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孩形势下提升广州市儿科医疗服务的建议
 十三届一次会议提案征集
标 题 关于二孩形势下提升广州市儿科医疗服务的建议
提案者 邓方阁
情况分析

  随着二孩开放,儿科停诊,医生离职。二孩新政实施后,随着二孩政策的开放,越来越显示出,儿科医疗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儿科医疗资源现状已严重不对称的局面。如何能够在新政下,促进广州市儿科医疗服务的跟进和完善是本提案提议的初衷。 

  广州市儿科医疗服务供需失衡,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儿科医疗资源供给严重不对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我市儿科资源结构布局不协调 

  1. 专科儿童医疗机构情况 

  截至2016年,我市共有市立儿童专科医院1所,儿童专科医院高负荷运转,其承担的工作量已经远远超过供给能力。儿童医疗资源超负荷利用与当前繁重的儿童医疗救治任务极不适应,使得市级儿童医院人满为患。大量儿童患者在儿童专科医院集中就医,造成了儿童专科医院挂号难、住院难等问题十分突出,给儿童专科医疗机构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2. 综合医院儿科情况 

  综合医院儿科逐渐萎缩,全市仅有30.9%的综合医院设有儿科。由于儿童大多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病情特征,比成人脆弱,所以儿科俗称“哑科”,也因此存在较高的医疗风险,需要医生技术水平更为精湛。同时,儿童用药量少、辅助检查少、收费项目少,医疗收入明显低于其他科室,综合医院也多因儿科不创收而忽略对儿科发展的关注,致使儿科“风险高、工作累、收入低、地位低”的印象根深蒂固,儿科医生逐年流失。 

  3. 基层医疗机构的儿科形同虚设 

  分级诊疗的制度没有有效的建立,基层医疗机构的儿科从设备到人员配备到技术力量等资源总量严重不足,患儿都集中到市三级医院,大病、小病一起看,这也加剧了广州市综合医院儿科资源的供需矛盾,造成患儿候诊时间过长,有时数小时才能看上,而就诊的时间也许只有几分钟。 

  二、我市儿科床数量总体不足 

  我市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儿科床位0.15张, 儿科床位数仅占总床位数的5.3%。总体上,儿科医疗服务资源的发展落后于医疗服务资源的总体水平,儿科床位增长速度相对缓慢。 

  三、儿科专业人才队伍的流失以及培养不足 

  儿科人才队伍的流失以及培养不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儿科医生培养减少。 

  教育部从1998年开始,为了拓宽专业面,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中取消儿科系招生。这样就切断了儿科医师的稳定来源。 

  2. 儿科医生工作负荷重、职业风险高、收入待遇偏低。 

  面对的患儿很多是学龄前儿童,表达能力差,不能自主准确的描述病症,有一部分孩子甚至不会讲话,家长代述有时候也不够准确,诊治完全是靠医生的知识与经验去检查、判断,比其他科的诊治增加了难度。孩子生病了因为不能用语言表达,多以哭闹来表达,平时有些成年人没事就吓唬小孩“不乖就让医生给你打针”,使得孩子们对医生与医院产生恐惧感,一见到医生就哭,孩子不能配合检查,难度增加,儿科医生要看病首先还得会哄孩子,儿科医生还得具备幼儿园老师的能力。儿科专业人才从业积极性不高,流失严重,呈现“儿科医生荒”现象。据《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近5年来,中国儿科医生总数从10.5万下降到10万,儿童人口数与儿科医师数的比值,存在很大差距,平均每1千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生。即使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如上海也仅为1000:1,而美国约为l 000:2,德国约为1000:3。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市只有1000:0.5。 

  3. 儿科专业人才的质量数量不能满足二胎开放后的基本儿童医疗服务工作需要。儿科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专科医院,优质儿科病床资源超负荷运转,同时儿科医师短缺问题的日益严重。需求与资源的差异矛盾,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医疗服务水平与质量。二胎政策的实施,无疑将增加儿科病种的复杂性,对优质儿科资源的社会需求量随之增加,供需矛盾激化更加突出。 

具体建议

  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发挥重要的组织领导作用,并借鉴国际经验。儿科医疗卫生服务的安全和质量也与对医疗服务提供方的激励机制密切相关。如何使得儿科医疗服务人员的利益激励与病人的利益相协调,也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难题。我们通过多方实地调研力图对我国儿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作梳理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若干建议,以期对当前我市正在进行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提出建议如下: 

  一、政府引导的全社会对儿科医师的尊重与理解,使现职儿科医师有尊严地安于本职工作。政府已启动的加大力度培养人才不可能解决燃眉之急。一个医生的培养成长期很长,就算2016年开始扩招儿科医师,医学生读了五年本科之后,还要参加三年的规范化培训才能正式上任。就目前的环境来说,就算是降低分数,提高薪酬,也未必能吸引到90后的孩子来做又苦又累又穷的儿科。唯有政府引导全民传播正能量,呼吁民众去看病时多宽容理解尊重儿科医生,不要让现任儿科医生流血流汗又流泪,尊重医生其实就是守护我们的孩子!守护祖国的未来。 

  二、改革现行医疗绩效评估政策,设立儿科岗位奖励金,提高儿科医师的薪酬待遇。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是要解决它的公益性,但如今公立医院医生的收入主要还是靠创收。创收美其名曰是多劳多得,但绩效评估不是来自医生的劳动或者工作难度,而是来自其所开的检查药物、检查项目,而儿科在这些方面“创收”最少。建议政府在医疗绩效评价项目加入对6岁以下儿童的诊治数量来设立儿科岗位奖励金,确保综合医院儿科医师收入不低于同单位同级别医务人员水平,促进综合医院儿科可持续发展。 

  三、儿科医疗服务价格加收。建议加价项目包括公立医院为6岁及以下儿童提供的临床诊断、一般治疗操作和临床手术治疗等基本医疗服务项目,这些项目可在成人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加收不超过30%,调整后的医疗费用按规定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四、建立区域儿科医疗联合体,优化调整儿科资源规划和布局。政府主导让松散的各医院儿科之间建立紧密的协调机制,提供分层次分级别的儿科医疗服务。通过实施社区儿童医师工作站、专家下社区、完善专家转诊预约绿色通道,将同质化和连续性的儿科资源辐射到社区,依靠社区和综合医院,由其来完成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儿童专科医院将来重点解决疑难复杂疾病和专科慢性病、以及外科手术。 

  五、推进儿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增强儿科医师良好愿景。如何能够吸引和留住儿科人才,可以在政策上通过减免学费、优先安排工作以及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给予政策倾斜和优惠,吸引高中毕业生报考医学院校儿科专业,鼓励“定向儿科医学生”毕业后从事儿科诊疗工作。 

  六、加强儿科人才继续教育培训,强化儿科医师职业成就。在儿科繁重的业务工作中,如何能够保障儿科人才接受到新技术的学习,更有力儿科医疗服务水平的长期发展,是摆在眼前的问题。卫生管理部门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如增加相应补助、增多培训学习机会等,方式上可以采用更灵活的医学继续教育形式,向专业人员开展儿科业务技能培训,从而达到吸引人才和提升人才的目的。 

  七、鼓励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儿科诊室和医院。除了强调政府财政投入的作用,还要大力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儿科医疗服务发展,满足多层次儿科医疗服务需求。儿童发展是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发展,对于全面提高广州市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市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儿科服务能力的建设与发展关系着广州市的未来,在儿科医疗服务发展上,既要着眼于眼前,又要着眼于长远。优化调整儿科资源规划和布局,推进儿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循序渐进,是保证儿童健康水平和儿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根本条件。