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台湾同胞联谊会
内容摘要:粤剧于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地粤剧艺术家同台演出既可以弘扬粤剧文化,同时也可以加深传统文化在港澳地区的传播。目前存在问题:一是粤剧的保护完全走市场化思路时机未成熟;二是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三是两地海关没有相关的绿色通道协定;四是广州粤剧文化人才流失,创新动力不足。建议:一是落实政府责任,加大支持力度;二、发挥文化经济政策的引导、激励和保障作用;三、支持和帮助解决优秀人才引进问题;四、政府每年拿出一定资金,对两地交流演出给予补贴、场馆优惠等措施。五、沟通三地海关,协助解决通关、办证问题。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宝贵财富。广州作为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粤剧是其中最值得保存和弘扬的瑰宝之一。粤港澳三地通过中央政府共同申报,粤剧在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改革开放以来,新的文化推陈出新,但传统戏曲更有历史沉淀下来的底蕴。粤剧这一瑰宝如何再次焕发新气象,吐纳出新,观众的培育、戏剧爱好者的增多、粤剧鉴赏的普及是基础,这都需要政府的资源整合、资金投入和政策的保障。
粤剧来源于民间,现在也应该在民间得以传承和发展。粤剧在穗港澳三地非常有民间基础,相近的地缘血脉和人文观念,成为两地戏曲文化交流不断加深的基石。香港早期的流行歌手们,诸如张国荣、罗文等,都曾经是粤剧的忠实爱好者,他们也曾经演唱过许多经典的粤剧唱段,通过他们的演绎,经典唱段才得以更大范围的普及。而他们许多经典作品也从粤剧土壤中吸收了营养。香港粤剧演出史有两次高潮。一是在20世纪上半叶,那时的香港虽然由港英当局统治,在文化上、至少在戏剧上与广东并无分界。粤剧最有影响的戏班被通称为“省港大班”,几乎所有粤剧著名演员他们习惯称之为“大佬倌”都游走于香港和广州两地,创造了粤剧在省港两地共同的繁荣景象。而第二次高潮就是正在进行时的当下,自粤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香港的粤剧演出形成新的热潮。2012年,香港地区有记录的粤剧(包括粤曲)演出达到两千多场,其中数家有演出粤剧的悠久历史的剧院,经营都相当不错。香港早有数家大学开设了戏曲课程,极受欢迎,并且吸引了其他几家大学准备开设。
三地的戏剧艺术家同声同“戏”,相互往来同台演出、粤剧爱好者成立民间协会,来往与两地交流欣赏潜移默化地传递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文化精神。因此重视粤剧的推广和交流是在穗港澳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重要载体。为此,我们征询了香港精英曲艺社等香港民间粤剧社团,走访了我市相关单位,了解到穗港澳粤剧交流也在蓬勃发展,作为粤剧之都的广州,在促进穗港澳人文交流中,以广州粤剧院为例,在香港新光戏院举办“香港缅怀一代粤剧宗师红线女”演出;连续4年在香港黄大仙区摩士四号场举办香港黄大仙区送暖行动——“敬老粤剧欣赏会”活动;近年来,创作生产了一批传播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如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暨广州起义80周年的主旋律剧目《刑场上的婚礼》、讲述海外华工的辛酸血泪与爱恨情仇的剧目《碉楼》、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而创作的剧目《孙中山与宋庆龄》、本土题材《南越宫词》、反腐倡廉剧目《梅岭清风》、讲述民族品牌故事《凉茶王传奇》、反应红线女老师的爱国回国的《红的归来》、新编历史剧《汉高祖刘邦》,爱国人士《司徒美堂》等剧目,这些优秀作品在传播正能量、传播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剧目有到香港演出2016年赴港演出34次、64场,赴澳演出9次、14场,不少演员在香港已有固定的粉丝,很有号召力,越来越多香港观众喜欢看“省城来的大戏”。港澳也成立越来越多的民间粤剧社团,频繁于佛山,广州、东莞等地进行粤剧交流演出。11月27日是“穗港澳粤剧日”,广州、香港、澳门三地粤剧节举办内容丰富的粤剧活动。可以说穗港澳粤剧交流频密,具有坚实的基础。但是也存在一些困难亟待破解。
一是粤剧的保护完全走市场化思路时机未成熟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不能完全依赖市场,需要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的扶持才得以维系的。市场萎缩及市场运作营销能力薄弱,目前尚难以成为独立面向市场有效运作的主体。过去的演出市场东莞、中山等地现在已很少演出,而是逐渐向粤西地区演出,城市市场基本上是演出一场亏损一场,粤剧在农村演出兴旺(基本上是老板市场,即发财老板逢年过节请乡亲们看演出),但城市演出冷淡。这需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普及和宣传粤剧文化,让市民懂得欣赏到本土艺术,这些需要政府整合文化、教育等多方资源才可能做到。
二是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近几年来,文化部港澳台办都有内地与港澳文化交流重点项目的资金扶持,但是具体到广州市的支持政策并不多如近几年来,文化部、港澳台办都有内地与港澳文化交流重点项目的资金扶持,但没有真正落到粤剧院等部门;至今没有下拨保护粤剧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的任何经费;原来市里每年有100万元用于支持粤剧进社区、进校园等惠民演出,2016年却减少了一半,降为50万元。相比较,2009年粤剧成为“非遗”后,香港特区政府每年通过各种渠道投入约8000万港元支持粤剧发展,香港剧院搞粤剧演出可以向政府申请补助。西九文化区管理局(管理局)将于新春呈献“西九戏曲中心粤剧新星展”,作为每年于农历新年期间推广中国戏曲的节目。特区政府在西九龙这一近年最重要的、堪称大手笔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案中,把戏曲放在了最优先考虑的位置。戏曲中心不仅将西九龙这个巨无霸式的综合性文娱中心第一个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时位置也在最佳处,它最邻近地铁出口,这个出口在未来或许还可以直通京九铁路。在整个西九龙区块内,它最靠近城市中心繁华的商业区。计划中的这个2014年建成启用的戏曲中心,将会包括一个千人大剧场、两个中型剧场和两个茶座式的、可供小型演出的休闲场所,同时还有交流、研究、展示和从事社会教育的场地。除了西九龙建设中的戏曲中心,香港特区政府通过古建筑活化计划复建、增添了专门上演粤剧的剧场。粤剧界的“大佬倌”们就开始主动地思考如何以更优质的演出,充实这些新的场馆。政府负责提供资源与条件,艺术内容只能由艺术家们自己去决定。在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馆,粤剧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保存了大量粤剧的相关资料。粤剧表演的重要性更多地为教育界所承认,香港演艺学院正在论证和评估把粤剧表演专业提升为本科。特区政府内部还有呼声,要筹建公营的粤剧团。
三是三地海关对粤剧交流没有相关的绿色通道协定
一是我市粤剧团体去香港演出时间一般在周末,由于海关周末不办公,因此舞台物资时常需要提前运送过关,耗费人力物力,导致演出成本大大增加。二是办证时间过长。按规定,办港澳通行证通常需要2-3个月,因此如果港澳方有演出邀请,需要提前更长时间,所以经常发生由于来不及办证无法赴港交流演出的情况。三是办证费用过高,而因公140元(90元办证费,50元打表费)每次外出演职人员人数多,加大了成本。
四是广州粤剧文化人才流失,创新动力不足
2009年7月,根据广州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对广州粤剧团、广州红豆粤剧团变更为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的意见》,成立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由原市文化局直属的事业单位直接转制为国有企业,从根本上改革旧的产权关系,引入新的生产经营机制,重塑市场主体。这种做法希望用凤凰涅槃的方式,让粤剧获得重生的机会。但是粤剧是传统文化,没有政府大力扶持是无法在市场上占据位置,因此造成收入低、待遇差,优秀人才不断流失,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以此作为未来发展方向。粤剧后备军正在不断减少。据了解,过去广东省有几间粤剧学校(广东省粤剧学校、广州市艺术学校粤剧班、湛江小孔雀粤剧学校等),现在仅剩广东省舞蹈戏剧学院的一个系,且该系招生已面临困境,以往招生1人,可能有1000人报名,现在招生100人可能只有80人报名。另外还有编剧人才、导演、舞台技师等,再过几年,后继的人才就会出现严重的断层危机。一个优秀的演员常常需要经过长时间不断的磨练,剧院在青年人的深造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由于剧院造血功能弱,经费不足等因素,培养力度有限,更不用提及创新了。
因此立足完善我市粤剧发展的实际,利用穗港澳三地同声同“戏”的文化接近的优势,保护和弘扬粤剧提出以下建议:
一、落实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加大支持力度。推进市委市政府关于《广州市进一步振兴粤剧事业总体工作方案》的贯彻落实,推进粤剧人才培养、市场培育、精品创作、场馆建设,尤其是加快推进广州粤剧院新址建设。
二、发挥文化经济政策的引导、激励和保障作用,使文化企业更好地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进一步完善制定一系列院团改制配套政策,在税收、政府采购、非遗保护等方面用地方法规规范起来,在改制的前期,予以资金保障,促进院团转制中出现人才流失等不利于粤剧保护和创新发展的现象出现。
三、整合文化、教育、旅游等多方资源,真正实现艺术惠民,推进粤剧进校园、进社区、下农村,让粤剧走入穗港澳民间家庭,成为国内外来宾爱看爱听的一个特色戏曲。
四、支持和帮助解决引进优秀人才的编制和户口问题,提高待遇,让艺术家和从艺人员的能在广州留得下、发展好。
五、我市参照中央、香港特区政府的做法,每年拿出一定资金,用来支持粤剧发展和“走出去”、“请进来”,对粤剧走出去演出以及港澳粤剧团体来穗演出给予补贴、场馆优惠等措施。同时,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每年支持一定数量的粤剧演出。
六、加强三地海关联动,为我市粤剧社团演出人员、物资通关、办证等方面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