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
内容摘要:近几年来,青少年吸毒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不仅严重影响吸毒者个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而且威胁社会安全与稳定。并且青少年吸毒问题逐渐出现低龄化,复吸率高,群体性特征明显等特征。对此,建议通过创新宣传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打造专项青少年戒毒事务工作中心等手段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毒品预防工作。
青少年吸毒是当前社会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青少年吸毒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内容之一。2016年2月18日,国家禁毒办发布了《2015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报告显示,当前我国登记在册吸毒人员中,35岁以下青少年有146.5万人,比2014年占比提高了5.4%。而在2015年全国抓获的19.4万名毒品犯罪嫌疑人中,未成年人有3588人,18-35岁人员有11.5万人。由此可见,我国吸毒人员出现低龄化趋势,青少年吸毒已占据一定比例。青少年吸毒不仅严重影响吸毒者个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而且威胁社会安全与稳定。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毒品预防工作。
一、广州青少年吸毒特征与存在问题
(一)吸食人数年轻化趋势明显
据市禁毒办数据统计,2015年查获35岁以下吸毒青少年占比达到73.25%;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今年查获青少年吸毒人数已占全市查获吸毒人数的72.72%。
(二)吸毒青少年以外地户口为主,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据我委委托广州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相关调研发现,广州吸毒青少年群体中,外地户籍占比达72.4%,广州本地户口占27.6%。2016年,截至9月底,初中文化水平吸毒青少年占比75.99%;小学文化程度者占比17.4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比6.58%。
(三)吸毒者多为无业或无固定职业者,毒资多来源于本人积蓄或向家人索要
广州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对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类型青少年购买管制药物的经济来源进行交互分析后发现,有固定职业的青少年,主要使用本人的积蓄和收入购买毒品等管制药物,而经常换工作(无固定职业)青少年和无职业青少年则主要通过向家人索要、向家人和亲戚朋友骗取、以贩养吸、提供性服务等方式获取毒资来源。
(四)青少年吸毒行为群体性特征明显
广州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对广州吸毒青少年的走访调查发现,接近四成的青少年是受到朋友影响沾染上毒品的,“与朋友一起吸食毒品”的比例达到了67.1%。此外,青少年聚会的主要地点——娱乐场所和朋友家中是广州青少年第一次药物滥用的主要场所,分别占比45.8%和33.6%。
(五)吸毒青少年复吸率高
广州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对广州青少年戒断药物后复吸原因的调查显示,“心瘾难除,很难控制内心对毒品的渴求”占比最高,为46.3%;其次是“受到损友或以前情景的诱惑”(34.9%);“与家人的关系不好,没有亲情的温暖”(27%)排第三。这说明吸毒者复吸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在内主要为青少年自身心瘾的折磨,在外则主要源自毒友的影响和和谐家庭氛围的缺失。
二、广州青少年吸毒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广州濒临南海,邻近港澳,是珠江三角洲以及华南地区的主要物资集散地和最大的国际贸易中枢港,现已与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广州成为国内外毒品犯罪分子觊觎的“宝地”,毒品走私也日益猖獗。这些便利的外部条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青少年获得毒品的便利性和沾染毒品的可能性。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辈群体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和带动作用。调研发现,有67.9%的吸毒青少年的毒品来自朋友,90%以上的吸毒青少年至少认识两个以上的吸毒朋友,大部分人第一次吸毒是在朋友家中。而且新型毒品出现的“学校内/附近小卖部、药店、私人场所、医院、歌舞厅/酒吧/迪厅、网吧、网络”等场域,几乎涵盖了青少年活动的所有范围,“价低易得”给青少年吸毒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便利。
(二)家庭原因
广州市团校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吸毒青少年的家庭关系一般或不融洽。有相当一部分吸毒青少年的吸毒行为是受到父母影响而走上吸毒之路的,更有0.8%的吸毒青少年与父母一起吸食毒品。
(三)个人原因
青少年的心智还未发展成熟,对周围事物本质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是有限的,加之目前对于毒品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有限,很多青少年对毒品及其危害的基本认知是缺乏的。有部分吸毒者表示自己是因为对毒品充满好奇而吸食的。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重点宣传遏制毒品吸食与犯罪
一是突出重点毒品,加强新型毒品种类及其危害的宣传力度。二是突出重点人群,力抓外来务工人员与城乡无固定职业人员的宣传教育。三是突出重点时段,有效整合公安、司法部门的专业优势和共青团的组织优势、阵地优势、活动平台等资源,充分利用“五四”青年节、“6·26”国际禁毒日等重要节点广泛开展禁毒宣传。
(二)创新禁毒宣传模式提升教育可效性
一是加强学校禁毒教育,将禁毒知识课程纳入基础教育课程,提高青少年毒品防范意识。如依托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定期播放毒品知识公益视频系列短片等;定期邀请缉毒警察和戒毒专家到学校开展教育宣讲等。二是转变传统说教式禁毒宣传模式,探寻符合青少年群体特质的宣教模式。比如采取时下最受青少年喜欢的“网络直播”、“微信推文”等,向青少年群体传递与毒品有关的知识等。
(三)打造专项青少年戒毒事务工作中心
目前,传统的“劳教戒毒模式”依然是各戒毒机构主要的戒毒手段。这种戒毒方式侧重于戒除生理毒瘾,青少年的心理毒瘾难以戒除。因此,建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专门的青少年戒毒事务工作中心,联动社工、心理治疗师、教育工作者、志愿者等资源,为吸毒青少年提供毒瘾戒除、社区康复、社会再融入等服务。
一是借助“青年地带”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服务站等社区平台,辐射社区、学校进行预防青少年吸毒的宣传教育。二是发挥专业社工服务技能,重点做好对吸毒青少年的个案辅导,提供有针对性的吸毒预防和毒瘾戒除帮扶服务。三是做好日常监管教育工作,联动相关心理医院、心理治疗机构等,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有需要的社区戒毒人员进行免费的心理测评和心理辅导,化解其心理危机,消除心瘾,增强社会适应力。四是引入志愿者参与到吸毒青少年社区戒毒工作中来,开展“手拉手”帮教活动。
(四)加强家庭教育,营造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
青少年正处在青春期、叛逆期,我们建议,父母要多关心子女的生活,多关注子女的思想动态,防止青少年因家庭关爱的缺失而从不良朋辈群体中找寻依赖,从而受到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父母也要积极参与禁毒宣传,让孩子能够对毒品的基本常识有一定的认识并且能够对吸毒行为有正确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