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一次会议提案征集 |
|||
标 题 | 关于提升南沙区人口集聚能力,建设产城融合的广州城市副中心的建议 | ||
提案者 |
民革广州市委员会 |
||
情况分析 |
在广州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发展格局中,南沙新区将建设成为广州城市副中心,较强的人口集聚能力是实现南沙战略目标的重要标志。 “十二五”以来,南沙经济建设成就显著,地区GDP达到1133亿元,实现翻番,七大发展区块全线启动,中船、广汽、保税港等重点项目规模效应明显,特别是南沙港吞吐量近1200万标箱,相当于香港港60%、新加坡港40%。 但我们发现,长期以来困扰着南沙发展的是始终人气不足,全区常住人口68万,人口边际增长才10万,九成属原划拨乡镇。提升人气就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南沙必须加紧产业与人口集聚,成为广州新的增长极。 一、主要问题 1、产业体系包容性不足,对周边辐射力较弱,生活服务业滞后 南沙主要是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特色金融服务业,以及中船、广汽等高端装备先进制造业,由于周期性、智能化等特点,产业包容性相对不足,吸纳就业有限。与中山、顺德、珠海、东莞相比,南沙在科技、制造等方面无比较优势,在总部经济、服务溢出、设计研发以及创业、商业、商务等城市辐射力上非常薄弱。服务业滞后,机关事业及产业人员基本处于钟摆式生活状态,购房者也多以投资、度假及养老为主。而东涌、大岗等镇商业消费也主要在番禺、广州等地。 2、公共服务投入有待加强,陷入“有产无城”开发区困境 与经济相比,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目前千人拥有床位2.2张,不及全市的一半,仅有一家三甲医院;重点中小学非常缺乏;社区图书馆、博览馆、文化宫、球场等配套不足;还没有一所大学、研究院及职业学院。 自贸区设立以来,新公司注册达到1万多家,相当多单位还是钟摆式工作,业务运营还多在主城区。 3、城市建设集约化不够,居住舒适度不高 城市道路绿化不足、道路过宽、路网密度低,机动车优先、非机动车道不足,园林建设滞后,这都影响居住舒适度。新加坡GDP是南沙的16倍,人口是8倍,但是建成区面积只有两倍多,说明我们单位面积产出和人口容量还有很大空间。公共项目在规划、建设等方面与市民沟通交流有待加强,城市建设品质与市民需求仍有差距。 4、交通枢纽作用太弱,公交替代率极低。 由于距离较远,南沙与中心区通过高速、快速、公交快线、地铁等出行,时间均在60分钟以上。过境交通量大,占到53%左右。居民公共交通替代率低下,地铁4号线沿线覆盖人口少,交通换乘不便,居民日常通勤仍多以自驾车(摩托、电动车、小汽车)为主。 |
||
具体建议 |
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广州城市特点,借鉴成都天府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的建设经验,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政策建议。增强紧迫感,加快资源整合,户口、住房、收入等政策要支持人才集聚 全国战略新区和国家自贸区正呈现百舸争流的局面,深圳前海迅速崛起,浙江等新一批自贸区正在启航,面临激烈竞争形势,南沙要增强发展紧迫感。广州市要加强对南沙新区的资源支持。加快整合主城区医疗、文化、教育资源以及国企总部资源,输入性支持新区发展,政府资源投入为经济主体树立发展信心,形成示范效应,带动新产业及产业链的快速集聚,有利于实现中央赋予国家级新区的使命和战略目标。在户口、住房、收入等政策对南沙网开一面,政策导向要变人口控制为人口鼓励。鼓励机关及事业单位人员安居乐业;适度调配国企资源充实南沙,支持划拨国企土地开发经济适用房;新区入户政策降低门槛;住房限购社保年限降到一年,鼓励中心六区置换购房指标;人才补贴奖励,对不同层次人才参照其个税收缴按比例进行补贴。 2、产业结构建议。主导产业要带动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在总部经济和转移升级上对珠江湾区城市等形成辐射力。主导产业要形成产业链竞争力,必须带动传统优势产业集群。通过发挥先进主导产业对相关产业链传统优势产业的聚合作用,带动南沙工程备品配件、汽车零部件及后市场等产业的集聚发展,强化供应链能力,加强区域拓展联动,着力吸纳顺德、中山、东莞等地传统优势制造企业总部聚集和转移升级。 3、创新经济建议。建设珠江湾游乐产业集群,将广州(南沙)打造世界级娱乐中心。 近年旅游消费呈“井喷”势头,2015年出境达1.2亿人次,比2010年增长了151%,出境消费过7000亿元,而目前护照持有人数仅占全国人口8%。游玩消费升级来势汹汹,要开展城市功能供给侧改革与创新,南沙将不仅是国际物流枢纽与生产中心,也要成为国际消费中心,以无污染、高产出、可持续的都市娱乐消费产业为抓手,建立世界级娱乐中心定位。开发南沙影视娱乐城,打造“中国好莱坞”,引入“环球影城”、迪斯尼衍生产业,“金沙中心”、“太空乐园”等地标型国际品牌项目,建设南沙海港城、城市航站楼等全市域旅游模式,引导港澳全球客流及内地中高端客户,将南沙打造成为以文化、娱乐、游戏、休闲、购物、会奖等体验式消费为主的世界级游乐与商务目的地。 4、板块建议:发展夜市经济,开发特色小镇。 借鉴泰国、台湾等夜市经验,重点发展夜市经济,提振新区人气。 利用东涌镇的生态、区位及交通资源,开发南沙创意港项目,发展休闲与创意设计产业集群,为珠三角电器、陶瓷、建筑、园林、服饰、美术等产业提供创意与设计服务。建设庆盛特色金融小镇,建设南沙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重点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小微金融和财富管理、互联网资产管理机构及理财平台等。 5、城市特色建议。加大医疗和教育资源投入,公共服务上形成南沙国际化的特色。 公共服务“不做唯一就做第一”,比如开展全区城市管网直饮水、垃圾分类、公厕外包、打开围墙、国际景观、引入世界级大学和医疗机构等项目。建设一批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科技馆、演艺中心和体育场等设施,尽可能增加公园、广场、绿道;通过引入、新建和改扩建加大教育投入,打造国际高端教育品牌;加快引入主城区医疗资源,增加三甲医院,使南沙人均医疗水平尽快达到市均标准。 6、交通建议。打造珠江湾区交通枢纽 通过高铁及快速轨道拓展南沙对外辐射,构建铁海空三位一体综合枢纽,尽快推进广州商务机场项目。利用高速、快速加强连接。加快发展区内公共交通,提升市民公共交通替代率。规划上避免过于面向主城区,要以珠江湾城市群的经济一体化为导向,打造湾区立体交通枢纽,使南沙成为我国与世界互联互通、贸易合作的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围绕广州副中心城区功能,发挥“两区”叠加优势,改善城市环境,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形成较高的资源集聚、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挑战新加坡,努力打造成为世界航运枢纽和交易交流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