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一次会议提案征集 |
|||
标 题 |
拓展岭南中医药优势 助力健康广州建设 |
||
提案者 |
农工党广州市委员会 |
||
情况分析 |
中医药作为我国一门特色医学科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也产生了较为积极的影响。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和健康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广州中医药发展的背景分析: (一)中医药产业发展面临良好的政策环境。 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要求:未来十五年大力发展中医药,到2020年,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30%以上,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到2030年,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从这种国家级“十五年”行业发展战略规划中可以看出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视程度。 2016年8月,习近平主席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广州市“十三五”规划在“建设健康广州”中也强调:“大力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积极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发挥中医药在提升和维护大众健康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 以上政策环境,充分说明了国家和各级政府对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巨大支持和殷切希望,说明中医药产业发展面临良好的政策环境,中医药必将迎来历史发展的“黄金时期”。 (二)医药市场的发展需求为中医药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健康服务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迫切需要继承、发展、利用好中医药。加之,国民收入逐年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同步提高,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等因素将继续对医药经济的发展起支撑作用。预计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将以7%-8%的速度向前发展,按此速度计算,未来十几年,我国医药市场的需求将是目前的三倍,为广州发展中医药产业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广州发展中医药产业具有诸多优势。 1.拥有丰厚的人文和历史底蕴。广州经过2200多年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形成了极具岭南特色的中医药文化。葛洪、鲍姑、王泽邦、陈体全、李升佐、邓铁涛等都是古往今来广州中医药界响当当的知名人士。广州人历来有喝凉茶、煲老火汤、做药膳的传统习惯,有信中医、用中药的深厚群众基础,“治未病”的理念深入人心。 2.中药产业基础雄厚。广州拥有广药集团、香雪制药、汤臣倍健、安利等一批成熟发达的工业企业,广药集团连续多年位居“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第一名;拥有8家百年老字号中药企业,陈李济获得“全球最长寿药厂”吉尼斯世界纪录;拥有广药集团、白云山、陈李济、王老吉、中一、抗之霸、潘高寿、天心、何济公、奇星、采芝林等中国驰名商标,均具有极高的品牌价值和优势,“王老吉”商标2010年品牌价值评估为1080亿,成为“中国第一品牌”,“白云山”商标2012年品牌价值评估为283亿;拥有白云山板蓝根、中一消渴丸、白云山复方丹参片、王老吉凉茶等全国知名产品;拥有中国南方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中药材交易中心--清平中药材专业市场;广州医药拥有6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中医医疗资源丰富。广东省中医院一直是我国中医院的旗帜,荔湾区中医院也是全国知名的标杆中医院。广州不仅是华南地区中医医疗资源的重要聚集地,而且重点中医专科(专病)水平较高,总体医疗服务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肿瘤、糖尿病、耳鼻喉、心血管、髋关节、针灸等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项目甚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可以说,广州中医药资源丰富,基础扎实,市场成熟,在中医药制造业和健康养生等服务业上将大有可为。然而,我市中医药发展目前面临着中医药文化公共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岭南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较为缺乏,中医药服务领域支撑健康服务产业发展优势不够凸显,政策配套不齐,中医药人才培养环节相对薄弱等问题,从而制约了岭南中医药的发展。 |
||
具体建议 |
(一)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支撑健康服务产业发展。 发挥中医药在医疗、保健、养生、康复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促进健康服务产业全方位发展。在中医医院开设疑难复杂疾病、“治未病”、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等专科。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推动中医医院与养老机构联合开展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护理服务,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合开展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鼓励中医医院采取自建、托管养老机构。拓展相关支撑产业,推动中医健康识别系统、智能中医体检系统、经络健康辨识仪等中医诊疗设备、中医健身产品、中药和保健食品的研发。鼓励社会力量建设中医药健康养老为特色的护理院、疗养院、养生养老公寓。鼓励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 (二)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加强中医药发展政策支持。 1.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和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搭建中医药技术传承的工作平台,支持中医药技术传承工作室建设,培养中医药高层次传承人才。 2.政府给予政策及资金的鼓励和扶持。支持中医药产业重点项目纳入市重点项目,进入“绿色通道”,优化审批流程,加快审批进度。设立中医药产业专项基金,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支持中医药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发展。制订中医药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重点企业做强做大。 (三)利用文化、商业、旅游融合的方法,拓展中医药优势,带动广州健康产业发展。 1.完善中医药文化公共设施建设,支撑中医药产业发展。整合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教育基地资源,开展中医药科普宣传与体验旅游,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展示、传播、交流的重要窗口。如“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的白云山、“神农草堂”中医药博物馆、浓缩企业400多年历史的陈李济博物馆等,正日益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历史文化、行业文化、地域文化的城市亮丽名片。 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社区。将中医药知识纳入基础教育有关学科内容中,在大专院校开设中医药养生保健课程,培养中医药养生保健人才。在社区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八段锦等中医传统体育项目,引导群众自觉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 建设中医药文化专业街区(园区)。在荔湾区或越秀区,或利用企业“退二进三”的旧厂房,打造一批以中医药文化、观光、休闲保健、健康体验为特色,集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中医药文化主题园区。在区内,建设中医药发展博物馆,让群众参与体质辨识、针炙推拿、中药识别等体验活动,引进中华老字号名店经营部,建国医馆,开设药膳餐馆,为游客提供中药材炮制和中医药文化展示,中医药商品、养生保健产品售卖,中医医疗,康复保健(推拿针炙等),药膳养生等服务。 2.推动中医药产业与旅游市场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在白云区帽峰山、花都区的梯面镇、从化区的温泉镇和吕田镇、增城区的南昆山和白水寨等自然资源环境优越的区域,发展健康旅游,提供药浴、中药熏蒸、针灸、推拿、按摩、气功等健康服务项目;配套药膳和中药、保健品、凉茶、大健康产品、医疗器械等的展示、售卖等商务功能;将中医药养生文化及中医药产业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有机融合,使游客在放松身心的同时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和魅力,获取养生保健知识,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形成岭南地道中药材种植、药膳养生、健康养老、保健康复等为一体的产业链。建设一批中医药特色旅游度假区、高端健康维护4S店、中医药特色疗养康复中心、养老公寓等各类健康服务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