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一次会议提案征集 | |||
标 题 | 关于加快我市名优中成药产业技术创新的建议 | ||
提案者 | 台盟广州市委员会 | ||
情况分析 |
广州医药制造业有悠久的历史,药品临床运用有相当的影响力,尤其是中药制造业,有全世界最早,早过北京同仁堂的陈李济老字号和敬修堂、何济公一批百年老字号,也有由中药凉茶衍生出来的保健饮品王老吉等。中医药产业颇具优势,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工业总产值占全行业工业总产值30%。 然而对于我市名优中成药产业的创新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受制于国家的审批制度周期长难度大,创新产品进入市场困难。对于中成药的审批,国家尚未建立起中药特有的评价标准体系,而是引用西药的体系标准来进行评价。中药成分比西药复杂得多,两者根本不可相提并论,却要用一样的标准来审批,这明显是矛盾的,导致了中成药的创新产品在审批过程中就遭受瓶颈,受到重重制约,难以推向市场。另外,一项新产品的研发过程常常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经费的投入,但是由于国家的审批制度,医药企业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陷入了放弃审批但心血尽散还是不放弃审批继续耗时耗钱的纠结中。 二、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周期长,市场风险大,研究经费高。由于新药的创新受挫,很多医药企业都将重点转向中成药的二次开发,挖掘旧药的新亮点,长期不断地临床论证,再通过医学文章的发布及医生的推荐、患者的口碑相传等方式推向市场。所谓的二次开发是指旧药创新技术或者创新生产工具,提高药品生产的可控度和精准度,或者挖掘其已有但鲜为人知的药物功能。对此,科技局等相关的部门会有项目资金资助,但仍然需要通过繁杂的审批程序,有时仅能提供杯水车薪的作用。 三、中成药的药物价值评价有待进一步提升。对于生产企业药厂而言,面向市场的产品都要接受严格的国家定价标准,不可自行随意定价。然而在整条中成药产业链中,上游企业却缺少监管。因为中成药的原材料是各类药材,属于农产品,价格经常有所浮动,有时候药材价格飙升,市价无法随之变动,中成药的药物价值无法得到准确的估价,导致相关的医药企业处于亏损,不利于进一步的发展。
|
||
具体建议 |
一、政府支持搭建第三方服务平台,建立专家库对名优古方中成药评估,引进社会资金参与研发。新药审批难度大周期长,需要大量的资金研发。目前药企的研发多着重在名优古方的二次开发项目上,可引进社会基金参与研发,作为投资方首先要对该产品进行评估,可搭建第三方服务平台建立专家库让投资方作投资的可行性依据。以免名优古方中成药因资金的缺失而流失。 二、政府加强对药企新药报批的指导。目前,新药报批手续麻烦、时间很长。建议有关部门能给予药企更多指导,提前介入,帮助企业编写符合中成药国家相关标准要求的报批文件。让广州的药企在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 三、政府加大资金给予精准扶持,鼓励创新。中医药在广州市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应注重在对中医药的保护传承基础上创新发展,注重南药优秀品牌的二次开发,加大专项资金扶持,鼓励龙头企业的产品创新,让广州的一些老字号、老品牌焕发新力。 四、未来中药市场走等级品种路线,中成药实现差别定价。由于中药原材料市场定价的不稳定性,产品质量也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为了保证品牌质量必须从源头药材种植抓起,生产企业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价格的药材来生产自己的产品,对于这些品牌产品,政府可在资金和技术上扶持企业申请同一品种分金标药与基药二个等级,在市场上对产品差别定价,让名优中成药的质量得以保证的同时又能满足医保基本药物的需要。否则一些名优产品会因原材料等价格的上升而无法生产。如今,现代人的养生意识越来越强,中医药在保健市场上可开辟新的领域,在名优古方的二次开发上发挥更好的作用,造福人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