“阶段参股”方式为主,但对初创企业帮助最大的方式却是“跟进投资”。可把引导基金总规模的10%切出来,按“跟进投资”的模式单独运作,与优秀股权投资机构(顶级天使投资团队)合作共同对本地的初创期企业进行投资。

  (三)进一步促进民营创投资本发展

  1.引导本地民企抱团以参股、合作等方式涉足创投领域。通过政府引导基金出资参股、政府有关单位指导推动、2个地方商业银行积极参与等方式支持本地龙头民营企业正在筹备组建的“广州市民营创投公司(暂定)”(设计总规模100亿)。可按1∶2∶2的比例出资参股(政府:受托的创投机构:民企=1∶2∶2),引进顶级的专业团队运营,引导我市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参股支持创新创业,打造区别于中民投、粤民投,主要投资于企业前期的创投基金。同时支持各区政府构建各种撮合民企和创投企业(基金)对接的平台,参照知名创投机构和上市公司的合作模式,积极推动民间资本涉足创投领域。

  2.推动民企龙头成立创投部门。加强对本地民营企业家的培训,增强他们对资本市场的认识,推动更多的民营企业走向资本市场。从目前来看,广州本地民营企业家在关注业务发展的同时,也需要积极了解资本市场的知识,了解资本市场对企业发展的帮助,积极拥抱资本市场。同时,支持大中型民营企业特别是已经在主板上市的企业参照海尔创投、TCL创投等的做法成立创投部门。

  3.支持本地民营创投机构发展。大力支持本土知名创投机构的发展,加强政府引导基金、地方商业银行、国企与其合作的力度,培育一批本土成长壮大的知名创投机构。扶持本地民营创投机构在新三板、广州股权交易中心等平台挂牌,对重点挂牌上市后备创投企业,优先安排、申报各类专项补贴资金,优先办理项目的审批、转报或核准、备案手续等。优先支持本土创投机构投资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或挂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